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贾立君 《政府法制》2013,(14):40-40
李克强总理对反腐倡廉的表态掷地有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区分“两道”,划出了一条红线:想从政,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别来从政,决不能脚踩两只船。  相似文献   

2.
《公民与法治》2013,(8):4-6
想当官就不要想发财“自古有所谓‘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李克强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的这个表态,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一脉相承,是对所有公职人员的提醒和警戒。  相似文献   

3.
英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从政须作重大经济牺牲”的国策,说白了就是“当了官就别想发财”。  相似文献   

4.
要命的钱袋     
传说很久以前,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一张床都没有,只好躺在一条长凳上。 穷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突然,在穷人的旁边出现了一个魔鬼。魔鬼说:“好吧,我让你发财。我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  相似文献   

5.
梁凌 《公民与法治》2013,(22):52-52
女儿临睡前突然问我:“妈妈,你知道《老人与海》里老人的结局吗?”她刚刚读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这本书我多年前看过,现在只剩下模糊的印象。我想了想说:“是老人与一群鲨鱼搏斗,最后胜利了,拖回一条大鱼,发财了吗?”  相似文献   

6.
堕落之路     
龚广宣 《法治纵横》2011,(13):61-62
从副市长到大型国企董事长,正厅级女干部、广西城建投资集团董事长高平曾经为自己设置了一道“物理距离”:任何人不得靠近她1.6米。这道“物理距离”所形成的“心理屏障”成了她廉洁从政的防火墙、隔离带,令一拨拨行贿者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7.
王方 《检察风云》2011,(8):30-31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人人都想发财。但是如何发财则是考验每个人的智商和胆略的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故事就是一个“险些发大财”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一个小科员想发财,一个处长想当官,于是签订了一份“卖官协议”,荒唐的是,卖官的是远离省城的偏远小市的科员,买官的是四川省某二级局副局长(正处级),官帽单价,由正处升任副厅级40万元。当一个人的欲望无以节制的时候,他就会变得非常弱智!  相似文献   

9.
《法治研究》2006,(5):66-66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网上抢注之风愈演愈烈,似乎“先下手为强”,谁抢着谁就能“发财”。近日,河北沧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又遭抢注。这家律师事务所也正在准备向信息产业部等主管部门提出相关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生活》2012,(4):53-53
“你想发财吗?那就去拍卖行吧.一槌子下去,保证给你来个钵满盆盈;你想破产吗?那就去拍卖行吧,一槌子下去,肯定让你随时倾家荡产。大干世界,鱼龙混杂,哪个能激流勇退,谁人不因循苟且。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那种无视党的纪律、想趁改革之机捞一把的“见利忘纪”之举,在少数党员和党员干部之中很有点市场。有时,他们还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党员难道就不能发财吗?”利,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我们大可不必搞什么“君子不言利”之类。但利又是多种多样的,有国家利益,也有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眼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一个人一旦成为共产党员,他考虑一切问题,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党和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违背了这个宗旨,就不是共产党员应有的行为。自然,党员也有个人利益,党员干部所领导的单…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政府法制》2014,(25):45-45
雍正帝批示奏折很认真,有的还很睿智幽默,读来令人发笑。如有个官员犯了罪,在狱中给雍正写悔过书,以期得到赦免,内有“辜负天恩,羞惧交并”两句活,雍正在一旁批道:“知道你害怕得要死。不过羞愧与否倒不一定(知汝惧死实甚,然羞则未也)。”有次宫里邀请了个戏班子,欲在宫中搭台唱戏,有个御史认为此举有失体统。力谏不可以,而且还很固执地一连上了三次奏折,最后雍正不耐烦了,在奏折上批道:“你想沽名钓誉,有这三个折子就够了,如果再敢哆唆,要你的小命(尔欲沽名。三摺足矣。若再琐渎,必杀尔)。”  相似文献   

13.
王石川 《政府法制》2008,(12):36-36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该省省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廉洁政府的建设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环境的亲和力及群众的创造力,说到底就是一个地方重要的生产力。”一个又一个的教训反复说明,哪个地方的廉政工作没有抓好,就会丢掉形象,失去人气,耽误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将今年作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就是想以此为抓手.着力解决影响政府廉洁从政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廉与威     
本人曾在名人集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吉鸿昌的茶碗》。吉鸿昌生前用过一只细瓷茶碗,上面有他的亲笔字:做官即不许发财。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患重病,吉鸿昌来到榻前,父亲语重心长:“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为父死而瞑目。”吉鸿昌眼含热泪说:“为儿记下,请父亲放心!”父亲病逝后,吉鸿昌把“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细瓷碗上,交给陶器厂仿造烧制一批。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  相似文献   

15.
从政者崇尚修养正身,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优良传统。《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认为为人处世应以修身为本,否则就难以做到正道直行,就不足以担当经邦济世的重任。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治理国家的九条准则,第一条就是讲修身,认为只有“苟正其身”,才能纠正别人。同时还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只有独善其身,才能兼善天下。所谓廉政修养,是指从政者坚决抵制腐朽思想侵蚀,自觉养成廉洁从政、清正为民思想和行动的人生践履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社会,对从政者的廉政修养具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老导演年过古稀,想招一保姆,注明要求男性。妻撇嘴道:“哟,70多岁还搞同性恋?”  相似文献   

17.
张君 《西部法苑》2001,(6):32-33
距哈密市40公里的大泉湾乡三道城村二队,有个姓刘的村民去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款”,他交售的棉花价值超过3万元。刘某出门骑着摩托车,进门后吃香喝辣,家里高档家俱、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与主人同享“小康生活”的两只狼狗膘肥体壮。刘某还办起了一间电焊修理部,成了当地典型的“暴发户”。刘某的暴富引起了当地居民的疑惑:刘某一家自从1998年春天到三道城村二队居住以来,一直没有固定职业,仅有两亩自耕地。刘某到底靠什么发家致富的呢?有人跃跃欲试想从他那儿学点致富经验,可刘某总是推三阻四,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8.
“怕”与“敢”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它们共存于每个人的意识之中,对引导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内心害怕些什么,敢做些什么,往往不仅事关个人,而且会影响社会。对于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来说,其从政生涯中的“怕”与“敢”,尤为如此。 “烟草大王”褚时健在临近退休时,有“一怕”:新的总裁来了以后,他就得把签字权交出去,如果这样,自己就“白苦”了一辈子。在这种“怕”的驱使下,他决定给自己“补偿一下”,“留条后路”,于是与罗以军等人私分公款350多万美元。然而正是这“一怕”,使他从高高的“红塔山”上坠…  相似文献   

19.
青丝 《政府法制》2011,(32):37-37
学识丰富、才学优秀的人,在封建时代比一般人要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而拥有了权力,除了能够实现经世济民的宏大理想,也意味着财富利益的丰收,这使得历代的读书人对从政做官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除了读书求取功名,以学优入仕,一些人为了做官,亦是无所不用其极。对此,鲁迅曾有过非常深刻的评价:“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相似文献   

20.
汤园林 《政府法制》2014,(32):39-39
唐朝宰相杨国忠嫉恨大诗人李白的才能,总想找机会戏弄李白一番。 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就约李白对三步句。李白刚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