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在移动互联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往往相伴共生,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期间积极引导舆情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发布及时公开和舆情引导态度开明;对信息的全方位管辖、对舆情引导的区分化管理、对负面舆情处理的人性化管控,是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打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牌"、下好"自媒体主动传播棋"、用好"舆情法治惩戒大棒",是突发公共事件中引导舆情形成良好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当某一事件具备了高关注度,同时出现导火索,次生舆情就会出现。"聚光灯事件"有五种构成因素:影响面广、影响巨大、切中当下热点舆情、屡发类似事件、涉及知名对象;可能引发次生舆情的两种导火索是:事件隐情、事件应对不当。次生舆情的具体发展程度,依赖于这七个方面的具体组合情况。  相似文献   

3.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以系统的方法划分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并阐述了酝酿阶段、蔓延阶段、动员阶段和衰变阶段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以思念水饺"致病门"事件为例,具体阐释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独特性、四个机制之间存在的联动机理,以及各机制之间较强的逻辑推动关系对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与舆情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沙  陈默 《电子政务》2012,(10):50-55
阐述了微博作为新媒介平台所独具的特征,以及微博舆情传播带给以往网络舆情传播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论述了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传播模式中的重要地位和其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号召力,以及在舆情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以甘肃庆阳幼儿园校车事件为例,分析了该事件中两类微博意见领袖"传统微博意见领袖"和"临时性的热节点"的特征和表现,运用总结影响力排名和文本分析法探究了微博意见领袖对微博舆情演变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晔 《人民论坛》2012,(26):148-149
网络时代,舆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对地方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青岛种树事件"、"什邡事件"、"启东事件"等为代表的地方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汲取经验教训、准确分析原因、遵循传播规律、加强民众沟通,预防、应对并修复舆情,提高危机应对与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治理,事关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和国家安全体系的完善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当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呈现出新特征:舆情信息供给稳定,官方发布和移动端成为舆情走势主推力量与渠道;舆情演化模型与事件发展阶段、事物认识过程一致,舆情热点在多元主体之间互动以及网络与现实交互下有所分散;社会整体关注之余凸显“不对称”特征,以往同类事件被再度热议。相应的舆情治理要略包括:官方发布积极引导,正确处置化解危机;媒体报道保量增质,新媒体运用加强规制;秉持协同治理理念,掌握重点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公众情绪往往重于信息的真实性,网络舆情的"后真相"效应越加凸显,这大大提升了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使网络舆情暴发后的治理更难实现良好效果[1].由此,许多学者提出政府应改变网络舆情的治理思维,注重网络舆情的可预期性、可预防性[2] ,加强网络舆情预期管理,由事后监管为主变为事前塑造为主,在个体性事件尚未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前就展开补救,使事件的网络信息内容始终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核心价值,从根本上降低网络舆情的产生[1-2].  相似文献   

10.
