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三九年就曾经说过:“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全党同志们必须认识,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条件之一。”根据毛泽东同志这一英明的指示,党一向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全国解放以后,党更明确更具体地规定了团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上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语,如今,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这句古语已被广大知识分子——当今的“士”们改为“士为知己者用”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医学科研机构,下辖12个研究院(所),主要担负着医学科研、疾病防治,临床医疗和研究生教育四大任务,聚集着一大批“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知识分子,有医生护士、专家学者、教  相似文献   

3.
文摘集萃     
《党建》2005,(1)
◆“公共知识分子”论调是噪音和杂音方平在2004年11月15日《解放日报》撰文认,目前提出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概念,其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和人民大众的关系。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主张公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不属任何集团和阶级的飘浮群体,是  相似文献   

4.
出于妒贤嫉能,把“骄傲自满”作为“紧箍咒”扣在知识分子头上,借以排挤、压制人才,这是“左”的一种表现;这种所谓“骄傲自满”,往往是指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在学术上不迷信、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实,这正是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同骄傲毫不相干。对此,我们要为知识分子辩诬,批判“左”的观念,扫除强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这一不实之辞。  相似文献   

5.
盘点2005年知识界的“大事”,会惊异地发现竟然大多数都是关于学人“丑闻”的。一是接连不断地学术剽窃案被揭发,二是社会公众对国内主流经济学者社会良知的普遍质疑,三是以何祚庥为代表的“院士”们及院士制度遭到强烈谴责,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与学人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牵涉颇多。对于其中的是非恩怨,我辈门外汉无权置评,我倒是想起了自己专业的老祖宗——陈寅恪先生,与之对照,看看何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寅恪早年游学多国,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等校,前后留学长达16年,占其一生…  相似文献   

6.
《廉政瞭望》2012,(15):56-56
“知识分子”是中国的特有称谓。有人说当今“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随着时代演变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适时改变称谓,是适应潮流之举。也有人反驳应承认并尊重“知识分子”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7.
《老子》一书中包涵有丰富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消极无为地适应自然。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无知”,要求“绝巧弃利”,反对任何工艺技巧,主张靠天吃饭;反映在消费上,表现为“无欲”、“知足”,主张回归人自然质朴的本性;“无知”、“无欲”的思想最完善的体现,就是构建寂静无事的“小国寡民”社会。《老子》消极无为经济思想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对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变为社会主义者。对于这些人,史学界普遍地称他们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笔者认为,这一称谓是不科学的,应该称他们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两句话,在语言逻辑上虽然仅有四个字的顺序之差,但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8,(6):120-121
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柳——“飞行者”一号。不过那时,人们普遍认为飞机是一个蠢笨的、极其不灵活的交通工具,至于它的军事价值,也仅限于空中侦察,空战在当时人们的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0.
王新亚 《党员文摘》2008,(12):14-15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经过10年浩劫的科技工作者济济一堂.许多人劫后重逢,百感交集。在这次大会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他讲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等著名论断。邓小平还向科学家们诚恳地表白:“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当时与会的许多科技工作者热泪盈眶,倍感振奋。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周恩来为纠正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的偏差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在1962年广州会议上宣布为知识分子脱“资产阶级”之帽,加“劳动人民之冕”的正确主张,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科技教育艺术等事业经过三年“大跃进”的严重挫折后,能够比较顺利地恢复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一 1956年1月,为迎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专门讨论研究有关知识分子的问题。在这次会上,周恩来全面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状况,作出知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继承光荣传统,弘扬“五四”精神,明确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八十年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奋斗足迹和“五四”精神 8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他们经过历史的比较和  相似文献   

13.
《改造》     
本书是作者于风政计划撰写中的新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三部曲的第一部 (194 9~ 1957) (第二部《炼狱》,写 1957年至 1978年的中国知识分子 ;第三部《新生》,写 1978年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 )。“本书不是执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史 ,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分子史。”(前言 )这段历史是知识分子政治思想、政治感情被“改造”的历史 ,也是他们学术思想、思维方式被“改造”的历史 ,更是他们心灵道德、人生价值被“改造”的历史。作者笔下 ,一场场运动 ,一桩桩事件 ,一个个人物 ,在这几年中不断地上演 ,其中的一批角色 ,似乎“一转瞬间 ,就交了…  相似文献   

14.
“名利”,过去是人们“谈虎色变”的东西。谁要讲名利,谁就是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严重,就得“触及灵魂”,“深刻检查”。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名利思想”更是一条能置人死地的罪状。知识分子埋头读书,刻苦钻研,  相似文献   

15.
一批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都在50岁上下猝然撒手人世……在城市面貌年年焕然一新的上海,人们的疲劳感正在蔓延,最流行的问候语由十年前的“吃了吗”变成了如今的“吃力吗”。35-50岁之间的“中流砥柱”们每天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打拼,却不知一种名叫“过劳死”的疾病正向自己袭来。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建国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始全面系统纠正对知识分子的一系列“左”的方针政策,果断停止使用建国以来长期使用的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政策,制订和贯彻实施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知识分子政策。这一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对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对知识分子与工农关系的认识方面,使用了“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化”与“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两种表述.但是“相结合”的表述使用得更为普遍.这种表述的差别,体现着毛泽东对该问题认识上的理念,即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都是非常重要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推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采取了多种措施,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轻视知识分子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新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和确立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境界:提出“科技进步决定论”,实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科学定位依据的新飞跃;诠释“知识分子使命论”,实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社会作用认识的新提升;深化“两个尊重论”,实现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核心内容的新拓展:确立“人才第一资源论”.实现了党的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理论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9.
在建国50周年之际,回顾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变,反思其是非得失,对于深刻理解、自觉贯彻新时期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十分必要的。 一、1949年10月至1956年,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全国解放以后,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确定,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一,“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知识分子的人数很少,只有2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37%。因此,必须珍视和充分发挥这些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使他们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第二,从知识分子来看,一方面,他们在旧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亲身感受到丧权辱国的屈辱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因而对国民党政府感到失望。新中国的成立,使他们看到了祖国富强的希望之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广大知识分子纷纷“奔赴延安”,寻求抗日救亡的真理。“奔赴延安”是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体现。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研究抗战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