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1991,(7)
刑事诉讼过程中经常遇到被害人不愿与司法机关配合的反常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第二次被害人化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所谓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心理上再次受到侵害,特别是涉及阴私和亲人遇害的案件,被害人出于惧怕再次受到侵害、报复,暴露阴私或对社会的同情援助不满足,不信任法律和执法机关等原因而形成新的精神创伤。就司法人员而言,有的对被害人的投诉推诿扯皮,致使被害人告状无门,在心理上造成新的伤害;找被害人取证时,不注意方式方法,不尊重对方人格尊严;在调查中把案情泄漏给知情人,引起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群体.我国刑法也有明文规定:由于犯罪行为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被害人向被告人提出赔偿请求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很多现实的案件由于没告破或被告人没有能力履行、不履行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主、客观原因让这一规定变成一纸空文,司法机关、被害人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手足无措。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中被害人的遭遇让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机关也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3.
论刑事被害人的心理损害及其援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事被害人的心理损害是被害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由于受到当前以预防犯罪为主的刑事政策的影响,这一课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刑事被害人心理损害有明确的范围,分析研究其产生形成的原因和表现症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相应的被害人援助方案。  相似文献   

4.
试论警察在执法中的交谈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进行交谈,在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为公众提供帮助或服务过程中,交谈对象形形色色,如何进行交谈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从心理、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警察执法过程中交谈的类型、原则和方法。并就以下几种交谈对象的交谈技巧作了论述:目击者、被害人、非直接涉及或没有涉及案件的人员、潜在嫌疑人、情况特殊的人员。  相似文献   

5.
不可忽视被害人心理张永明被害人心理的形成是由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而引起的,与犯罪行为密不可分,因此,在惩罚犯罪时不能忽视被害人心理的作用。当某些犯罪行为发生时,被害人通过感知器官,在心理上得到反映。首先对犯罪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危害后果等产...  相似文献   

6.
办案中“称呼”应准确规范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时常见到有些办案人使用称呼不准确、不规范,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如:按民事诉讼办法,称刑事案件被害人为原告或当事人;使用民间俗称,将丈夫或妻子的配偶称作爱人;延用过时的称呼,如:将村民委员会主...  相似文献   

7.
监狱民警执法素养决定着执法效果的好坏,影响监狱事业文明化的进程。监狱民警心理素质的现状制约着执法素养,影响执法效果,制约监狱事业文明化进程。建立监狱民警心理服务机制,可以有效进行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矫正民警心理缺陷,调整民警心理状态,有助于民警建立健康的心理,保证民警科学、准确、文明、规范执法,推动监狱事业文明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朴志盛 《法制与社会》2010,(35):325-326
犯罪被害人的人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人权思考的核心问题。根据国际人权标准,国家应该同情被害人,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能对被害人采取差别待遇。在国际法历史上,国际刑事法院的设立是犯罪被害人人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进展。本文试通过分析国际法对犯罪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以期为中国保护犯罪被害人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红霞 《内蒙古检察》2007,(3):25-26,18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对犯罪实行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追诉机制。在职权主义的诉讼体制下,对自诉案件作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尤其是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制约。所谓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相似文献   

10.
姜声莲 《法制与社会》2013,(19):181+18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将被害人陈诉列为直接证据,被害人作为犯罪侵犯的客体,是犯罪行为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其中亲身经历者,而被害人的心理直接影响到被害人的行为,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提供情况的准确性和真实、客观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案件的侦破。女性被害人以遭受性侵犯的心理状况最为典型,通常出现惧怕、恐慌、愤怒、报复、屈辱等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案件的侦破和女性被害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对遭遇性侵犯的女性被害人的心理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1.
量刑建议制度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从传统的保护、同情被害人转向平等地兼顾、尊重和保护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检察机关行使对定罪、量刑两方面的自由裁量权,更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改过自新、回归社会以及对实现对被害人的补偿或安慰,消除被害人利益受损的不平心理的同时也在根本上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能够合理分配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实现诉讼效益;促进程序法和实体法更紧密的结合,实现形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平衡.然而量刑建议制度在我国正处于建立初期,并没有在立法中得以系统化,使得其实施与探索处于混乱迷茫之中,因此,对量刑建议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群体,我国刑法也有明文规定:同于犯罪行为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修改后的刑诉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后七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复查决定告知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害人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这一规定的增设,建立了人民法炼对检察机关某些不起诉案件的制约机制,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对促进严格执法,具有…  相似文献   

14.
雷连莉 《行政与法》2010,(6):112-114
本文从被害人被害后心理的内涵出发,探讨被害人被害后几种常见的心理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被害人被害后的心理救助措施,旨在于帮助被害人建立有效心理防范机制,以期更好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杨丽媪 《政府法制》2009,(21):14-15
“钓鱼式执法”也称“诱惑侦查”或“诱惑取证”,面对贩毒、贿赂、伪造货币、洗钱等“无被害人犯罪”日趋隐蔽化、复杂化和智能化的现状,世界各国执法机关必须使用“诱惑侦查”的手段,否则往往难以破获,比如警察扮演瘾君子向毒贩购买毒品。但“诱惑取证”的目的是取得那些有违法意图、违法行为者的违法证据,而不是引诱、教唆那些没有违法意图的人去违法,否则就违背了执法的正义初衷,沦为“执法钓鱼”、“放倒钩”,或者叫执法圈套。  相似文献   

16.
唐玲 《犯罪研究》2016,(4):58-63
警察执法强势心理是指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展现的一种居高临下、傲慢、权威的心理状态,它对执法公正性产生无法排除的疑问,冲击行政执法机关的公信力。这种心理的表现主要有知觉上的麻木、优越感强以及心理认知性等形式;是个体、群体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促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解警察执法中的强势心理影响,可以采取增强社会支持度、创建群体逆向执法模式、加强警察心理调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试论义务兵犯罪的经济赔偿问题□陈怀军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获得相应的赔偿。但是,由于特殊原因,被害人获得赔偿的权利并不能完全得到保障。义务兵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就是个典型,这也是长期困扰军事法院的一个执法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飞  超峰 《检察纵横》2003,(3):26-27
一起发生在两年前的放火案,因刑警队以罚代刑,使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被害人为讨公道,历经坎坷,多次上访。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严格执法,终于将纵火犯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19.
罗南宁 《政法学刊》2001,18(3):71-73
摹拟画像在18世纪发展,当前在国内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刑侦中得到了应用。刑事案件目击者和被害人在摹拟画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其生理、心理、案件的现场环境等因素对目击者、被害人的描述有一定影响,在摹拟画象的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论被害人过错对故意杀人罪量刑的影响史卫忠所谓故意杀人罪中被害人的过错,是指与故意杀人事实的发生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被害人的错误行为。它理应成为故意杀人罪量刑时考虑的因素之一。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一、量刑时考虑被害人过错的依据第一,这是公平的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