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27)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在黑龙江省五常背荫河地区盘踞时期,修建了大型实验基地,用来进行活体实验和细菌实验。这座庞大的实验基地和那些秘密实验随着731部队的败退和历史实物的销毁,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力图通过解析文献、对比证词,努力还原背荫河实验场的某些真相。考证背荫河实验场的秘密实验情况,以及实验场暴动的时间、逃出人数、逃亡路线等问题。从而,进一步证实731部队在背荫河地区的活动,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遵照日本裕仁天皇敕令,1936年日本殖民当局在中国东北设立了一〇〇细菌部队。该部队用中国人进行活体实验,研制生产了大量细菌武器。同时,该部队经常到野外实验场进行演习,并且在实战中应用细菌武器,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完成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企图,在侵华时期先后在我国建立了五大细菌部队,分别是731部队、长春100部队、北京1855部队、南京1644部队及广州8604部队,形成了完善的细菌战体系。在东北的100部队与731部队其建立时间也大致相同。本文通过100部队与731部队的建立时间、规模、机构设置、细菌研制情况、应用作战等方面,了解两支细菌部队的关系。揭露其残酷且非人道性,从而引起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俗称"四方楼"是731部队旧址中最为核心的要害部门。2014—2015年度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根据考古工作需要完成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四方楼)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发掘出土各种遗物1 000余件。通过这上千件遗物尤其是实验用玻璃器皿可探究出731部队实施人体实验数量之多,手段极其残忍,违背人类道德底线泯灭人性。本文通过"四方楼"遗址发掘出的遗物,结合731部队原队员证言,从伦理的角度阐述731部队的罪恶性。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9)
满洲医科大学与日军细菌战关系问题是一个目前学术界尚无深入研究的课题。满洲医科大学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与日本内地医学教育体制完全一致的高等医学院校,日本全面侵华期间,该校以其医学技术资源积极参加了侵华日军细菌武器的研制活动,罪恶滔天。考证建筑物证、收集解析残留历史档案资料等书证,足以证明该校是侵华日军731部队进行细菌实验的基地。然而侵华日军却用借口托词、密令编造谎言、立"群灵碑"掩饰、与美国秘密交易等手段,使得满洲医科大学服务于细菌战的真相被长期掩盖了。  相似文献   

6.
金成民  康峰 《学理论》2008,(14):43-45
731部队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新资料的不断挖掘和发现,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论著也渐趋增多。本文主要就1980年以来在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著述进行梳理和介绍,并对以上各国在731研究领域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研究力量和友好团体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张启祥 《各界》2013,(1):28-29
1932年,根据天皇的饬令,日本军部组建了最初的细菌武器研究机构——“细菌研究班”,对外称“防疫研究室”。随着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的细菌战活动也更加疯狂。1936年,日军在其占领的哈尔滨、长春成立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100部队。此后,日军又在北京、南京和广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多个细菌部队。1942年,新加坡“冈字9420部队”的成立,标志着日军的细菌部队已形成了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完整的细菌战体系和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8.
杨彦君 《学理论》2009,(21):118-120
731部队的核心机密是细菌战和人体实验,而“特别移送”档案是能够直接证明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原始文件。本文把侵华日军要塞的修筑同被“特别移送”人员所被捕的地域结合起来分析,探讨“特别移送”和秘密修筑要塞之间的某些联系。并藉此,探讨1940年以后“特别移送”所按照的标准和尺度,略论731部队同各级宪兵队、伪满警察之间相互勾结、共同犯罪的行为和性质。  相似文献   

9.
宫文婧 《学理论》2011,(30):81-83
美国国家档案管理局(NARA)于2000年、2007年先后两次解密有关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料,10万页的解密档案揭示了二战后一直被掩盖的日军发动生物战和细菌战的罪行记录,以731部队的文件、电报、照片、日记、报道、证词、审讯记录等确凿的史料证实了日军进行细菌武器研究、实验、生产以及发动细菌战争的历史事实。在对美国解密的日本细菌战档案进行筛选、整理、翻译的基础上,结合以往调查研究掌握的相关资料,从日军对细菌战攻击方式的研究入手,以日军在江西发动的细菌战为例,揭示了日本公然违反国际公约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2)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是由当年日本最高统治者敕令组建的一支以活人试验为手段进行细菌武器研究、生产和实战的特种部队。该部队于1935年在中国哈尔滨平房地区筹建了二战时期最大规模的细菌武器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仅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3000名中外人士惨死于各种活体试验中,在其发动的多次细菌战中,屠杀和残害的无辜生命已无法完全统计。1945年8月,日军投降前,七三一部队炸毁该细菌实验生产基地后逃回日本。本文针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长石井四郎和七三一部队成立始末进行了系统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5)
侵华日军占领我国东北期间将大量抗日志士送到731部队杀害,其中东宁地区作为中苏边境重镇,在日伪宪警特的高压统治下,也有大量的抗日人员被捕,并被"特别移送"至731部队杀害。通过对已公开的"特别移送"档案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阐述了二战时期侵华日军在中国进行的一项秘密政策"特别移送"产生的历史背景、"特别移送"标准和对象、"特别移送"的程序等。  相似文献   

