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涛 《时代法学》2004,2(3):94-98
我国法院目前存在相对大的法官数量和积案率不断上升的现实,影响司法权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法官的社会角色太多、分工不细所造成,这一现实也折射出当前对法官职业内涵认识误区,甚至司法不能独立的无奈.要改变这一点必须从一个认清,两个保障,三个剥离出发,为法官减去许多非职责内涵的负担.  相似文献   

2.
3.
李维 《法学杂志》2002,23(1):47-48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举证责任的核心 ,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争议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由何方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在这种情况下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否公正、公平 ,将直接影响到当事人诉讼的成败 ,也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对我国诉讼制度的信任度 ,从而影响到整个司法制度的威信。我国台湾学者认为举证责任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指当事人对所主张的事实提供证据 ;二是指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证明其主张真实 ;三是指当事人对其主张不能提供证据时 ,则可能承受不利的裁判。我国大陆学者多同意此观点。从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今天 ,在从“以事实为根据”向“以证…  相似文献   

4.
Richard Gardner claimed to be able to diagnose parental alienation among contentious parents disputing custody, and asserted that his "syndrome" i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and legal authority. Despite influencing many custody proceedings, Gardner's ideas fail to meet even minimal scientific standards. The burden of proving any new hypothesis falls on its proponents, and given the complete absence of objective replication, parental alienation syndrome (PAS) must be viewed as nothing more than a hypothesis. The lack of clear guidance in the law allows concepts like PAS to gain temporary credibility, as judges look to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help in making decisions under the vague best interests standard.  相似文献   

5.
网络链接与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之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木珠  乔生 《法律科学》2004,22(4):107-114
网络链接是万维网的核心技术 ,是互联网信息交互与传播的重要手段 ,但同时也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威胁。不同链接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链接技术本身不构成侵权不等于网链行为不构成侵权。网上关键词组组合、搜索引擎使用、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的链接及链接有协议的侵权作品是否构成侵权诸方面问题 ,应结合中外典型案例进行探析 ,正确处理网络链接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之间的关系 ,以完善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6.
在证明责任论中,证明责任的概念是基础中的基础.证明责任论从“严禁入内”的动荡年代到“备受关注”的兴起时代,走过了艰难的路程.然而,学术研究中的证明责任概念还没有得到十分明确,目前已经出现证明责任论研究较少的现象.证明责任中隐含很多相对独立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模糊性已经影响证明责任论的长足发展,更是严重影响司法审判的公正性.通过对证明责任的本质、意义与作用的分析与研究,把隐含在证明责任概念中的所有的独立现象逐一明确并在诉讼中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证明责任制度的改革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为着眼点,针对我国现行刑事证明责任制度的特点和问题,指出我国立法应当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在公诉案件中承担证明责任。在检察官承担证明责任的前提下,法官所承担的证据上的责任具有补充性、核实性以及加强性的特点。同时,还注意到,法官完全被动,只判定而不主动调查的制度安排不符合追求实体真实这一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与精神。而过分地赋予法官查证责任则将损害审判的中立、独立,损害司法公正,也不符合我国诉讼制度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范围责任规则——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斌 《行政与法》2004,(11):85-87
本文在界定证明责任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行正诉讼和民事诉讼差异的分析,认为应当以修正规范说来确定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并进而行出应当以范围责任规则作为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分配依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再论环境侵权行为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侵权行为区别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点,使环境受害人受损的权益按照传统举证责任制度将因取证困难而难以获得有效救济.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合理分配环境侵权案件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出发,探讨环境侵权行为."事实自证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规则",分析环境侵权行为举证责任倒置体现的公平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消费者举证责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美、德、日及我国消费者的举证责任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从表象上看各国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分担差异较小,但从实质上看则存在巨大差异,这缘于各国对举证责任理解的差异和举证制度及关联的诉讼尤其是司法审判制度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消费者举证成本的差异,其中美国、日本消费者的绝对举证成本居高不下,德国和我国则较低.但与可获得的赔偿相比较,消费者的相对举证成本则是日本最高,我国次之,德国再次之,美国最低.  相似文献   

12.
陈刚 《现代法学》2001,23(4):64-73
本文运用作者自己提出的证明责任法概念 ,对现行合同法领域的证明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与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 ,本文力从诉讼法和实体法在合同诉讼领域结合的角度展开论述。文中对合同诉讼的证明标准以及法律要件分类说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对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以纵、横比较的方法界定了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概念;论证了举证责任在诉讼过程中的不可转移性;提出了以法律要件分类说指导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以及采用实体法为主承载举证责任分配规范立法体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负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本文就农民负担中隐性负担的概念、表现形式及消除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Federal register》1983,48(166):38722-38725
EPA is today proposing to amend its requirements under 40 CFR 271.21(e) (formerly Section 123.13(e)) for the approval and revision of authorized state hazardous waste programs. One purpose is to ensure that states applying for final authorization under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of 1976, as amended, (RCRA) do not have to revise their programs and applications to respond to federal regulatory changes occurring while the states' applications are being prepared or processed. The second purpose is to provide all authorized states with one full year (or two years, if there is a need for state legislative action) from the effective date of amended federal regulations to make the revisions in their programs required by such federal amendments. This action would provide the state with an additional six months since the existing regulation requires that program revisions be made within one year (or two years)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amended federal regulations.  相似文献   

16.
尹丽华 《河北法学》2004,22(11):75-78
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共同构成举证责任的完整涵义 ,其中结果责任属于实质性涵义 ,反映了举证责任的本质 ;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的内容完善了法院在审前程序的功能 ;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与条件厘定了当事人和法院权利和职责各自行使的边界。《证据规定》无疑完善了民事举证制度 ,但在许多内容上构成对现行民诉法的突破 ,使两者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为此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相应的修改与补充 ,以解决《证据规定》与民诉法的协调与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所体现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伸张社会正义、解决民事纠纷,随着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诉讼效益和诉讼经济也是民事诉讼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民事诉讼法的制定必须符合诉讼利益的最大化。法律的经济分析为改革和完善民事诉讼制度提供了方法和工具。本文在介绍法律经济学和简述证明责任概念的基础上,从提供证据责任和证明责任两方面对证明责任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胡学军 《法学家》2012,(2):159-175,180
德国、日本民事证据法研究的发展沿革及最新趋势显示,客观(抽象)证明责任的主导地位正在被能更好解释诉讼证明实践的具体举证责任概念所取代。这一趋势启示我国民事证据法的研究重心也应转移到以表见证明、摸索证明、事实推定、阐明义务、证明妨碍等制度为主要论题的具体举证责任领域,以这一理论指导司法实践以实现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的信息最大化与诉讼公正。  相似文献   

19.
随着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数量的增多,母公司为实现全球性战略目标而牺牲子公司利益进而损害东道国利益的行为成为了一个经常性的可能与事实。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若仅根据有限责任原则让子公司独立承担责任显然有违法律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了过度的控制而导致债务发生的时候,让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为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具有充分的理由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忠惠 《法学论坛》2008,23(1):65-70
我国现行法对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定了三项标准,未明文允许当事人可订立证明责任分配契约.承认证明责任分配契约的合法性,反映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融合,凸显了当事人在举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处分主义在证明活动上的体现.在我国允许当事人订立证明责任分配契约,可弥补证明责任分配标准的不足,并且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契约订立后,一旦发生诉讼后适用该契约,对当事人、法院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当事人若对订立的证明责任分配契约效力发生争议,不能就该契约提起诉讼,应要求法院在本诉中直接审查契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