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媒体事件,就是因媒体集中关注而放大社会影响的各类事件。这些事件既包括突发事件也包括常发事件。因媒体报道而引起超出事件本身新闻价值的广泛关注,进而影响人们的判断,这类事件将会越来越多。警方面对媒体事件,不论是警方集体或是民警个人引起的媒体事件,如何趋利避害,正确应对,这是每个民警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可以总结其历史经验,这就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前提;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方针;注重用经济手段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矛盾,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方法;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政治保证。当前我们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应正视这些薄弱环节,开拓创新,进一步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土耳其警方处置社会事件的有关情况:社会事件的界定、负责处置社会事件的警种、处置社会事件的专门机构、处置社会事件的快速反应机构、处置社会事件的基本经验。并提出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强化预警性信息,把握处置工作的主动权;做好化解工作,把社会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处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拳头力量,把防暴特警队建成正规化、有战斗力的队伍。  相似文献   

4.
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反映。矛盾激化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群众与群众的矛盾,群众与集体的矛盾,群众、集体与国家的矛盾。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为:矛盾的广泛性决定了事件的多样性;矛盾的尖锐性决定了事件的剧烈性;矛盾的共同性决定了事件的有组织性;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事件的反复性;矛盾的可变性决定了事件的可控性。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应以“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工作目标,以教育疏导为主,灵活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防止事态扩大,最大限度地缩小影响、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5.
对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考之一 :近年来我省群体性事件呈现新的特点 ,一是总量越来越多 ;二是规模越来越大 ;三是组织越来越严密 ;四是行为越来越激烈 ;五是情况越来越复杂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思考之二 :必须找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做到妥善处置。主要原因有 :改革力度加大、利益格局的调整 ,一些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因素 ;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根源 ;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 ;不法之徒乘机破坏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群众法制观念淡薄 ,提出不合理要求 ,也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方面。思考之三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应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 ,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处置 ;防止矛盾激化 ;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 ;慎用武器警械 ;依法果断处置。思考之四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必须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当前,群体性治安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首先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充分认知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展形势;其次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刻分析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多重诱因;第三要以从源头抓起的理念准确把握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解决途径;最后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中全力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工作,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稳定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必须深刻把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 准确区分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情况和性质,因情施策,正确处理;必须突出重点,强化对民警的教育训练,切实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明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原则和纪律要求。  相似文献   

8.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互联网作为载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社会燃烧理论及其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的适用性;详述了社会燃烧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素:社会矛盾是燃烧物质,网络助燃剂系行为动员和情绪动员所起的作用,社会点火温度是刺激性事件;论述了网络助燃剂对刺激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的集合器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把侵害的对象直接指向党政机关;二、事件主体的有组织、有计划性;三、事件成员构成的复杂性;四、事件发生的延续性、诱导性和跨区域性,阐述公安机关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处理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正确判明事件性质是前提;构建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是关键;建立群体性事件工作责任制是保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核心。  相似文献   

11.
张秋 《群众》2010,(9):33-34
<正>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强劲增长。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负面事件时有发生,如铁路列车脱轨相撞事件、松花江工业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对立性公共事件在网络出现;二是网民热议,生成网络舆论;三是传统媒体参与,与网络舆论相互呼应促动,生成社会舆论;四是出现制度外社会行动;五是事件消退。在前四个阶段,事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逐步增大,强度和危机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当前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原因、特点,提出了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应注意的问题。即:情报信息要灵;要严格区分事件性质,因情施策;要加强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队伍建设,做好警务保障工作;要坚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态势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群体性事件认识有逐渐深化和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多是基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发展有两极分化态势。公安传播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应坚持公安机关政治社会责任与处置群体性事件角色定位的统一;法、理、情的统一;闻警而动与全程舆论引导的统一;通报事态、澄清实事、说明政策与及时处置和问责、有错必纠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张力加大和社会稳定性降低的突出表现。如何从理论上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采取切实可行办法来预防和消减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条件。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诱因;利益受损者的相对被剥夺感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心理性诱因;负面的"集体记忆"导致弱者符号化的认知模式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认知性诱因;政府信息管理"缺位"和媒体应对失当导致的谣言弥散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信息性诱因。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以及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等特征,伴随着谣言扩散的同时还具有动态性、表层性的特征。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网络舆论使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在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微博舆论领袖的作用大、谣言的扩散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利用网络发布官方信息,安抚民心。  相似文献   

17.
<正>“群体性事件”的称谓不一,如2000年4月5日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称为“群体性治安事件”;2004年11月8日中办、国办转发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  相似文献   

18.
张兴桥 《公安教育》2011,(6):31-32,33
<正>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一些影响稳定和发展的矛盾也不约而至,个别问题因长时间聚积蔓延演变成群体性事件。有的事件对抗性强,稍有不慎即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瓮安事件"陇南事件"孟连事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后,我国的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出现了变化。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加,极端降水值和降水事件强度有所加强;江淮流域暴雨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气候变暖导致区域性干旱事件  相似文献   

20.
评述由头:群体性事件为何在县域多发近年来,由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2011年6月以来国内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6月10日,广州增城孕妇王联梅和丈夫因摆地摊与治保队人员发生冲突,引发持续三晚的严重打砸抢烧事件;此前一天,湖北利川一官员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众聚集事件;6月6日,广东潮安县古巷镇因农民工讨薪被砍伤,引发群体性事件;9月2日,浙江乐清发生出租车司机停运群体性事件,等等。纵观近几年来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发现,多发生在县域。其多发的原因何在?特征有哪些?政府又应当制定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