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兰 《廉政瞭望》2023,(4):18-20
<正>在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之下,一些贪腐手段发生变化,各种隐形变异、曲线敛财、翻新升级的隐性腐败层出不穷。惩治“隐性腐败”,已经成为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坚决查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相似文献   

2.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显性腐败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贪官已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随着官员腐败行为渐渐从“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隐性腐败”便成为时下腐败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10,(10):61-62
<正>姜洁在8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随着腐败行为的日益隐蔽化,目前反腐败工作已经不再限于对赤裸裸的权钱交易的查处,中国反腐工作进入了查处"隐性腐败"的"深水区"。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在两个月内,查处894名“不作为”官员。有人问,投有腐败,也要查处?是的,“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  相似文献   

5.
何丹翩 《先锋队》2010,(11):13-15
非物质贿赂是相对于物质贿赂而言的,是将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转向隐蔽的新型贿赂,属于隐性腐败的范畴。非物质贿赂的滋生蔓延,是腐败形式的一种“转移”,也是行贿与受贿双方为逃避党纪国法制裁的“被迫迁移”。  相似文献   

6.
当前,公职人员腐败就像侵入我党健康肌体的病毒,呈现不断“变异”和加剧发作的趋势,给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根据其发作时的可识别程度,分为显性腐败和隐性腐败两种“病毒”类型。与“显性腐败”过于公开直接不同,“隐性腐败”避开了赤裸裸的“现金交易”,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其隐蔽性更强、覆盖面更广、新“变种”更多,也更难以查办。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监督力量的增强、监督体系的完善,腐败将越来越趋于隐蔽化。加强对新形势下隐性腐败“病毒”特性的研究,努力掌握其演化新规律,变异新类型,坚持“教育先行、社会协同、完善制度、加强惩处”等“多联疗法”,就能不断夺取惩治腐败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7.
邹德萍 《先锋队》2015,(3):26-28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我党历史上反腐败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查处贪官最多的一年,既表明了共产党人与腐败“水火不容”和对腐败“零容忍”的决心,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查处各种腐败的关切。从反腐“关键词”即可看出去年反腐不平凡的轨迹。无论是反腐关键词,还是反腐新词,都彰显了中央反腐钢铁般的意志,壮士断腕的决心,也昭示了今年的反腐工作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从近些年查处的一些官员腐败案件看,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是“三九”现象,即59岁现象、49岁现象和39岁现象的合称。在这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55—59岁、45—49岁、35—39岁均成为“主力军”。“三九”现象意味着从35—59岁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官员腐败的危险期,换一句话说,只要当官,如不注意就有发生腐败的危险。这种现象的发生,都与个人进退去留的重大转折有关。59岁是退休在即;49岁已近“黄昏”,“要捞要贪就得抓紧”;39岁是仕途上的一大坎,迈过去今后就可能像模像样地当官,迈不过去便可能失去大好机会。二是“阴阳人”现象,即被查处的腐败官员中,有不少曾是人们  相似文献   

9.
随着反腐败斗争深入,“一把手”出问题、出大问题、出震惊全国人民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见怪而不怪的问题了。有关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在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占总数的42.1%。在辽宁沈阳查处的慕绥新案件中,竟有16人是“一把手”。这就给我们提出许多尖锐的问题,值得深刻思考。“一把手”腐败呈现的特点一是腐败向“高层化”发展,即有越来越多的位高权重的“一把手”掉进腐败的泥坑中去了。二是在整个腐败官员中“一把手”占的比例或是居高不下或是有所增长,发展趋势极为令人担忧。三是“一把手”腐败的金额越来越大,十万、几十万…  相似文献   