12.
七三一部队是违反国际公约建立起来的一支反人性的、极其残暴的法西斯部队,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大肆研究、生产、制造各种细菌武器,屠杀我抗日志士和无辜平民百姓。更为残忍的是,为了尽快实施细菌战,七三一部队竟公然使用健康人做活体实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冻伤实验。本文以七三一部队冻伤实验为例,对七三一部队的邪恶本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当地时间8月27日中午1时30分,东京地方法院开庭判决已持续了5年之久的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案。审判长岩田好二在审判中认定日本731部队等在中国发动细菌战并杀害无数中国人民的事实,但驳回了180名中国原告向被告日本政府提出的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的要求。这一判决结果使原告方和声援团体及新闻界深感震惊,东京地方  相似文献   

14.
李士良 《学理论》2009,(30):248-248
彦君的处女之作——《731部队细菌战贻害研究——以哈尔滨鼠疫流行为例》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侵华期间,“特别输送”是以侵华日军宪兵队为主的镇压机关,把认定为“重犯”的被捕者不经法庭审判,直接送往世界最大的细菌战部队——位于哈尔滨市的731部队充当“细菌实验品”的过程。一旦被“特别输送”,活人即成为只有编号的“木头人”,日语为“马路大”,任人宰割。 1998年,黑龙江省档案馆在国内首次成批地发现了52名“特别输送”受害者的档案,其中详细地记载了52名受害者的背景资料。去年10月起至今,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杨玉林与同事在中日历史研究基金资助下,按图索骥,深入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地,发现了32名“特别输送”受害者的遗属和见证人,同时搜集到3名档案之外的受害者资料。通过被访者的所见所闻,“死”的档案变成了“活”的铁证。 据资料记载,1938年至1945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8)
日本一六四四部队成员在医学类刊物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文中涉及"人体实验""细菌武器"等详细数据,发表时间和研究内容反映了一六四四部队在备战细菌战过程的六年里研究范围、程度和学术轨迹。其中又以一六四四部队首任部队长增田知贞最为典型,据笔者视野所及,其公开发表论文超过20篇,文章带有强烈的殖民侵略军事目的,公开引用了多项反人类的细菌战人体实验数据,研究范围涵盖细菌战攻击及防御两个方面,相关成果直接应用于日本对华细菌战,给中国军民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创伤。其研究成果在战后亦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在日本医学界广泛流传和引用,贻害无穷。对增田知贞论文的考察,是对一六四四部队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对于了解一六四四部队反人类、反文明的战争罪行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王宇  宫文婧 《学理论》2023,(3):47-5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迅速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以关东军化学部(通称号:满洲第五一六部队)为核心的化学战基地,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研发、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深受日军化学毒剂之害并延续至今。关于满洲第五一六部队的历史沿革、人员编成等问题是研究日本化学战史的重要内容,囿于部队的特殊性、绝密性和隐蔽性,且关键证据链缺失致使相关研究难以深入开展。新近发现保存在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的《关东军化学部略历》等新资料、新证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与我国馆藏档案相互印证,也为解决满洲第五一六部队存疑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金成民 《学理论》2008,(2):82-84
1999年下半年至2001年初.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的合力推进下,共计投入2800万元,启动了对731遗址保护、开发的一期工程。动迁了集中遗址区内的11家企业及120余户民房.收回原731本部东侧并完成基本陈列后,使731遗址在保护、开发及展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集中保护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有11处遗址对外开放,使731遗址的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张军才 《民主》2005,(8):41-42
对日寇的切齿痛恨首先源自于《鸡毛信》、《小兵张嘎》这类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稍大一点,《狼牙山五壮士》的感天动地,《烈火金钢》里“一弹突围的史更新”,永远使人无法忘记! 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黑太阳731”的灭绝人性,无不使人在刻骨铭心的仇恨里,深入反思:日本为何要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到底靠什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势力蔓延至整个中国,1933年8月,石井四郎将防疫研究所迁到哈尔滨,并在背荫河设立细菌实验场;"七七"事变后,由于全面侵华战争的需要,细菌基地规模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陆续移驻平房。通过对背荫河及平房细菌基地择址原因的探讨,可以深入揭露日本侵略者反人类暴行和战争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