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政中组部发通报严惩三名买官卖官干部。中央组织部上月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原副秘书长甘雏仁“买官”案。河北省平山县原县委书记刘秀田“卖官”案、山西省吉县原副县长姜建仲“贿选”案发出通报。通报指出,甘维仁、刘秀田、姜建仲身为党的领导干部,本应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办事,却利令智昏,徇私枉法,大肆买官、卖官、搞贿选,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中央纪委、监察部就江西省广丰县原县委书记郑元盛、山西省汾西县原县委书记郑泽生等人受贿卖官案件发出通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严惩卖官寓爵者,坚决杜绝买官卖官歪风。表明我们党和政府对这种行径是高度重视、坚决打击、毫不手软的。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5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由于卖官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他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例子,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较为典型的有东汉末年的…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在任5年中提拔调动干部 多达650人次,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某些公安局副局长、法院副院 长、检察院副检院长、公安局纪检书记等人的职务均为与杜保乾 交易所得。 在一份叫做《卢氏县委书记杜保乾在卢氏卖官一览表》里 罗列着44个买官人;其中公、检、法系统就多达12人,公安局副 局长竟有4人。这些买官人投入的金额8-10万元不等,最高的 多达12万元,以至于卢氏县的干部人数超标50%。 杜保乾把公、检、法的官卖给听他话的人,旨在凌驾于法律 之上,随意抓人、判刑,一时卢氏县里百姓怨声载道。  相似文献   

4.
宾语 《检察风云》2004,(9):9-11
2月15日,中组部对吉林省靖宇县原县委书记李铁成、辽宁省宽甸县原县委书记商殿举、安徽省蒙城县原县委书记孙孔文、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局长马招德等4起领导干部受贿“卖官”案件进行了通报。通报指出,李铁成、商殿举、孙孔文、马招德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本应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带头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但他们却滥用职权,大肆“卖官”敛财,严重玷污了干部队伍的形象,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完全是咎由自取。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监督,严厉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本期选取李铁成、孙孔文两个卖官者卖官受贿的犯罪事实进行剖析,期望给那些在位者以警示。  相似文献   

5.
2月15日,中组部对吉林省靖宇县原县委书记李铁成、辽宁省宽甸县原县委书记商殿举、安徽省蒙城县原县委书记孙孔文、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局长马招德等4起领导干部受贿“卖官”案件进行了通报。通报指出,李铁成、商殿举、孙孔文、马招德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本应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带头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但他们却滥用职权,大肆“卖官”敛财,严重玷污了干部队伍的形象,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完全是咎由自取。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监督,严厉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本期选取李铁成、孙孔文两个卖官者卖官受贿的犯罪事实进行剖析,期望给那些在位者以警示。  相似文献   

6.
石剑 《检察风云》2004,(10):24-25
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这个时下流行的歪经成了时任黑龙江省绥棱县原县委书记李刚的“做官要诀”。就是靠这个“要诀”,李刚在1996年至2000年6月期间,买官行贿人民币42万元、美元1万元;卖官收受131人贿赂款人民币219万余元。2003年11月,哈尔滨市检察院以涉嫌行贿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将这个买官卖官的“典型”——李刚提起公诉。年前,哈尔滨市中级法院判处李刚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买一顶县长的乌纱帽,他送了10.5万元1959年,李刚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县。在海伦县师范学校读书时,18岁就入了党。1978年参加…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12日,湖南省永兴县原县委书记杨文因买官卖官被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零6个月。消息传来,朱玉月、甘莉荣和温燕芬喜不自禁。原来,她们都曾是杨文卖官的受害者——她们的丈夫虽然都花钱买到了孜孜以求的“乌纱帽”,却把沉重的经济包袱和心理包袱留给了妻子:家里债台高筑,她们还得时刻担心丈夫为了捞本而堕落、腐败,甚至毁了原本温馨、幸福的家庭。  相似文献   

8.
买官卖官是权钱交易的典型表现,也是人事腐败最为恶劣的形式。近年来,买官卖官问题屡屡发生,而且买官卖官者的胆量和伎俩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严重损害了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败坏了党风、政风,毒化了社会风气。买官卖官问题严重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买官卖官问题呈现以下特点:1.从个别趋向多发。买官卖官现象在九十年代初还是极个别的现象,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数量增多,层次提高,速度加快。其原因在于,从贪官手中买官的官员必然也是贪官,一旦官位到手,必然要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想方设法捞…  相似文献   

