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叫曹瑞奇,是瓮安县建中镇移民搬迁安置点培文社区的居民。这些年来,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以及扶贫干部们的帮助,加上自己努力奋斗,终于靠着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我的老家在建中镇果水村,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没有什么好产北,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入。2003年,我和妻子与其他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到浙江去打工。  相似文献   

2.
在九师一六五团四连有这样一个家庭,夫妻二人传承着父辈拥军的传统,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靠党的富民政策和勤劳的双手,成为了团场远近闻名的致富名星。2009年,他被评为师级劳动模范,他的家庭被评为师团级和谐小康家庭。他们是九师一六五团四连职工戚建军、吴新平夫妇。1998年在团党委大力鼓励职工发展庭院养殖业优惠政策的感召下,戚建军夫妇从亲戚朋友处借了5000元,购回20只淘汰母  相似文献   

3.
领导的小名     
王局长有个非常难听的小名:贱货。下属吴耐偶然得知.好奇,兴奋。吴耐没有见过王局长老家的人,也没有去过王局长的老家。但是从父母给孩子起名的角度来看,王局长的家乡应该是非常落后的。  相似文献   

4.
46岁的王书阁,来到农三师四十六团二连已有10个年头,他凭自己倔强的性格,勤劳的双手,实现着自己的梦。2006年,他承包的34亩棉田,籽棉单产380公斤,收入8900元,新植枣园95亩,套种经济作物收入5.8万元,畜牧业和农用机车收入2.8万元,全年收入近10万元,连续多年被团评为致富能手、先进生产者。  相似文献   

5.
<正>农二师三十团一连职工王大喜和他的妻子张先芳十分注重学科技、用科技,成为职工致富带头人。2004年以来,他们一家种植棉花每年承包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2010年收入达到了30万元,他们家庭还发展养殖业,每年养牛的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6.
今年42岁的王兰,身高1.60米,体重48公斤,就是这样一个弱小的女性,20年来以顽强的毅力撑起了一个三口之家,用勤劳的汗水浇灌着家庭的和睦幸福,得到了家人的爱戴、职工群众的赞誉。1991年,王兰和丈夫廖耀存从老家四川来到一师一团。廖耀存体贴能干,一家人和谐幸福。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造成廖耀存下肢瘫痪,医生诊断廖耀存下半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当时他们的女儿还不到一岁,望着病床上的  相似文献   

7.
张春花同所有女性一样平凡,可她却有一般女人没有的勤劳和质朴。她和承包组的成员们一起挥汗如雨,一靠勤劳,二靠科技,三靠信念,带领大家一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使班组的职工年平均收入达1.15万元。  相似文献   

8.
在四师七十九团四连,提起栾红彬,没有一个人不由衷地翘起大拇指的.这个2010年7月来自中原大地的河南新职工,通过兵团这个“大熔炉”的锻造,正一步一个脚印地由一个老家的餐馆老板,演变成顶呱呱的兵团职工,4年多来汗洒伊犁河南岸四师这块最年轻的土地,用勤劳和智慧在戈壁滩上一笔一划书写着平凡的人生,连续四年被评为连队个人致富模范.  相似文献   

9.
王木喜1964年7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勤劳善良的他于1991年3月从湖北老家来到农二师三十四团三连参加土地承包,异地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他坚强的毅力。工作近20年的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用自身行动赢得了职工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张培建,连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乐于助人、勤劳动、肯吃苦,闯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路子,连续4年被团评为诚信职工、致富能手和先进生产者。2005年,时年27岁的张培建带着妻子和女儿从河南老家来到农七师一三一团十七连。当年就承包种植  相似文献   

11.
在河间、沧县、献县三县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叫石灰屯,曹巨英就出生在这个十年九灾的小村里。曹巨英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庄稼人,勤劳本分却没有文化,重男轻女的观念致使家里的3个女孩都没有进过校门。迫于家庭的贫困,她7岁就开始捡柴、割草、放羊、卖菜,生活的苦与累丝毫不因她幼小的年  相似文献   

