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  张淑英 《政策》2003,(4):44-46
羊年伊始,一场范围遍及全国的、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规模空前的全面的普查和抢救工程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2.
信息点击     
国际省内国内穆斯林朝觐2月10日,来自世界各地虔诚的穆斯林一早即从麦纳谷底出发,朝阿拉法特山前进。官方统计显示,约143.1万名穆斯林从沙特以外的世界其它地区前来朝觐,沙特本国则有60万名朝觐者。此外,光是麦加地区就有约20万名朝觐者。(据新华社)抢救民间文化遗产2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北京启动,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对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普查、整理和出版。(据《北京日报》)广西总体进小康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062元,跻身全国第16位、西部地区第2位、少数民族自治区第1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3.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如文化庙会、花会、农民画及民间艺术及民居习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的丰富民俗民间文化,几千年来被世世代代传承着,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穿透人生、代代相传。现代化运动改变了所有的传统社会,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也不例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实濒临灭亡的何止是民间文化,各种民俗也大都无声无…  相似文献   

4.
启动于2003年春的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11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发布会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 南大理卷、《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 介丛书》、《中国结丛书》等一批成果展示在人  相似文献   

5.
《思想工作》2008,(3):43-43
十六大以来,阿盟额济纳旗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力度,以“文化塑旗”战略助推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切实做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额济纳旗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搜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广泛普查和挖掘、搜集等细致的工作,现已搜集整理并录制额济纳旗土尔扈特长调民歌1114首,  相似文献   

6.
天津。一座旧楼内。冯骥才工作室。 国画、艺术品、古董充满了视野,诸多中外文版本的冯氏作品,陈列了作家的心路历程,茶几上、沙发旁,石雕、彩陶、木雕、古家具,各种来自民间的收藏品,组成了一个大俗大雅的空间。 冯骥才,经常变换着角色。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教授,还从事收藏、民俗研究等,从里到外是个大忙人。 在北京开会期间,追访他未成。我们又追到了天津。终于能落座沙发间,听他纵横挥洒地谈说,感觉如他身边的氛围一样,大俗大雅。 眼下,最令冯骥才关注的,莫过于他正在全力推动的一个浩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们的话题也就由此切入。 说“抢救”一点也不为过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注意到,您在许多场合,都强调“抢救”这个字眼。我们的民间文化,真的那么微弱,到了需要抢救的地步吗?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间 剪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年,《世界遗产公约》启动三十周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启动一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纪念藏传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诞生1000年。2002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土耳其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2002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诞生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宪章》。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定2002年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并拨专款由中国文化部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同年12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论证、评选工作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承担。经该院设立的"中国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组织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200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昆曲和2004年申报的古琴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艺术、蒙古长调和川剧艺术进入预备名单,中国政府每年将在预备名单中选择项目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世界非物质遗产申报工作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4月正式启动的,每两  相似文献   

8.
郑一民 《乡音》2012,(1):21-22
自1997年我走进政协委员队伍,已有15个年头了。十余年来,我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熟悉的领域先后提出了37件参政议政的提案,其中,九进广府城,写了关于保护开发广府古城的3件提案。2005年3月,在全国开展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我带着普查队来到位于滏阳河畔的永年县冀南湿地,顿时被坐落在湿地水泊中苍茫雄浑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抢救、保护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弘扬先进文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效果明显。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就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资源的紧迫意义、方法步骤和工作取向进行了一些思考,深感民间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从与时俱进的高度深化认识,用下海底采珠的功夫挖掘抢救,靠现代科技手段管理保护,走资…  相似文献   

10.
郑海花 《传承》2009,(10):154-156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北路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这种保护是通过对传承人——壮剧艺师的保护以达到保护整个壮剧的艺术思想、历史传承的程序和脉络。  相似文献   

11.
赵举海 《湖北宣传》2006,(10):13-13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指引下,宜昌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全市开展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作,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部分县市已建成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文艺精品生产,群众文化,少儿文化,市场管理,文物保护,电影,新闻出版等主要业务工作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夷陵区,长阳,宜都,当阳被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先进单位”,长阳,夷陵区,宜都,枝江被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2.
一些地方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对文化古迹进行蚕食、破坏乃至拆毁的现象:古民居被钢筋混凝土砖房包围、古城墙为新区建设而拆除、古廊桥因修水库而淹没、古石板路被水泥路面所代替、古村落不协调地突兀起一两座不伦不类的新房……诸如此类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漠视与践踏,不难在我们身边发现,民间文化真正到了需要大声疾呼、需要极力拯救的地步。在新一轮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还可能遇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如果对此不加以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和合理协调,那么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新一轮破坏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北路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这种保护是通过对传承人--壮剧艺师的保护以达到保护整个壮剧的艺术思想、历史传承的程序和脉络.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原生态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标志。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各种文化的碰撞,民间文化生存环境令人担忧,发展的空间更为狭小。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伴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一些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技术、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不断流失。抢救  相似文献   

1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增强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文化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宝坻文明的基础,作为留住宝坻文化精神的历史记忆的大事来抓"。在最近召开的宝坻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区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引起与会人员共鸣。重视促发展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遗产。它与文物相对应,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戏剧、曲艺、民间手工艺、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宝坻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脉绵长,素有“文宝坻”美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目前,宝坻区已拥有评剧、京东大鼓、皮影、剪纸等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文化部命名为评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天津市京东大鼓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天津市书画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唐庄等5个村成为天津市民间文化特色村。  相似文献   

16.
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开发是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要做到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结合、预防性保护与治理性保护结合、整体性保护与精准化保护结合、妥善保护与有效开发结合,从而实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的有机统一与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7.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和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他艺术。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中原民俗民间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最丰厚、最具魅力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浪潮波涛汹涌的今天,保护、抢救和传承中原民俗民间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中原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8.
泥叫叫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发端于西安市西郊的鱼化寨。这一民间文化遗产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兴盛时期、停滞时期、复兴时期,并在此过程中得以传承。泥叫叫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狄寨分支,通过对两个流派的田野调查分析可以得知,狄寨泥叫叫从造型、色彩、制作工艺、功能等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臧卫军 《人民论坛》2011,(9):230-231
"泥叫叫"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发端于西安市西郊的鱼化寨。这一民间文化遗产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兴盛时期、停滞时期、复兴时期,并在此过程中得以传承。泥叫叫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狄寨分支,通过对两个流派的田野调查分析可以得知,狄寨泥叫叫从造型、色彩、制作工艺、功能等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20.
《政协天地》2009,(7):29-29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近日在接受《湘声报》记者采访时说,6年前,国家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也都有了省级名录,对传承人有了相应的政策;3年前,我们国家开始每年有了“文化遗产日”;1年前,我们把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都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成果。另一方面,这些年来通过媒体的关注和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