9.
鞠剑 《检察风云》2010,(21):21-23
本来在家乡"光宗耀祖"的张献会,想更有"作为",但不料他的上司原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卖官"案发,牵扯出自己的"买官"内情。悔恨交加的张献会还坦白了自己在买官过程中的一次"节外生枝":遇上了骗子,不仅60万元被骗,升迁无望,还徒留笑柄。张献会的经历暴露了官场"买官"、"卖官"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资讯台     
我国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中纪委、中组部1月23日通报四川省财政厅投资处原处长雷应全、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局原党委书记刘振树、山西省临汾市公安局原局长邵建伟、山西省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原副县长尹黎明和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刘二海等6起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案件。“驻京办”低调过春节时逢春节来临,本是驻京办迎来送往的黄金时段,各地驻京办敏感地采取了相对平缓的对策。今年来京“跑部”的企业相对减少,来探测政策动向的官员多了,尽管今年送礼比以往更讲究“方式”,但还是经常被退回,这是以前…  相似文献   

11.
2001年,一场廉政风暴涤荡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大地。包括原淮安市(后改为楚州区)市委书记陈子龙在内的50多名党员干部,因贪污贿赂、买官卖官被查处,其中20多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7月,区民政局局长朱龙元被评为江苏省“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受到了省纪委  相似文献   

12.
本刊2003年第5期曾刊发过吉林省靖宇县原县委书记李铁成受贿142万元卖官的腐败大案,其造成了靖宇县行贿无盲区.在看守所内,李铁成写下了"悔过书",其创也深,其痛也剧,读来发人深省,下文即为"悔过书"全文,特加批注刊之于世,以为警世钟声……  相似文献   

13.
木林森 《检察风云》2008,(14):22-23
涉嫌贪污2566万余元,被中央组织部点名买官卖官,58岁的田忠被指控的罪名上可极刑.   在2006年夏天之前,田忠是吉林省长春市委的专职副书记,其排名紧靠着长春市委书记与市长.由于分管人事与组织工作,可谓权倾一时.然后,正是当时的新一轮换届工作,田忠被中央组织部点名涉嫌买官卖官,田忠的仕途由此坠入深渊.   ……  相似文献   

14.
一个小科员想发财,一个处长想当官,于是签订了一份“卖官协议”,荒唐的是,卖官的是远离省城的偏远小市的科员,买官的是四川省某二级局副局长(正处级),官帽单价,由正处升任副厅级40万元。当一个人的欲望无以节制的时候,他就会变得非常弱智!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2月7日,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原衡阳市交通局局长邹大华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2万元。昔日权倾一方的交通局长,如今沦为阶下囚.令人唾弃,更令人厌恶的是,在官场纵横捭阖、得心应手的邹大华还上演了一幕买官被骗的丑剧。  相似文献   

16.
法制信息     
建国以来最大的卖官案 根据有关法律,受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北京市检 察机关近日已经完成了对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 马德涉嫌受贿案的侦查工作,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据 悉,此案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绥化市有一半多的 处级以上干部卷入其中。透过这起案件,我们可以窥见 目前一些地方买官卖官的猖獗。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党内最严重的腐败是干部使用上的腐败,最突出的莫过于“买官”“卖官”了。的确,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交换原则一旦进入党内,我们正常的干部人事制度就会被搞得面目全非。前不久发生在山西省汾西县的以县委书记、县长为首的“卖官”案,就是一起比较典型的案例。常委会上发生的怪事1995年8月1日,在山西省汾西县县委常委会议上,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该县曾因贪污问题被拘捕和处分  相似文献   

18.
媒体     
正人民日报:以刚性制度遏制"买官卖官"切实封堵买官卖官歧途,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是基础。封堵官位买卖之路,规范权力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至为关键。公道正派来自严格程序,清风正气源于严明法纪。让制度更完善,让执行更严格,让问责更严厉,就能织密反腐"天网",使跑官要官者没有市场、让买官卖官者寸步难行,为净化用人风气释放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角度讲,“买官”是行贿行为,“卖官”是受贿行为。众所周知,行贿、受贿均属违法犯罪行为。那么,“买官”、“卖官”理所当然地也属于违法犯罪。与其他违法犯罪不同的是,“买官”、“卖官”现象产生于“官场”之内,而且往往是“一对一”,因而有较大的隐蔽性。《政府法制》1997年第10期刊登的《揭开廉洁书记的面纱》一文,写的就是一个素有“廉洁书记”美誉的地委书记因“卖官”受贿被处以刑罚的事,读来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20.
《检察风云》本期有两篇重头文章引人深思,一篇是《河南卖官第一案》,讲一个县委书记卖官发财的种种罪行;另一篇是《一个谋官杀人的局长》,讲的是一个规划局局长为升官,雇杀手杀了阻止他升官的顶头上司。读后深感触目惊心。编辑约我写一篇“卷首语”,我想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