12.
<正>1996年,刘小辉来到农一师三团,1997年参加了土地承包,虽然在老家时没有大面积种植作物的经验,但不服输的他仍旧承包了91亩地,在连队老职工的帮助指导下,边学边干,一年下来,收入倒也不错。此后,刘小辉更加看好发展种植业的前景,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每年的收成都很不错。  相似文献   

13.
正"诚信之家:诚立身,信立本,重名誉,遵诺言;勤劳之家:爱岗位,技能全,收入高,创示范……"8月23日,农二师三十四团三连政工干事在连队有线广播里向职工宣传该团"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内容。今年,该团结合团场实际,以提高职工素质,共创文明和谐小康团场为目标,开展了以守法之家、诚信之家、勤劳之家、学习之家、文明之家、和睦之家、爱心之家、平安之家、卫生之家、环保之  相似文献   

14.
第一师十二团二十八连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靠勤劳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他们就是熊书华、王秋丽夫妇。熊书华两口子2000年进疆,就在连队承包了土地。不甘平庸的熊书华选择了发展自营经济。当时养羊的行情很不好,二十八连职工几乎没有愿意再养羊,而熊书华看准了养羊市场的前景,以1  相似文献   

15.
发现民俗产品商机 2002年7月,我从北京一所民办学校大专毕业后,没有回河南老家,而是留在了北京。几次求职失败后,我通过海淀区一个家政公司介绍,成了亚运村一个富裕家庭的一位72岁老太太的专职保姆。  相似文献   

16.
农十师一八八团十连职工黎先进夫妻都是连队普通职工,儿子中专毕业后有了满意的工作,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是一个和谐幸福之家.黎先进精明能干,好胜心强,立志钻研种殖技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干啥都走在先进的前列,几年来他和妻子刻苦钻研,依靠农业科技,夫妻俩勤劳能干,和睦相处,用勤劳和智慧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如今他们年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家有平房一套、楼房二套、奇瑞小轿车一辆、农用小型机械2台,家庭现代化设备样样都有.  相似文献   

17.
正"八次国家级的奖项、山花奖单项最高奖……"谈起所得的荣誉,杨新平十分谦虚,只有谈到烙画时,他才会露出骄傲的神色。来到第九师一六四团杨新平的工作室,不大的工作室整整齐齐地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画作,每一副画作都在诉说着兵团的特殊故事。杨新平的烙画情结源于在老家和爷爷生活的时光,那时看见民间艺人,用烧红的火钩在门脸上勾画一些简单的花鸟图案,非常喜欢,于是利用闲暇时间模仿烙画成了他的业余爱好。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45岁的张晓梅,从四川老家来到二师二十九团九连,扎根团场一干就是25年,她依靠勤劳苦干、诚实守信走上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并以帮助他人而体现人生的快乐。初来团场工作的张晓梅一贫如洗,她一边工作,一边靠打短工,省吃俭用节约了一点积蓄。利用手中仅有的3万元,盖起了简易的猪圈,喂养了6头母猪。靠着几头母猪不断繁殖,张晓梅的养猪事业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壮大起来,规模逐年扩大,收入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2004年,团场实行土地租赁承包,连队有800多亩土地无人承包,张晓梅和丈夫一商量,卖掉了猪圈,又向亲戚借了20万元承包了连队无人问津的土地。本想在土地上大干  相似文献   

19.
在四师七十一团九连,有一户人家相亲、相敬、相爱、母贤子孝,友善邻里,他们勤劳、富有爱心的美德也造福着周围的职工群众。大家提起他们都没有一个不说"加合斯"的,他们就是九连职工韩建明、朱春兰夫妇家庭。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韩建明、朱春兰夫妇结婚  相似文献   

20.
<正>李怀英于2000年从陕西老家来到农二师二十四团六连,2001年与六连职工周晓枫结为夫妻,和年迈婆婆共同生活,因土地条件差,丈夫承包的42亩地,收入低下,主要靠家庭养殖的两头奶牛维持生计。为早日致富,她和丈夫起早贪黑,早晨天未亮,她忙着挤牛奶挨家挨户送牛奶、丈夫忙着放牛。就这样夫妻俩辛勤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