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梳理几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发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坚决巩固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的基本经验;批判继承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大胆吸收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创新发展当代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充分学习借鉴、继承发扬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运军 《学理论》2012,(35):170-171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我们国人的文化认同比较明显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一个是对现实文化体系的认同。对现实主流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提升文化认同,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是事关国家乃至世界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当前不少人对“中华文化”范畴的理解存在片面化、定式化的倾向,以及存在许多对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重大认识问题上的误解与偏见,势必影响到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完整认知与文化自信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武小靖 《学理论》2013,(15):3-4,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概念出发,论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在分析了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曾经颁发了几份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一是1985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二是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相似文献   

6.
赵瑛 《学理论》2013,(16):31-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文化发展的现实目标,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解读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我们明确文化建设的紧迫性、现实性和长远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多样性到文化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将我们抛入一种全新的生存境遇之中,在拓宽文化视野并形成世界文化共享的同时,也使文化多样性的生成与存在受到威胁.在文化生产力日益显在的当下,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文化强大的动力。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广西民族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传承和创新等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不足,严重制约了民族文化健康发展。传承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广西地方高校应充分结合地方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发挥高校智库功能、民族教育、传承创新文化和培养人才等方面作用,逐渐培育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传承和创新等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促进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吕嘉 《党政论坛》2013,(22):1-1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就其内涵而言,文化自觉是人对自己文化的清醒自知,其内容只有自知者能够真正理解体会。文化自觉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是否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可以通过他们的思想言行表现出来。这些思想言行就是文化自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的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与旨归。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其所肩负的文化使命的高度自觉。以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以文化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发展质量的指标,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视阈下的文化强国建设,要提升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立,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1.
增强文化自觉 提高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希平 《求知》2011,(11):6-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首次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重申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全球化背景下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加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频繁交融交锋,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文化领域的软实力比拼上:  相似文献   

12.
黄剑羽 《学理论》2013,(20):1-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应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更加自觉","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自信"和"更加自觉"基础之上,我们要坚定"更加自觉地"以道路自信阐释梦想,"更加自觉地"以理论自信弘扬中国精神",更加自觉地"以制度自信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8)
文化自信是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是支撑国家精神纽带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面对国情、世情的新变化,人民对未来精神文化生活充满着新期待。推进文化自信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树立文化自信,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应充分挖掘人民的力量,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造与革新,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和软实力,从而坚定地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王晓芸 《学理论》2015,(7):13-14
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不是彼此孤立和割裂的,而是在文化本源、目标指向、包容态度、继承创新品质等方面具有诸多的内在共性,彼此有机统一、相互依存。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本源支撑,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所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刻理解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联,增强文化的自觉性和价值观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同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面貌,建立起深沉并坚定的文化自信,激励着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有利于充分激发文化发展与创新活力,更有利于坚持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强,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体而言,文化自觉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支撑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脊梁;文化自强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力度;文化强国乃是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华民族在当代建构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渊源。可通过梳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相关阐述,阐发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代意义,就传统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塑造正确价值观、在治国理政方面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进行价值挖掘,提出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文化自信的一元指导和多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姜军 《民主》2005,(8):8-10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单独产生,而且在其早期阶段也可以单独发展,但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开始以后,尤其是国家产生、领土扩张活动出现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就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然而,从欧美资本  相似文献   

19.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他信",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信念;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制度他信",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色;必须彻底放弃对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制度模式的"制度他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实现从"制度他信"到"制度自信"的根本转变,必须立足国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研究,借鉴、吸收一切优秀的制度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国文化在全球视野内交流融汇,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失范、文化冲突的现象也旋即出现,考验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根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当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生活遭遇现代性,无可避免地出现:与个人主义相伴相随的享乐主义盛行、物欲追求代替精神需求、文化变得工业化且媚俗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上述文化失范现象与这种现代困境,亟须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韵和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国民、社会乃至全民族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