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3年11月7日,中国占琴艺术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2.
2001年,中国昆曲列联合国首批19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而《长生殿》被公认是最具经典的昆曲作品,也是最能考验剧团演出实力的剧作。  相似文献   

3.
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法国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这也是我国继昆曲、古琴之后又一批获此殊荣的艺术种类。  相似文献   

4.
《传承》2006,(2):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月决定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简称“非物质遗产”),将具有重要价值的、濒危的并制定了10年完备拯救计划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从而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该组织公布了包括中国“昆曲艺术”在内的第一批19项“非物质遗产”。2003年,该组织公布了包括中国“古琴艺术”在内的第二批28项“非物质遗产”。2005年,该组织公布了包括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在内的第三批43个项目。除了韩国申报“江…  相似文献   

5.
启动于2003年春的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11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发布会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 南大理卷、《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 介丛书》、《中国结丛书》等一批成果展示在人  相似文献   

6.
工业遗产是一个欧洲舶来的概念,同时也是被社会建构的,不同的主体和历史背景会形成差异化的建构结果.在中国特殊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文化传统背景下,工业遗产面临建构的情境差异和本土化问题.了解中德两国工业遗产的遗产化过程及建构差异,对中国工业遗产的本土化理论探索及实践运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德国的工业遗产化及旅游再利用过程是在遗产保护、逆工业化、社会运动和美学认识改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注重工业遗产内在价值的彰显和遗产本身的价值认同.而中国的工业遗产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更新背景下,受到建筑和景观再利用方面的关注,遗产保护主要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深受国际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理念、实践的影响,更加偏重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文化作为“遗产”,被政府、文化持有者、外来者等不同主体表述和开发利用。在文化资本化的大潮中,遗产已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的中介。由于不同主体之间的激烈争夺,地方性遗产的归属与表述并不比世界遗产明确。外来经营者迎合了地方政府对地方文化表征塑造的需求,因而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成为纳西刺绣的“代言人”。文化持有者本应具有更强的合法性,却由于客观能力的不足,在遗产的归属与表述中处于弱势。在遗产工业大行其道的当下,遗产的开发利用更应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  相似文献   

8.
“五四”及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不仅对新文化是一种启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水岭,而且对现代化也是一种启蒙,给当代中国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所以,我觉得纪念“五四”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 剪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年,《世界遗产公约》启动三十周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启动一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纪念藏传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诞生1000年。2002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土耳其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2002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诞生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宪章》。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定2002年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并拨专款由中国文化部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同年12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论证、评选工作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承担。经该院设立的"中国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组织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200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昆曲和2004年申报的古琴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艺术、蒙古长调和川剧艺术进入预备名单,中国政府每年将在预备名单中选择项目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世界非物质遗产申报工作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4月正式启动的,每两  相似文献   

10.
人类遗产与家园生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兆荣 《思想战线》2005,31(6):116-120
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与人类有着脱不了的干系。对它的认识、理解与解释构成了一系列复杂、多样和变迁的结构关系。理解这些关系对于真正了解遗产和对遗产的有效保护至关重要。在现代大规模群众旅游的活动中,各类遗产都面临着人类新的认识和选择,而这些认识和选择表现出对人类自我家园的重新“建构”。同时,这一切也与中国政府所制定的“和谐社会”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琴     
《黄埔》2010,(5):64-64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其他27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2.
集美,成了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成了西出厦门岛的一个重要门户。一个写诗的集美朋友告诉我:“我们不止打开了这一扇门,还打开了另一扇门。”“另一扇门?”“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冯骥才说过:“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每一扇门都是历史关上的,都等待着我们去打开。”  相似文献   

13.
自然遗产管理的“非营利”理念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遗产是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体,对自然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就是对这三种价值的统一发挥。遗产管理应该实行非营利制度,这是由遗产的价值和特性所决定的。在开发自然时,要在坚持遗产保护第一性的同时,坚持遗产资源的公益性、共享性,使遗产的利用开发为遗产地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服务。本文最后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为例,对遗产管理的"非营利"路径做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简称“非物质遗产”),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我国继昆曲、古琴之后,作为第三个“申报成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了全人类所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充分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已有21处,居于世界前列,可称得上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大国。这21处世界遗产是:遗产名称遗产性质长城文化遗产北京故宫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湘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泰山风景名胜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遗产布达拉宫文化遗产庐山…  相似文献   

16.
守望家园遗产——从白族民居保护和发展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 《今日民族》2008,(7):28-29
传统民居是我们的家园,它叠印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人类是通过对“家”和“家园”的实践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能动的,遗产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人们对自己家园的巢筑、经营、记忆与认同,才能真正被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数字遗产     
《时事报告》2012,(6):80-80
“数字遗产”是指互联网上的数字文化遗产,即以互联网为承载形态的文字作品、资料、图片和影音,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遗产。也就是今天互联网上的读书频道、论坛、空间等里面涉及的创作、记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1、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文化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有关决议,建立“活态文化财产”(又译“活文化财产”,即人类活态财富)制度。2000年,教科文组织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简称“代表作”)项目。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相似文献   

19.
晓沙  王萌 《台声》2008,(8):18-19
七年前,在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评估报告中,有一句独特而从未用过的评语:北京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今天,北京和中国用七年的诚意、执着和努力兑现承诺,向全世界呈现了这份“独一无二”的遗产。  相似文献   

20.
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遗留下的丰富的工业遗产是城市生产、生活、技术及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种新的路径。从武汉城市发展的价值定位出发,引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解析以及实现方法,初步构建武汉工业遗产文化生态学系统。在明确工业文化内涵和尊重地域特征的前提下,运用文化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提出以整体保护、多样共生、动态平衡及文化生态格局建设为技术突破点,实现武汉工业文化遗产基因在历史环境变迁过程中的准确延续传承与合理再利用,打造武汉工业文化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