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来了     
<正>"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正如朱自清所描写的一般,阳春三月,绽放在田野的油菜花、梨花、桃花、木棉花、李花、杏花、樱桃花……赶着春的脚步"争奇斗艳",拉开了新一年百花争艳的序幕。明媚的春光让蛰伏了一个冬季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乡村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花丛中、  相似文献   

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利用自然并逐步改变自然。可以说大自然的秀美山川孕育了人类,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然而,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必然会遭到大自然报复。而且随着科技飞速进步,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索取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大自然的报复力度也就越来越强大,报复周期也越来越密集。“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沙尘暴”、“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说明人类发展经济的同时,经受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人类只有根据自然平衡规律,标本兼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才能使经济长足发展,国泰民安。一、资源的…  相似文献   

3.
自从1975年6月1日周恩来总理住进医院的那一天起,我们住在西花厅的所有人的心,都系在了医院,大家都默默地比以往更加认真专注地工作着,盼望着周总理早一天回到西花厅。1975年正是“四人帮”肆虐横行的年代,总  相似文献   

4.
长年生活战斗在青藏高原,担负着青海和西藏铁路客货运输任务的西宁铁路分局的广大干部职工,在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和工作实践中培育形成了吃苦、创业、团结、奉献的“青藏线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教育了职工,凝聚了队伍。鼓舞了士气,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5.
亘古以来,人类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我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破坏的关系。当今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长期坚持和追求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是非持续发展模式。在历经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摸索后,人们做出了实行“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选择。因此,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一一“绿色消费”一经出现便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确立与维护离不开对大自然价值的正确认识。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根源,是生命存续的基础性前提,是人类文化的“底基”,我们应该从“根”和“源”的意义上定位大自然的价值。自然具有其内在价值,也具有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等诸多表现形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让“荒野”显“朴”,让大地留“白”,让祖国大地更“绿”,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绿色底蕴、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然而。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时候,无论受到多大的恩惠,却很少考虑向大自然回报的问题,更谈不上“涌泉”二字。 水资源的利用就是明显的例证。特别是地下水的开采,表现得更为突出。 为了合理开发水资源,回报大自然的丰厚赐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国家水利部 “九五”期间在全国大力椎广了节水灌溉技米,重点实施了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 2000年7月中旬,记者有幸参加了自治区水利厅和自治区计委组织的验收专家组,对武川县、土默特右旗、兴和县、磴口县的节水灌溉示范…  相似文献   

8.
首都郊区正进入“三秋”大忙高潮,呈现一派大好形势。人逢喜事精神爽,广大社员群众眼望着丰收果实,喜气洋洋,干劲十足。一场争天时、夺地利的“三秋”紧张战斗,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农民群众一年辛苦,就盼望着有个好收成,好收成一旦到来,人们怎么能不欢欣鼓舞?怎么能不干劲十足?今年丰收,明年更要丰收。今年生活得好,明年要生活得更好。但是,人们在喜庆丰收的时候,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打算。有的人想:丰收了,可以松一口气,不要再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了;丰收了,应该讲究一点,  相似文献   

9.
4月初的一天,大地升腾着热气,树木透露出绿意。我从北京回长春,上火车前就盼望着遇上个熟人。一开车门,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坐在车厢里。我情不自禁地喊道:“立兴!”他也同时喊出我的名字。他是我省原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崔立兴同志。  相似文献   

10.
对于儿童教育,有一种说法是“树大自然直”。此言之意是,对孩子无须多加管教,听其自然,象树长大了就会直溜挺拔一样,人大了也就成为人才了。这实在是一种糊涂认识。就说“树”吧。“十年树木”,一株树苗长大成材,需要十来年过程。这期间,阳光、土壤、温度、风雨、雷电制约着树木的成长:有的得良好条件而茁壮成长,笔直参天;有的遭干旱肆虐、狂风袭击而弯曲畸形,甚至夭折。可见,“树”能否“大”尚且难说,即便能“大”也未必都能直而成材。  相似文献   

11.
无悔青春献草原──记甘肃省碌曲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杨起云刘富华横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大草原上纵横交织着“三河一江”(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天高地广、水草丰茂的大自然哺育了60多万世代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也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草原儿女。杨起云...  相似文献   

12.
故乡是乡愁的起点,游子是乡愁的主角。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文件的语言形象亲切,如诗如歌,如同一股甘泉流入心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乡愁”这么婉约清新的文字写进党和政府工作文件里。这显示的不仅是文风的变化,更表达着党中央深深的为民情怀和城镇建设的崭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书籍,记述着人类历史和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感觉、感悟;记载着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经历、知识、经验;记录着多姿多彩的高山、河流、绿水;记忆着波澜壮阔的人生、风情、世俗。古人有把“读书使庶人变为贵人,不读书使贵人变为庶人”之说,高尔基有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之言,莎士比亚有把“优秀书籍称为全世界营养品”之语,毛泽东有把“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的教诲。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不仅需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而且需要诉诸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过去我们常将人类视为大自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主张的是一种“控制型”自然观,其实质是将人的价值与自然界的价值对立起来。要改变上述错误观念,就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大自然中的生物,不是人类可以任意驱使和宰割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咏“春”     
寒冬将尽,又一个春天来到人间。春为岁之首,她的光临带来万象更新,大自然萌动着复苏,人类社会孕育着生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踌躇满志,期盼着在新的一年里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春天是美丽的:阳光明媚,山明水秀,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春天是清新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 《党课》2010,(2):122-122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一排排镇水的血肉躯体,立起了一道钢铁长堤。这也是一曲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雄壮凯歌,在酷日的波光之中,在暴雨的飞舞之中,在无数次洪峰的狂怒之中,共和国的勇士挺起脊梁,闪惊天动地之光,高呼着“誓与大堤共存亡”的口号,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与苏联共产党紧密相连的。无论民主革命时期的“以俄为师”、王明路线,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边倒”、中苏论战,中国共产党都与这位“老师”、“老大哥”有着说不尽的思恩怨怨。研究中共党史,离不开中苏关系史。因此,对于党史界来说,早就盼望着能有一部比较详尽的中苏关系史著作问世,以期对深化研究有所补益。最近,我们高兴地看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刘志青撰写的腿想历尽后的反思──中苏关系七十年》一书,已由黄河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多年辛勤耕耘的成果,是国内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论述中苏关…  相似文献   

19.
四会县龙甫镇芙蓉管理区是陶铸农业学大寨的点,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被誉为“南方大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受到大批判,说是陶铸的“黑点”,全面地否定了芙蓉在改造大自然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在60年代初,笔者有机会和芙蓉人一起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在重新安排河山的战斗中,深深地懂得芙蓉人是大自然的真正主人。 一、认识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首先要对大自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解放前的芙蓉是赤土百里,水土  相似文献   

20.
进京日记     
11月6日 晨,参加中共十六大的辽宁代表集体乘车到京。 北京城长高了,长大了,沿途,一幢幢现代高楼拔地而起;广场上,大道边,耐寒的鲜花一片片地争奇斗艳;到处彩旗招展,人们喜气洋洋,谈论着,准备着,盼望着十六大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