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媛媛 《法制与社会》2011,(31):106-107
国企内部的公司治理和控制监管机制,不仅关系到公司本身财产安全和盈利与否,而且还关系到公司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关系到国有资产的财产安全以及行政的清廉。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当充分利用‘久性恶”的一面,使管理者相互制衡。目前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有很大漏洞。未来至少应当建立国企大额现金支付的‘‘两支笔”制度。国家国企管理部门可以确定一个监事会负责人和总经理财务共签的起点额度。  相似文献   

2.
任期酷爱廉政讲演贪污千万铁证如山国企一巨贪拒不认罪不碍被判死缓一个注册资金20万元的国有物业公司,竟成为投身房地产的金融大亨,这一操盘高手就是孟繁程——原北京红义物业管理公司经理。如今,孟繁程因贪污、受贿、私分国有财产上千万元,被判处死缓,成为阶下囚。近日,西城检察院公布了这起案件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企开启新一轮改革。但比改革新举措更密集、更引人注目的是,各个门类的国企系统纷纷浮现大案要案和窝案。从中石油到海外机构:国企反腐势如破竹去年8月到年底,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春,副总经理李华林,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长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冉新权、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王道富,国资委主任蒋洁敏(中石油原董事长),中国远洋公司执行董事徐敏杰,中国铝业公司副总裁李东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戴春宁等多名国企央企高管"落马"。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认为国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现代公司制度 ,并揭示了现代公司制度不同于传统国企制度的特征 ,主张国企公司制改革须理顺九大法律关系 ,建议限制国有独资公司的适用范围 ,改革现行股票发行额度控制机制。强调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是依据《公司法》改建为公司的过程 ,建议废止《企业法》和《转机条例》。比较了物权模式、债权模式和股东权模式等三种国家所有制的法律实现方式 ,认为股东权模式是国家所有制的最佳法律实现方式 ;主张国家股份原则上可界定为在股东大会上无表决权、但在公司利润和剩余财产分配上享有累积优先权的股份 ;认为在国企改制和并购重组过程中要警惕国有资产流失 ,建议早日把国家股推向二级市场 ,并慎重选择国家股代理人。探讨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难点问题 ,主张妥善处理好“老三会”与《公司法》框架下的不同治理结构 ,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司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监事会制度等观点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流失犯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国企改制中隐瞒国有资产的行为,根据参与人占原企业人员的多少,应分别认定为共同贪污和私分国有资产罪。国企改制中贪污罪既遂应当以行为人实际控制财物作为标准,认定实际控制应当从一般人的标准来看行为人是否可以对财物进行支配,成为现实的、必然的财产利益。区分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公共财物通过亲友及其单位而非法占有的贪污罪与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应考查行为人的亲友有无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非法利润的数量是否严重违背市场等价交换规则。对于违规分配"奖金"、"红利"的单位行为,应区分情况作出处理。应用"他人"一词代替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中的"亲友"。  相似文献   

6.
蒋大兴 《政法论坛》2023,(1):104-116
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不仅在于其效率低下,还在于我们误解了国企本质。国企在本质上应当属于公共企业,有关国企的法律建构及改革措施,都应当围绕如何使国企成功地实现其作为公共企业的目标,履行公共企业的职能而展开。遗憾的是,在既有法律体系中,国企一直被视为普通的商事公司,倚重私法逻辑进行调整,这种安排使我们总是致力于厘清国企产权,将其打造成营利性的商事主体,关注国企的私法人地位、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忽略了国企作为“人民企业”的本质。即使在西方,国企也有其特殊的存在形式——政府公司,政府公司基本上是一种公法主体,承载着类似政府的公共职能。因此,消灭国企绝不是国企改革的未来,而是对西方国企现状的误解。国企改革应当从私法道路转向公法道路,凸显其目标导向和公司治理的公共性,提升国企治理的透明度,使其真正可以成为“人民的”企业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不承认商品经济的存在,因此过去的40年中一直有“国家财产”或“全民所有制财产”之称。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资产”这一概念逐步被确定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已积累了数以万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些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产,也是国家的命根子。为了遏制蚕食、豪吞、侵占国有资产的犯罪,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致流失,我国新刑法明确将严重侵犯国有资产的一系列行为规定为犯罪并…  相似文献   