舆论场具有较强的马太效应,使得热点事件能够吸引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网民则会跟随其后"蹭热度",导致"热"者愈"热"。"蹭热度"现象模糊了舆情事件的真实内涵、扭曲了舆情引导的正确方向,对当事人或社会发展都具有不良影响。对此,应立足网民诉求,重视民生舆论;提升决策水平,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唯有如此,才能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构筑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使用高度普及的今天,地方政府到底应该怎样应对网络舆情,该如何处置突发事件?对于突然曝出来的负面事件,想瞒是瞒不住的,试图掩盖或者矫饰是愚蠢的,其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这份榜单显示,在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表现"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此外,重庆万州辞退吃空饷官二代、江西鄱阳股长外逃两个事件,政府的应对也被认为"存在明显问题";辽宁沈阳酒店春节大火、山东济宁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河南天价过路费案、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甘肃古浪尘肺病事件等事件,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江苏南京梧桐树事件中,"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飞跃发展,既孕育着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正是诸多挑战带来"副产品"。为此,本文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特性,通过建立Lotka-Volterra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演进过程做出了合理预测。本文考虑了政府和网民在网络舆情中的相互影响,建立两者间的竞争模型,预测竞争中可能产生的结果,寻找竞争中政府与网民间平衡点的位置,为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干预行为提供依据,同时为衍生舆情的产生提供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新兴社交媒体的出现,反华势力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现象经常发生。反华势力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主要途径有:"培养异见分子",利用自媒体渗透;利用流媒体渗透;利用手机APP应用传播负面信息;开发破解防火墙软件,诱使国内网民接受相关信息。反华势力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主要形式有:借个别群体性事件和部分腐败案件进行反华炒作;借突发事件造谣生事,破坏稳定;歪曲事实真相,攻击国家领导人;在言论上"形左实右",居心不良;在意识形态上借"公民社会"的理念攻击中国"民主""人权"。必须严格管控反华势力的公众账号,注重重大舆情和敏感舆情的信息公开工作,针锋相对地揭露其意识形态渗透的真相,构建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涉警舆情反转是在涉及公安机关或人民警察的场合,多数人的意见总体上发生的相反方向的偏转。它既不完全是网络涉警舆情反转,也不等同于涉警舆论反转。与一般的涉警舆情相比,其特点为(多次)反转;与一般的舆情反转相比,其特点为正负交替,余波不断。涉警舆情反转态势和走向是公众、警方和媒体三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而三方所处的传播格局也因为新媒体的参与具有多元性和多变性。对涉警舆情反转的治理须把握事件触发点、舆情高潮点、舆情反转点以及涉警舆情发展轨迹:在事件触发点做到规范执法;在舆情高潮点做到顺势引导;在舆情反转点做到及时发布;实时追踪发展轨迹,有效引导舆情走势;注重公众沟通交流,实现媒体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海量信息高效传播使政府被置于"共景监狱"中心,受众结构重组使得自我表达情感化,传统媒体话语权式微使得把关缺失。这些都推动了舆情生态复杂多元的变化以及近年来衍生舆情的常态化。衍生舆情大量出现的深层要素是社会基模与集体记忆,现实要素主要是利益诉求、事件延展性及信息不对称。衍生舆情的治理对策包括:强化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弘扬网络信息伦理道德;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辟谣和正向应对机制;以日常形象构建为基点,培育信任文化;加强衍生舆情监测,形成针对性治理方案;积极主动回应,把握政府话语表达方式;引导议程设置,实现两个舆情场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在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基础上,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的总体研判,是贯穿于事件发展与应对全过程的工作。综观各类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程,如果在事件爆发之初对危机有较强的预警意识和较为准确的趋势研判,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冲突、化解危机。“京温事件”是一起在一系列谣言的疯狂传播下,各种猜疑不满的情绪最终从网络走到现实的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对“京温事件”舆情分析研判的案例解剖,有助于领导干部从中梳理发现网络舆情演变的基本规律,了解把握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方法,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7.
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难控,传播难管,信息真伪难辨,信息交流群体极化性倾向严重的现状,呈现出网络舆情热点往往直接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加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循环及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网络舆情易被敌对势力利用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性质改变。公安机关应采取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能力,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驾驭能力,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水平等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利军 《时事报告》2013,(10):27-27
当前,各地网络热点舆情频发,如何更好地掌握网络舆论场的规律特点,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一段时间以来的案例,应对的关键在于做到"五要五不要"。一要积极处置,不要推诿掩盖。对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事件的处置是第一位的。一有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脉络、作用主体和特点,并以方舟子遇袭事件为典型案例,描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随着事件出现、衍生、审判、终结而孕育、喷涌、转向与衰减的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过程;剖析了当事人、网民、媒体、警察与司法机关、利益或声誉相关者等多方主体在舆情演变中的作用;并揭示和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重要特点:新媒体引领、当事人作为、媒体聚焦与同化报道、舆情指向变换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涉警公共舆论事件呈现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舆情动态与事件处置相互影响等特点,网络负面社会心态和传播效应对涉警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具有极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对处置涉警公共危机事件,要健全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完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制,总结完善涉警舆情引导处置策略,不断改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