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曹瑞丽 《法制博览》2023,(33):40-42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已经融合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情形非常严重,尽管目前,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已经变得更加健全,但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这些法律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滞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从大数据环境下,对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法律制度的局限、行业自律模式不完善及监管方面的不足,对消费者的隐私进行有效保护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从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法律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祎  石文菲 《法制博览》2023,(15):70-72
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二者进行区分,分析了在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在对相关利益进行权衡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同时还提出,要重视对公民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由,完全忽视对公民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应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面临重大挑战。《民法典》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合法收集和使用,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社交媒体平台在保护用户数据和维护知识产权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同时用户也应增强隐私保护意识。法律实践中,违法行为会导致法律责任,强调社交媒体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未成年人信息在"人肉搜索"情形下遭受网络侵权,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尽管对网络侵权做出了应对性规定,但均未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进行优先保护,而是与成年人实行一体保护,这不利于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与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认定的角度对《侵权责任法》第36条进行重新解释,并提出网络服务提供者过错标准的类型化,从而有利于"人肉搜索"下的未成年人信息网络保护。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电商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网络销售市场。其中,助力电商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消费者个人信息。网络销售平台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收集大量用户信息,用来精准分析用户行为。基于此,消费者通过这种精准营销的方式享受到了更便捷舒适的网络服务,使得消费者可以更加快速精准地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但同时,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却面临着巨大威胁,具体表现为互联网销售平台在数据收集、使用过程中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多种侵权行为,更有甚者侵犯了公民的相关隐私权。例如,近年来频发的网络销售平台消费者信息泄露事件。如何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助力和实现电商产业的长远与良性发展,是网络销售平台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桑莉莉 《法制博览》2023,(29):46-48
信息时代,网络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与此同时,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愈发严重。因此,应当加强和完善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体系建设。本文解释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接着分析了非法收集、销售和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并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监管制度和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等四种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对策,旨在提供对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以期为今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其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我国现行法律构建有隐私权保护体系,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文都可作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依据,但这些规范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因而,我国应当制定网络隐私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并建构网络隐私保护的行政执法体制。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6,(24)
正某些弱势群体,无权选择隐私保密,除非他们想要被立即遣返回交战地区。如果他们希望获得难民地位,他们就必须提供非政府组织、政府间机构、援助机构和人道主义工作人员所要求提供的任何信息。换句话讲,对难民而言,是否提供从宗教信仰到生物识别数据的个人信息可能事关生死。因为当今时代民众长时间上网,政府和企业搜集个人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轻松。因此数据隐私成为热门话题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但仍有很多人被排除在相关辩论之外。而且不幸的是,他们恰恰是最需要关注的人群。即使像facebook或谷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渴望搜集用户数据,但他们收集数据的权利是受到限制的。多数情况下,用户可以选择不提供个人数据,即使有时相关  相似文献   

9.
崔耀 《法制博览》2013,(9):36-38,35
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属于特殊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保护原则及方法,需要进行特别的研究。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对在线收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行为的规制现状,借鉴美国《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的主要规定及安全港规则,提出对在线收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行为的若干法律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应用程序(APP)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也日益凸显,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APP用户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分析现行法律框架下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APP用户的个人信息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1.
刘巧丽 《法制博览》2022,(3):123-125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愈发需要被保护,将个人信息侵权纳入民法规制的范畴成为必然选择.本文对手机APP收集个人信息构成侵权进行概述,具体分析我国在大数据时代下因手机APP个人信息侵权的民法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确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工作的前提,完善实体内容与程序立法,法律、技术与政策深度...  相似文献   

12.
张琳 《法制博览》2022,(2):57-59
个人信息权益的性质一直存在比较明显的争议,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当中并没有使用"个人信息权"的表述.依据《民法典》中的相关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可以明确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是作为民事权益的人格权益,其并不属于公法的权利.自然人个人的信息权益可以涵盖以及保护其所享有的人格利益以及经济利益,对于作...  相似文献   

13.
李卉 《法制博览》2023,(6):17-19
随着数据平台、搜索引擎的飞速发展,自然人隐私权利的诉求、信息删除的请求等越来越迫切,被遗忘权法律制度的构建对于保护个人信息、维护自然人的人格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界分被遗忘权与隐私权、删除权的关系,其次基于个人信息保护视野构建被遗忘权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的基础上,从被遗忘权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归责原则等方面探索构建被遗忘权法律制度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4.
晋宏伟 《法制博览》2015,(7):109-110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作为网络服务提供主体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问题受到关注,我国《著作权法》未对网络侵权有明确规定,但授权行政机关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作为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运营行为的活动准则,该条例给予网络服务提供者较低的侵权行为注意义务。然这一规则在实践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该对现行免责规定进行适当限制,以更好的平衡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全面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及责任,并提出明确的合规要求.在此情形下,企业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如何有效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实现追求企业利益与保护个人信息的平衡点成为其面临的一大挑战.本...  相似文献   

16.
刘蓓 《法制博览》2023,(6):154-15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公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增加,但是,随着我国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进行贩卖等行为,对网民的网络隐私,造成一定的危险与影响。基于此,文章就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展开研究,提出了要明确侵权责任免责事由、遵循能动分配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与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保护体系完善等策略,以此避免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受到侵害。  相似文献   

17.
在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尤其普遍,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更加注重个人信息与社会信息的保护,明确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由于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导致在信息时代难以推进数据保护工作的开展,加之各种媒体以及后期软件平台中的数据,都会对个人信息加以跟踪和记录,导致信息数据泄露比较严重,影响了数据信息的保护。此外,在民法中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具体细化部分没有具体的要求,无法对个人信息做出有效区分,影响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推进。本文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的保护现状问题开展分析,希望提出有效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发展,网络侵权现象层出不穷,网络服务提供者更是侵权责任的首要承担者,本文从网络服务提供者界定,到网络侵权类型、法律构成要件入手,分析当前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侵权责任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张志方 《法制博览》2023,(10):34-36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技术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尽管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人们的个人隐私也越来越容易被泄露。只要使用网络,个人信息暴露的情况就会存在。而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漏洞、管理缺陷或人为故意造成个人隐私被非法使用的概率就非常高,这对我国的隐私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我国既要在司法上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还要在公法领域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进行探讨和研究,如此才能进一步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于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让我国公民能够更加安全地使用网络。而本文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阶段,互联网行业也成为我国各大行业的主要依托,网络的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人们的隐私信息也在不断的透明化,而隐私权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重要权益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人们的网络隐私受到威胁的同时,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