10.
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手握重权的“一把手”腐败占有相当比例,权力过于集中成“一把手”腐败重要因素。如何规制“一把手”过于集中的权力,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如何给副职分权?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苏北  陈进之 《先锋队》2010,(4):42-45
近几年,党中央对查处各种腐败一直保持了高压的态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一大批部省级腐败高官被拉下马,进一步表明了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但是,相对于大案、要案,群众反映强烈的还是他们天天看到的身边各种“小腐败”,因为各种各样的“小腐败”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像蚂蚁一样正一点点侵蚀着社会的肌体,侵蚀人们的思想和道德防线,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隐患,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绝不能让“小腐败”成为大祸害再去查处,给党和人民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秦建宇 《先锋队》2010,(3):28-29
长子县纪委在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加大查处腐败案件的力度,坚持“执纪为民、执纪公开”,将人民群众关注的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腐败案件的运行过程,通过“三公开”置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有效提升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正>隐性腐败自古有之,是一种官场顽疾。一些官员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利用制度漏洞或执法松懈牟取私利,被发现时则用“一时疏忽”“下不为例”等加以开脱。但腐败就是腐败,无论手段多么隐蔽,所造成的危害是一样的。身份便是“隐性财富”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宦官张让是汉灵帝朝的“十常侍”之一,手眼通天,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2,(9):70-72
近年来,在一些领导干部腐败案件被查处后,人们注意到有不少案件“拔出萝l、带出泥”地牵出了其秘书的吭桩活动。秘书利用领导干部“身边人”的身份进行腐败,已逐步成为一种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腐败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腐而不败”现象种种“腐而不败”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是长期腐败没有得到及时、果断的查处;有的是在此地此部门长期腐败,群众反映强烈,便调到彼地彼部门继续工作,即“易地做官”;有的是腐败问题已相当严重,不但没有得到坚决查处,相反却被提拔重用,等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在几年来被查处的大案要案中,是屡见不鲜的。号称“南粤第一案”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东莞市委书记欧阳德违法犯罪案件,是一个典型的越腐败职务越升的案例。欧阳德是在“文革”后,从公社党委书记到县委书记、地区行署副专员、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市委书记,…  相似文献   

16.
一、“色”腐败已到了必须坚决惩治的地步“色”腐败就是权色交易。实践中“色”腐败往往被认为是生活作风问题,实际上,它不仅仅是生活作风问题,它关系到领导干部的道德素养和政治形象,是权力腐败的一种新形式,正给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危害,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色”腐败是干部腐败的重要表现。事实证明,在已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色”腐败是重要诱因,并且在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干部“色”腐败的内容,已由一般的不正当两性关系向娶小妾、包养情妇发展,由境内嫖娼向境外嫖娼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查”与“处”□戴雪莲这里所说的“查”与“处”,是指对腐败行为的调查与处理。在全国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中,“查处”这把利剑已经把一批腐败分子砍下马来,送上了审判台。因此,腐败分子对“查处”闻风丧胆,而人民群众则对“查处”拍手称快。近年来,有的地方或部门把...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查处的一些干部腐败的大要案件看,被查处的对象不同程度地都有一层或多层“保护伞”。事实告诉我们,干部中存在“保护伞”,干部监督的许多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和见效。所以,研究如何打破和消除“保护伞”是当前干部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谢忠宇 《廉政瞭望》2017,(21):75-75
营山县不断扩宽信访举报渠道,创新工作机制,着力规范基层“微权力”,治理基层“微腐败”。在县级部门、乡镇和行政村设置信息公开栏、信息查询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政务村务公开、惠民政策公开、政策执行情况公开,举报方式公开、查处结果及典型案例公开,提升群众满意度。今年以来,共查处基层干部贪占低保、危房改造补助款,村道建设中收好处费等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微腐败”案件65件,给予党政纪处分50人。  相似文献   

20.
从当前查处的一些干部腐败的大要案件看,被查处的对象不同程度地都有一层或多层“保护伞”。事实告诉我们,干部中存在“保护伞”,干部监督的许多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和见效。所以,研究如何打破和消除“保护伞”是当前干部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