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清代对蒙古族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蒙古族后,清朝统治者从蒙古社会具体的生活习惯和法律传统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无论是对于蒙古地区进行行之有效的管辖,还是对蒙古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对少数民族立法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法的统治。相对人治而言,享有国家最高权威的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导人,而是法律。法治通常包括两重含义:"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尊重,而大家所尊重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法治是民主的具体体现,因为良好的法律是人民的共同意志,或是在少数人的正当利益受到保护前提下的多数人意志。当法律享有最高权威时,也就是人民的共同意志、或多数人意志享有最高权威的时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普遍性维护法律最起码的公平和正义,确保社会的每一成员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的公平正义备受人们关注,公平正义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程度。然而,让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我们需要"具体法治",需公正司法。当前,只有有效清理阻碍我国司法制度正常运行的根源,解决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效地维护法律的普遍性及确保个案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章永乐 《思想战线》2013,39(4):55-64
"地方性正义"论题涉及对稀缺、不可分或不同质的资源进行差异性分配的原则、程序及相应的理由。清朝丰富的荒政实践,可以为"地方性正义"理论提供出色的案例并丰富既有的分析框架。清朝荒政中的资源分配主要涉及税负的蠲免、救济资金和物资(包括粮食)的发放、以及抛荒土地使用权的分配,其差异性分配实践体现出清朝社会与政治秩序的若干特征:"士"、"农"在"四民"中的优先地位;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享有的特殊待遇;王公与官吏相对于平民的特权;帝国政府对于乡村宗族秩序的尊重,等等。其中在土地使用权分配中出现的基于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差序格局"原则,对Jon Elster的"地方性正义理论"有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受"以礼入法"的礼教与法律束缚和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习俗的共同影响,唐代家庭中的妻既"与夫同体",又被视为卑幼;既享有离婚改嫁权、财产权、家政权等权利,同时又须履行主中馈、承血脉、参与祭祀等义务;在复杂的宗法家庭由卑而尊的身份演变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上,国家则通过制度层面对家庭尊卑秩序进行调整,维护统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正基本权利篇一、平等权1、对平等权的一般性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分散在宪法各部分的具体规定,主要有: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五条第五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十三条第四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妇女人权是妇女作为人所有的和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是人权享有与实现的重要保障,人的应有权利一旦得到国家法律确认,便成为更加具体的、规范化的"法定权利"。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的20年间,中国制定、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妇女人权法律保障的内容更加全面,政策框架基本定型,妇女在政治参与、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人身权保障等方面的人权享有状况不断改善。2015后的中国妇女人权与法律发展应当与国家发展同步,以营造有利于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国家修改旧法、制定新法时,应充分关注两性的现实差异与妇女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8.
张鲲 《理论月刊》2000,(3):30-30
法律援助又称法律扶助,它是指国家制定的对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并提供无偿法律帮助,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诉讼公开、司法公正的一项司法救助制度。一建立以社会低收入阶层及其他贫弱者为主要扶助对象的国家法律援助对象的国家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标志。在法制比较健全的社会中,从形式上说,每一个公民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公民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或者说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以及遇到有严重生理缺陷等情况,就难以得到同等的法律服务,从而出现公民之间在保障实现其法定…  相似文献   

9.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法律是否享有至上权成,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一个基本尺度。因此,努力树立起法律的至上权威,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应予实现的目标。在建设法律权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借鉴西方法治理念,在立法当中体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接受法律的至上权威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思想的实施,使我国形成了多法域并存的法律体系,香港、澳门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作为独立的法域存在。二者之间的独特法律秩序及其平等存在,使得一个特区的政府在另一个特权的法院享有司法管辖豁免权。在司法管辖豁免的具体实施上有选择的吸收美国的州主权豁免理论,通过宪法条款等措施处理法域间司法管辖豁免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运》2015,(3):26-27
近年来,江苏省妇联积极推动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政策法规,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立法中参与、立法后评估、性别理念传播"为主要内涵的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创新背景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党的工作报告。从法律上看,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但现实中,一些政策法规由于未能充分考虑两  相似文献   

12.
司法独立是国际法律界的通行惯例,从内容上看,司法独立主要包括司法权的独立、法院的独立和法官的独立三个层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司法独立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三要素说"、古罗马的波利比阿的"混合政体"以及西塞罗的"权力制衡原则",而后孟德斯鸠以英国政体为楷模正式提出比较完备的司法独立理论。考察国际司法独立制度,其具体形态在各国并不相同,但是其共同特征是司法机关和法官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较高的权威,不同的法律文化和传统具有不同的司法独立形态。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吸收司法独立原则中合理性因素,结合中国本土法律实践和传统,充分考虑对社会接纳程度的尊重,这是构建现代社会健康和谐司法制度的理论预设。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是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从事政治活动、处理公共事务的场域,而公共领域中公民参与的实现必须要在一定制度环境中运行。公民既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从法律上看,公民就是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从政治上看,公民所拥有的法定权利集中表现为参与公共事务并担任公职的正当资格。公民是公共领域中的参与主体,而要实现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有序参与,不仅需要公民具有公共精神,而且还要为公民参与提供制度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 ,女性就业难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就业问题的解决 ,在于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 ,加强保护女性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 ,以法律制度来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  相似文献   

15.
胡建淼  杜仪方 《人权》2008,(2):22-26
一、从平等理论到平等权立法——公民平等权及其相关问题阐述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平等”的含义是:(1)人们在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同的待遇:(2)泛指地位相等。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上处于相同的地位,在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同的待遇。  相似文献   

16.
正"家"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范围可大可小,每一个家都有父或"家长"为一家之主。家长有时不一定是祖父或父亲,也可能是伯叔祖父、伯叔父或者兄长,为了方便管理家庭成员,他制定了"家法",对家中所有的子孙卑幼都享有"教令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法可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在古代,这种权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管教权、惩戒权和送惩权外,还应当包括财产支配权、主婚权等其他权力,它几乎是绝对并且永久的,子孙即使在成年后仍无法获得自主权[1]。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出于维护公共  相似文献   

17.
法社会学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法律现象的理论武器,而"国家—社会"二元论在方法论上无法满足现实的研究需要,因此在承认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的前提下,引入"国家—国家与社会互动(司法实践)—社会"或者"国家法—习俗、乡规民约—民间法"的"三元模式"可谓是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18.
赵晓华 《中国减灾》2014,(23):22-23
清朝时的救灾责任法律化,说明清代政府非常重视将救灾与吏治相结合,所谓"救灾贵在得其人",《大清会典事例》等相应法规中的条规对于约束和惩治救灾官员违规行为、提高救灾效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借鉴清朝的经验教训,既要从法律上明确国家的救灾责任,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努力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公民,从法律的含义上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义务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承担的责任。其中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叫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对其他权利和义务来说具有首要的意义。公民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但在那里,公民只是专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少数贵族和自由民,而广大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无独立人格可言。封建社会广大农民不完全自由,还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只有臣民而无公民可言。因此封建社会以前,社会无完整的公民,也无完…  相似文献   

20.
有地方法院院长在一个法治论坛上表示,要建设"两型社会",不仅要靠法治保障,还要靠良心保障,建议把"良知"写入法律总则,成为指引、评价、规范人的行为的法则。(《潇湘晨报》)这一建议,顿时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争议。从不让座会被罚款到"常回家看看"入法,"良知入法论"具有一定普遍性。面对社会问题,究竟是良知失守导致法律不彰,还是有法不遵导致良知失守?良知写入法律,在法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