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知》2013,(6):63-64
中国需要共同分享的改革我国著名学者胡鞍钢在5月22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中国改革实施三十多年之后,全体人民所需要的是互利共赢的改革,共同分享的改革,共同富裕的改革。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获得人民的理解,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拥护。也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使全社会改革收益最大化,改革成本最小化。1.中国需要互利共赢的改革。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改革就是"我得你失"的  相似文献   

2.
《求知》2012,(5):47-48
父亲就业时代挑战教育公平性马福云在2012年3月19日的《学习时报》撰文指出,阶层不平等跨代际现象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神经,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后,受教育程度是获得初次就业职业的最主要因素,而父亲的职业地位则对本人现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1,(11):46-47
荣誉感的四重道德意义寇东亮在2011年第3期《伦理学研究》撰文写道:荣誉是一个人因才能、业绩、贡献、德性而获得的来自社会的褒扬和赞誉,荣誉感则是指一个人对这种褒扬和赞誉的感受或自我肯定性的心理体验。荣誉感具有四重道德意义:其一,对道德自我具有持久意义。荣誉是一个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体现,对荣誉的爱会形成一种荣誉感,它是人的自我确证的重要环节之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3,(5):61-64
社会多元发展与党的执政环境的变化齐卫平在2012年第12期《探索与争鸣》中撰文指出,第一,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多元化使党的利益代表性变得复杂化了。人民是整体概念,根本利益是笼统概念,而各个时期现实的利益实现不是整体概念和笼统概念可以满足的。党如何在执政实践中代表好人民的根本利益,面临着多元社会阶层和多种利益群体差异显著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5,(4):64
如何增强大国改革的穿透力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1月19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大国的改革,会有大国改革的特殊性。从顶层到底层,从底层到顶层,穿透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这场事关中国命运的改革。增强大国改革的穿透力,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改革的目标要非常清晰,非常简单。清晰和简单的东西,往往穿透力强。现在我们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就是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清晰  相似文献   

6.
《求知》2012,(1):47
文化产品市场价值评估的重要意义张森在2011年第8期《兰州学刊》撰文指出,产品市场价值的确定对于产业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市场价值的确定是文化产品进行市场交易的基础和前提。与普通产品相比,文化产品具有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7.
《求知》2013,(7):63-64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五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在3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当前,如何让中国人吃得好面临着尖锐的挑战。一是过量的化肥施用。虽然中国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但实际上,我们用掉了世界上35%的化肥和20%的农药。目前,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为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为每平方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2,(12):48
调节收入分配应当补低为主、削高为辅曹静韬、郝如玉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进行收入分配调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收入分配调节过程中,税收一直被当作主要的调节工具而被寄予厚望。但是,由于税收削高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其只能成为缩小贫富差距的辅助手段而非主要工具,我国当前进行收入分配调节也应以补低为主、削高为辅作为主要原则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调整补低为主削高为辅的政策说到底更侧重于  相似文献   

9.
《求知》2012,(9):48-48
我国应对社会问题的独特优势吴忠民在今年7月9日的《北京日报》撰文指出,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应对社会矛盾问题的独特优势。第一,强大的举国动员能力。举国动员能力有两面性,如果用不好极易造成很大的浪费,如果用好则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大的灾害和社会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2,(6):47-48
正据2012年5月9日《南方日报》报道,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近日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建设和享有幸福广东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切实维护并发挥好人民群众建设广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大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建设幸福广东,必须强化制度保障。要以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底线公平为导向,加强社会领域基础性制度建设。弘扬劳动光荣的理念,让劳动者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使之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荣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12,(3):47-48
理论不应该让实践看不懂许嘉璐在2012年1月30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撰文指出,理论因实践而生,人民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应深入浅出(并非专指普及性论著),为主体所熟知,而不应该蜕变为人民看不懂、不爱看、最终成为理论工作者圈子里自产自销的产品。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有关的理论论述不可谓少,但是大多偏重于从经济发展道路和方式方面进行论述,并不能概括成百姓一听即明、张口可道的简洁话语。假如我们说特就特在以人为本,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12,(7):47-48
邓小平关于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方法和评价标准的论述谢毅在2012年第11期《红旗文稿》撰文说,邓小平同志指明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坚持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第一,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想象的,那就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03,(12):45-47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1,(4):44-46
地方经济增长不能搞路径依赖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在2月21日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上撰文说,目前,各地方党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已经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化解由社会成员的不公正感等价值原因导致的社会矛盾?中共中央从价值层面和政策制度层面为解决我国社会价值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视角: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内涵,而且提出要将科学的社会公正价值理念贯穿到党和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等每一个环节,并营造出公平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公正感,进而消除产生社会矛盾的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16.
"行为-过程"范式的主要特点是更关注实然状态,主要依赖经验分析,更多地突出语境化。以"行为-过程"范式为分析工具,我们认为,可以从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加快机制层面的改革、提升乡镇人大的法治化水平、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完善当前我国的乡镇人大制度。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5)
目前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儿童、贫困地区儿童犯罪的增多,必须引起法律工作者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更亟须各方合力将国家法律明确要求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坚持"少捕慎诉"的办案态度、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法原则以及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落实。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3,(6):63-63
《新华文摘》2013年第6期转发陈里的文章指出,公民要有效地实现权力监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权力执行过程的透明化,以及公民具有对滥用权力行为的揭露自由;二是公民具有对以上两种情况发表言论的空间.从而形成舆论,通过舆论来监督权力。因此,网络社会作为权力监督的工具,其作用也正从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作为信息来源,保证公民知情权。  相似文献   

19.
刘志彪 《理论参考》2008,(10):45-46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因素是制度安排的改进,即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虽然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过程。但人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向、行为力度和调整速度,在一定的技术制约的前提下,是由制度变量所决定的,制度规定了人们的利益结构和对经济行为的激励或约束的程度。就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经济活动中发展方式是粗放的还是集约的,其实是在技术约束下的制度性行为。  相似文献   

20.
王科 《求知》2011,(3):4-6
弱势群体在历史上往往是提出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以进城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和社会失业人员为主的新生弱势群体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切实提高新弱势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总体文化水平,切实提高新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程度,拓宽新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规范新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方式,把新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纳入和谐有序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