8.
万静 《法人》2008,(4):38-38
从1984年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之日起,国企改制已持续20多年。其间,国资的流失、舆论对于改制的质疑从未间断。但是,郎顾之争所引发的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却是最为激烈的。顾雏军事件后,更多的人也开始思考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上的法律缺位和法律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我是一名普通的国企员工,我想用我退出国企的补偿金,再贷一部分款,购买经济适用房。我现有一些法律问题想请求贵刊给予解答:1、在婚姻存续期间,退出国企的补偿金算不算夫妻共有财产?2、我想和我丈夫进行房产公证,由于我丈夫自结婚买断工龄(补偿金他交给他母亲保管)后,自己在他妈家看孩子(孩子现在21个月)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交给家里支配,租房等一切费用都由我一个人承担,他本人同意公证,若离婚不要房子。3、公证能产生效力吗?这是不是涉及我们离婚后的财产分割问题和孩子抚养费用问题?我欲拟的公证书如下:现有经济适用住房6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
他叫李连太,河北省涉县鑫宝轧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鑫宝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涉嫌挪用公款180万元,导致4000多万元国有资产流失,证据确凿。然而,从2005年至今,鑫宝公司的有识之士经多方奔走,从公安部到河北省公安厅,再到邯郸市公安局,逐级批示涉县公安局依法立案查处,却至今杳无音信。  相似文献   

11.
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学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吕银 《河北法学》2005,23(4):27-29
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出路不在于通过改制"国退民进",也不在于国有资产私有化。惟一的出路在于以平等独立的物权理念,建立统一、独立的财产利用制度,并通过立法对国有企业经营权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王某案定性的争论,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本案中经济实体的财产是否属于国有资产 1993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第2条对“国有资产”作了明确定义,即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财产。1999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附则部分对国有资产界定为:“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刑法将第165-168条的犯罪主体限定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的规定是不科学的,使国有控股或者参股的股份公司中国有资产的保护处于空白状态.国有单位或行政事业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滥用职权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所得的款项,应认定为国有资产.贪污受贿犯罪既遂后,行为人对赃款赃物的处分不能从贪污受贿数额中扣除,而只能用作从轻量刑的情节之一予以考虑.国企改制中隐匿国有资产投入新公司行为应认定为私分国有资产罪.  相似文献   

14.
薛子进 《法人》2013,(10):31-34
化肥公司和康润丝绸的职工代表先后向合川区国土局等政府行政部门,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同时,也向各级检察院和纪检委邮寄实名举报信,反映在国企破产中官商勾结,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司制企业产权之研究管守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资产投入公司制企业,会引起产权关系的变化。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因而出现了两种财产权。由于对财产权、所有权、产权未能...  相似文献   

16.
关于法人财产权与股东权的法律规定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法人财产权的法律规定及其文义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简称《公司法》)第4条规定:“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务院发布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第27-29条规定,国有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支配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政府和监督机构不得直接支配企业法人财产,不得以任何形式抽取注入企业的资本金,不得调取企业财产,不得…  相似文献   

17.
一、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概念和构成所谓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构成要件: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一方面侵犯了国家资产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危害了国家管理职能的正常进行C国家财产所有权是一种法律规定的权利,是财产所有者依法对其财产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由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四种权能构成。集体私分国…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就“企业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新的违纪问题及对策”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通过对长沙、株洲、岳阳、郴州等市的调查发现,如果对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监管不力,国企领导干部很容易发生违纪违法问题.如造假账、虚报企业资产,收买评估人员,故意压低或抬高评估值,通过隐瞒或虚拟国有资产谋取私利,侵吞国有资产;虚拟股份,把本应属于国家股的企业财产转入所有权缺位的企业股名下,或者领导干部个人购“干股”,然后瓜分侵吞其红利;向有关领导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资本化经营的法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点和关键,是企业的资本化经营。《公司法》在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引进了国有企业资本化经营的法律概念,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企业"国有国营"的模式。由于企业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多层次性和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的多元化,在法律上产生了"企业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法律拟制"和"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的法律拟制"两个理论问题。投资主体的法律拟制,通过真正主体、名义主体、受权主体和拟制主体来展现,为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法律结构的创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的法律拟制,通过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产权的联系与区别来展现,从而把国有企业资本化经营这一经济学概念法律化了。国有企业资本化经营在投资主体的法律拟制和产权的法律拟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必要的法律原则,其中特别要强调资本经营拟制与生产经营拟制分立的原则,做到"权责明确"。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以来,浙江的温州、宁波等地中小企业掀起了一股"跑路潮",许多因企业资金链断裂、大批到期债务无法偿还的老板,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留下了"空壳公司"、一大堆无法支付的债务,从而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跑路老带走的钱财中包括了从自己公司非法转移的大量资金,或通过变卖、抵押自己的公司从银行、他人那里获得的大量现金。部分跑路老板甚至还利用自己的公司将资金输往国外或在跑路之前利用公司从事非法活动捞取最后一桶金。这种大规模的"跑路潮"的出现与公司"家族式"经营模式、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致使股东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混同,股东转移隐匿公司财产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