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平等化、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性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创建了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政治核心的价值理念,同时也催生了它的对抗性力量——民粹主义。文章从历史发展规律、现代社会发展问题、民主政治运行机制、公民主体性以及民粹主义内在矛盾等方面,对民粹主义的现代性张力进行考察分析,对民粹主义的多面孔、迷惑性、危害性进行了理论揭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村级民主管理方面存在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积极性低、村委会与党支部职责分工不清、乡镇干预影响管理民主、外来人口入村导致的管理盲区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民主管理的有序开展,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政治—行政二分范式产生的宏大叙事背景。假定政治—行政二分范式与现代性相契合且未发生变化,该范式引发了公共行政民主与效率的价值争论并主导了逻辑实证主义与规范性的研究路径。由此发生了政治—行政二分范式的隐忧,即公共行政理论外向拓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拘泥于规范性与逻辑实证主义并侧重于后者,导致实践中的公共行政日益陷入现代性困境而不自知。公共行政需要担当寻求人类社会终极价值的责任,进而在理论与方法上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是实行人民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结果。而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则是与我国的政治协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协商民主产生于我国政治发展的长期实践,这个实践主要是政治协商的实践;深入研究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的联系与区别,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的职能作用,就成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全国政协实现政协职能的重要途径和表现方式,具有激活政协职能、促进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保障政协监督权的实现、为执政党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提供智力支撑等作用。2013年双周协商座谈会重新开启以来,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巩固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扩大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推动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要着力完善双周协商座谈会决策民主化功能,提高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化进程,促进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吉登斯提出了"现代性的根本后果是全球化"的论断,他还对全球化做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探讨了全球化和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吉登斯在阐述了全球化与个人相互塑造的过程中,提出"生活政治"的观念,探讨了个性自主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应加以重视.实际上,生活政治虽然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但它不能解决不平等、剥削等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决仍需诉诸解决政治.  相似文献   

7.
中国网络民主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政党制度安全产生了"双刃剑"的影响。因此,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民主的优势和正能量,努力解决网络民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网络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衔接,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统一战线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政治场域,是推进协商民主发展的坚实政治保障。当前,统一战线在推进协商民主发展中需要解决如何以公共利益和思想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激发协商主体的协商意愿、如何拓展协商民主渠道和领域、如何创新协商民主的协商形式以及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当前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重要政治保障功能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权及其法律救济探析——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乡村社会已经融入了许多现代性的因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乡村权威与秩序的构造有了最新的形式即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整合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形式,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机制,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其构建、发展与完善往往涉及许多深层的问题,本文仅探究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讨论协商民主的价值固然重要,但协商与民主的结合才是协商民主的。如果忽视协商与民主的关系问题,那么有可能事与愿违。自西方协商民主概念产生以来,协商与民主的矛盾问题就凸显出来,由此西方学者形成了协商民主概念是否成立、如何解决协商与民主统一的问题议程。中国学者已经形成了关于中国的协商民主概念是舶来还是内生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协商技术的问题,但更多停留在西方学者观念的应用中。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所创造的协商民主贯穿着如何实现协商与民主相统一的逻辑,揭示其内在机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协商民主之独特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普京的执政理念与俄罗斯的政治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治,其实质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威权政治。普京一方面发展了叶利钦构建的宪政制度,使俄罗斯的民主建制更加完善和具有现代性;另一方面又迫使俄罗斯政体的"民主"成分更加形式化。  相似文献   

12.
葛伟  苑野 《理论前沿》2004,(18):44-45
村民自治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仍存在很多问题。村民自治机制运行的政治阻力主要包括民主意识的贫乏、政治行为的失范、乡村社会分层迟缓等因素。本文对此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以争取人民选票为中心的选举民主被认为是实现民主理想的最佳方式,甚至成为衡量一个政治共同体是否民主的唯一标准。但选举民主与生俱来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政治极化。政治极化,已经成为当今实行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民主形式政体的重大弊症。晚近西方兴起的协商民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选举民主的局限,降低了政治极化,但由于协商民主自身的不足,以及其地位仍处于选举民主的补充地位,其克服政治极化问题的作用非常有限。解决政治极化问题,既需要进一步发展民主、完善民主,更重要的是要从国家治理的视域进行审视,运用法治等多种手段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内容包括实现中国人民的政治自由,它落实为构建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实践基础与文化价值迥异于西方,因而其运行的"路径依赖"也异质于西方.这种"路径依赖"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此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在内容上与西方的异质性.这种"路径依赖"的必然性内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精神匮缺民主传统,而不实行市场经济又难以构筑民主政治基础的现实.中国民众现代性素质薄弱,缺乏制度转型时的理性态度,而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权威需要合法性根据的现实,难以有效构建民主秩序.因而,民主治制的实际确立有赖于制度化、程序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公民政治哲学是关于公民政治价值规范和生活方式的理性思考。哈贝马斯把对现代民主模式的分析作为其公民政治哲学的起点,探讨了以交往行为与交往理性理论为主要标志、人民主权理论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性理论形态下公民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理论面貌。  相似文献   

16.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我国农村的最广泛的实践,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如何解决农村民主政治问题、促进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后,两次复辟,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致民主、共和等的制度建设难以建树。现代性的生成,如果不靠制度建设,仅仅靠强人人治,必然是种瓜得豆”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应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这是一个至今没有真正解决好的问题。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尤其是如何解决对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权力监督,如何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完全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何维护和保障党员和人民的民主权利等问题,都是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文章以为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可行途径,并认为它极有可能成为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正如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我国农村起步一样 ,民主化进程也是在政治文明相对落后的地区先行了一步。农村的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 ,它作为“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必将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毋庸置疑 ,村民自治尚处于实践与理论互动的艰难探索阶段 ,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一、制约着村民自治的政治因素1 民主意识的贫乏政治意识文明是整个政治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 ,它左右着政治主体的行为 ,影响社会的政治面貌 ,制约或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而在中国 ,由于历史沉淀和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 ,民主…  相似文献   

20.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最重要问题。党和政府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其中突出的有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宪法,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农村民主政治的实现,农民民主政治权利的保护,都离不开宪法的指导和保障。农村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农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是宪法的贯彻和落实,是宪政国家的体现。同时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也会丰富和完善宪法的内容。这是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进行完政国家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