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关于私法环境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权意义上的环境权的确立,为宪法环境权的确立奠定了道德基础.宪法环境权的确立实现了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使环境权这一基本人权得到根本大法的保障.宪法环境权概念的确立固然重要,但仍不足以为公民环境权的保障和救济提供有效的法律途径.私法环境权是独立于人格权、相邻权、准物权等传统民事权利的一种新型民事权利.在法律中确立私法环境权的概念,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2.
张建文 《理论探索》2006,(1):142-145
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国家公产的正式立法,公法学和私法学理论也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只是在强制执行的司法实践中,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批复、解答和通知等形式中形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国家公产制度。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保障了国家公务的稳定和持续推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确立较为完备的国家公产制度,建构较为科学的国家公产理论,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法的概念  和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是一国的国内法 ,不同于国内法体系中的其他部门法。经济法是规范和保障“国家 (有形 )之手”有效动作的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人们建立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是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具有社会性的经济管理关系 ,主要指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社会保障关系。由于经济法有着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这种关…  相似文献   

4.
郑景元 《理论探索》2005,(1):120-121
公私法划分在西方经历了公和私的观念、早期罗马法的公私法划分、近代公私法的分野和现当代公私法划分理论的变迁等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公私法划分理论对当代法治建设都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 ,但就整体而言 ,公私法划分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主要通过私法制度对无因管理行为加以规范,这远不能满足充分保护无因管理者权利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无因管理行为公法保护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其必要性是:私法规范无因管理行为不够全面,私法保护无因管理者权利不够充分,通过公法保护无因管理行为符合行政民主的价值理念,无因管理行为本身也具有公法上的独特价值;其可行性是:建立和完善无因管理行为公法保护制度,具有可资借鉴的基本经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制度基础.建立和完善无因管理行为公法保护制度,首先应明确无因管理公法制度的价值目标,其次应确立无因管理行为的公法地位,最后应完善无因管理者权利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拿宪法说事     
王磊 《团结》2004,(2):17-18
2004年3 月14 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十四条宪法修正案。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做出了学习宪法的部署,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对宪法及其修正案之重视。一部法在制定之后,关键是实施的问题,宪法也有个实施的问题,而且宪法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宪法的权威和法制的统一。促进宪法实施的一个很好的思路就是拿宪法说事。为什么这么说呢?自我国1954 年宪法以来,直到后来的1975 年、1978 年和1982 年宪法,很多内容都没有启动。例如,1954 年宪法就有关于教育权的规定,但直到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就齐玉苓案件所做的司法解释中提到宪法中…  相似文献   

7.
赵来珍 《学理论》2009,(18):99-100
农业法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农业法学自成一体并能更好的指导并规范农业实践,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界定其研究对象。我国对农业法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定位至今也未达成共识。农业法学理论界将其研究对象归结为“农事关系”或“特定农业或农村经济关系”,关于其的内涵外延问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8.
农业法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农业法学自成一体并能更好的指导并规范农业实践,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界定其研究对象。我国对农业法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定位至今也未达成共识。农业法学理论界将其研究对象归结为"农事关系"或"特定农业或农村经济关系",关于其的内涵外延问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10.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那些具有规模性、外部性和成本弱增性的准公共产品,一般都采用行政特许经营协议的方式,通过建立公私合作机制来组织生产和供应.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采用这类行政特许经营协议的方式来实现行政目标的情形还将愈来愈多.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揭示其法理机制,以便更加有效地规制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建立健全相关救济制度,更加切实有效地维护和扩大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时代,"严于控制,疏于利用"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理论无法充分适应开放共享的数字市场环境,并有可能加剧个人信息控制与使用的矛盾。数据共享话语下,个人信息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个人信息保护同样关涉公益保障和公权控制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奠定了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合理性。公法保护视野之下,个人信息保护遵循利益平衡理念和谦抑控制的实践方向,有效地回应了个人信息在共享背景下的保护问题。但证成公法保护不代表放弃私法保护,多数个人信息保护实践需要公私法并行发挥保障合力,故应通过构建分层式权义规则、复合型责任体系、多元化监管模式以及综合性保障方法构筑个人信息保护的公私法耦合之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营自主权的权利观念和实践始于改革开放,经营自主权与改革、开放及三十年来的法制建设均密切关联,历经了从国家政策到私法再到公法确认与保障的过程.经营自主权的公法保障,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更暴露出诸多问题.对此,应以财产权利取代经营自主权作为公民经济权利保障的主流,有关公法制度本身也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经济权利保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自由具有个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两种形态,个体自由是社会自由的基础,社会自由是个体自由的伸张。经济法产生于以社会自由为导向的国家与社会的融合互动以及公私法的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秉承了社会自由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和谐社会的自由理念。这一超越传统公、私法的经济法的独特价值观体现在其调整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针对如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所涉法治,既有研究多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公法展开,故存在不足,亟待考察私法能否发挥某些独特功能。鉴于公法在培养村民的基本法治意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村民与私法的现实联系更为密切,尤其是考虑到私法严格奉行“私法自治”根本原则,由该原则所引申的“私法自治”“合法私利”以及“德法融合”等重要法治意识,不但有益于培养村民的基本法治意识,而且将极大促进在乡村治理进程中,对相通的、根本性的村民法治意识的良好培养。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从康德的道德哲学出发,在《正义论》中通过“原初状态”的概念设定了在康德的目的王国的程序,原初状态是对康德实践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程序性展现.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体系中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7,(2):93-96
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是通过列举法律所禁止的事项或情形反向推导法律允许准入之事项或情形的制度,这项制度最初被用于外商投资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主化的深入,在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以沟通和协商为基础的自我治理趋势。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同"法无禁止则可行"的私法自治精神相契合,在社会治理中引入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在贯彻私法自治的精神,赋予公民活动以广阔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简政放权的政治背景下,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能够弱化公权力对私人领域的不当干预,促进社会治理体系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它日益成为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一项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从事业单位到事业法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5,(5):37-41
目前,我国事业体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的单位制度。事业单位是中国单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制度中的事业单位,其组织形式、资源配置及公共服务活动等,具有十分严重的行政化现象,使得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公平缺失。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在于借鉴公法人理论,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法律人格,从计划体制下的事业单位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法人。  相似文献   

18.
论税法的私法性及契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出现要比西方早了将近一千年,然而近代以后,西方税收法律制度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同时,西方国家市民的纳税意识也远远高于中国市民。试图从税法具有私法性质这个角度来论证税收法律制度应当以"契约精神"为基础,体现纳税人的本位主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滞后:概念综述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历来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命题,而公共政策滞后则是制度变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政策滞后概念.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政策滞后概念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特征、现实表现、判断基准三个方面提出了公共政策滞后的学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简论社会行政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兰强 《理论探索》2006,(3):132-134
社会行政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的公共管理主体,由于其行使权力的公共性、公益性等公法性特征,对其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管理行为应纳入行政法规制范畴。具体救济措施有:建立人大监察专员制度、行政苦情制度以及完善现有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