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也是"子恺漫画"开创者.他的漫画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往往具有将西方绘画的"写实"、中国文人画的"写意"和民间美术的"趣"三者有机融合的特点.本文试从丰子恺漫画的造型、题材、审美情趣等来分析他的漫画受到民间美术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深入认识丰子恺漫画的独特文化意蕴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李映冰 《理论导刊》2015,(3):108-112
文章对1990年代国内文艺学界就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展开论争的几种代表性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形式"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补充性、修正性说明,用来定义文学并不合理。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态本身、历史沿革以及出于现实的考量,用"意识形态"定义文学都是一种必然。文学在反映社会存在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超越于意识形态的、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审美反映"命名。"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和"审美反映"的文学观两相结合,奠基并建构了新时期以来渐次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为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化、形象化的人文意识,是为了满足人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作为人的"发展的需要"的核心部分的审美需要而存在并显示其价值的.文学与经济、政治以及哲学人文科学在价值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文学在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价值定位,印文学的价值是把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包孕在娱乐价值之中的感染性的、综合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一种自由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4.
感觉作为认识的起点,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从感觉出发,可以遵循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我论(‘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或组合,)也可以遵循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感觉是物体外部世界的映象).”由此导致出两种根本对立的感觉论.学习列宁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坚持认识的客观性,防止、克服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保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色经典"的创作者们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道德理想建构了"红色经典"文学这种文学艺术样式,虽然其中充满了政治理性与个体人性、文本的历史虚构性与真实人性缺失的内在矛盾与张力,但正是这种内在矛盾与张力,使其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政治与审美价值。历史不能割断,我们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红色经典及其审美特色,通过对其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进一步挖掘"红色经典"文学所蕴含的深厚的、特有的政治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凭借《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其作品中多次描写"头发"这一细节,真实折射了特定时代底层民众的政治意识,从而凸显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心理。她借助文学形象,从信息传播角度,深入探究造成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因素,进而强调了长期开放、交流与观念更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格局呈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的面貌。本文从思潮的分流、流派的多元、题材的拓展、个性的凸现等角度予以了简要的论述,指出30年代文学并非传统所谓的左翼文学一统天下,而是多种文学思潮齐头并进,显示了独立的、成熟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8.
李静 《学理论》2010,(2):119-120
鲁迅与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联系,在当下鲁迅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关注鲁迅在审美现代性谱系中与其西方先导的"家族相似性"特征,而忽略了他的特殊性。实际上,鲁迅活跃在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期的中国知识界,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对鲁迅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构型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界定为中国本土化的审美现代性思想。本文即以鲁迅"中间物"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主义思维模式是怎样"构型"鲁迅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受其影响,中国新时期作家就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了策划与探索,尤其重视语言的创造,叙述结构的设置以及强调文本的虚构性,而不顾一切文化和文学成规,对历史或现实进行了.纯审美"的自由建构与创造,实施语言的游戏化,进行文本语言的狂欢.这些小说的创新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创作传统和小说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2)
"意识形态"用来界定文学,只能表现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特征,"审美"作为人类主观的、情感的、想象的创造性活动,才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意识形态的文学,往往成为对于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成为庸俗社会学的试验场;纯粹审美的文学可能沦为个人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缺乏现实关怀、人文精神的文学,它的价值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之间,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主体的自我生成之间寻求到平衡的文学,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它"历史—人文"的价值追求。"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依据就在于此,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文学又是"人学",是以写人为主的艺术,所以文学创作自古便与亭台楼阁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亭台楼阁是文学创作的孕育地之一,它们为文人提供感兴的契机和抒怀的舞台;另一方面,文学也为亭台楼阁增加了人文内涵,从而使它们得以名扬四海.  相似文献   

12.
张媛莉 《学理论》2011,(11):216-217
中国文人画是多种文化和多种艺术的综合表象,画家把人、自然、社会,放在同一层面观照来体现生命中内在的意蕴,并把梅兰竹菊的象征化、诗书画印一体化作为实现审美理想的物化和对象化。由此角度审视,"四君子"与诗书画印的叠加渗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非常现象,开创了文人画中哲学、文学、艺术的有机融合,可谓荟集众美的"四位一体"艺术。  相似文献   

13.
李鑫 《学理论》2014,(6):133-135
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游荡着一个叙写都市和女性的作家群——新感觉派。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感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率先开启了中国小说具有的现代性的一面。他们通过建构女性形象诉说着自己眼中的都市图景,女体的描述成为他们笔下独有的典型特征。都市的图景永远与女性纠结缠绕在一起,通过女性的书写完成了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刘勰主要以帝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为"主线"来论述梁代以前的文学发展史,突出彰显了帝王在文学发展中的"枢纽"地位。帝王的创作实践、审美趣味、文学爱好,对文学的重视、对文人的礼遇,帝王政治教化、文艺政策以及治下的人情世态、社会风俗都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审美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存在的价值样态。在人类与数字科技深度交往的数字时代,大众文化呈现出生产主体走向多元化、部分产品内容低俗化、传播方式图像集群化与文化品味日趋同质化的时代症候,日渐陷入去价值化、淡化他者意识、弱化审美理性、形塑审美茧房的隐忧之中。其原因在于社会加速流动的现代性境遇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根基,审美资本主义催生"符号审美"的消费意识形态,数字媒介技术制造大众文化的"审美幻象"。对此,只有加强主流舆论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弘扬崇高的社会风尚、培育数字公民的审美素养与科技伦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大众文化崇高的审美价值取向,赋能现代中国数字文明新样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2)
1934年摄制的《体育皇后》表现出"体育真精神"与电影新审美、1957年摄制的《女篮五号》以谢晋的家国叙事歌颂新中国体育,1981年摄制的《沙鸥》运用更加电影化的影像语言表现拼搏金牌。这三部中国体育电影印证和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电视体育报道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章"本同"说。"本同"强调文章的审美内容和本质上的"言志"和"述时"的共同特征。曹丕重质重本,以意为主的诗学思想,在文学审美本质和内容上着眼于现实和人生。"本"的审美标准是文学应遵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论的基石。曹丕的"文体"论、"文气"说都以"本同"为前提,是对文学理论的创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
试论"诗性政治"概念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性政治"是建基于"心理本体"、融入艺术世界、化为文学形象的审美政治,具有想象性、人文性、体验性、超越性、整体性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7)
"寻根"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审美中找寻历史的因子,是一种文化想象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投射和显影。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一个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撞击中,探寻民族理想、形成民族意识,并最终确立民族身份认同的过程。以传统文明为参照反思现代文明的得失,在全球化到来之际寻找民族传统之根,弘扬民族文化,重构民族精神。当知识分子把"寻根"作为社会变革时期内心激荡的精神家园时,文学的"寻根"也被赋予了长久"在路上"的特质。寻根文学既接续传统,又面向未来,它已内化为一个文明大国的话语表述和价值体系,彰显着中华文明与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赋予西方理念"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生四境界观点.但是,他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人的符号化定义,没有包含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全面性.他的人生四境界带有非历史的缺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缺陷,也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自然崇拜的缺陷.从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实现程度出发可以看到人生三境界,即个人自我实现的审美意境、与社会同在的审美意境和与历史同在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