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的宗教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复杂、敏感的政治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呼吁产生“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以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宗教问题,科学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但他们还不可能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宗教问题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来看,唯物史观自产生以来不是不变的,这其中就包括恩格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通过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进一步的阐述,把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之中,将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地贯彻到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深化和完善已经创立起来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正《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告诉人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的和精神的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在一定条件下必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为人们观察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进行深入观察、思考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恩格斯晚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我们能够从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的同时提出来,并随着这一运动的发展而愈益显得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最先倡导者。他们一方面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另一方面,又总是在各种场合反复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整个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使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途径。这一思想内容丰富,贯穿了他革命活动的始终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曾经与五四时期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样,信仰过空想社会主义并且真诚地为之进行种种试验,希望依此建立理想的新社会。所不同的是,李大钊最早觉悟,认识到空想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道路。随后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武器,对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成为一个彻底的科学社会主义者并为它在中国的实现奋斗终生。本文对李大钊思想的这一转变作一论述。一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一认识的起点在哪里?党史学界  相似文献   

8.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理解这个范畴是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筑在对这个基本范畴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范畴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出发点、基本特征、价值论等方面作了说明。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主要强调:要科学地学习、研究、宣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为后人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人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进行深入观察、思考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恩格斯晚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我们能够从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发展与创新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晚年维护、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家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包括对资本主义从否定到扬弃的新认识、无产阶级解放途径实现了向综合运用革命与和平的策略转变、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革的社会、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合力论”思想等。这些理论基于唯物史观视角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多领域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仅直接被用于指导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实践,而且对于当前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文明之治等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理解这个范畴是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筑在对这个基本范畴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范畴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唯物史观中具有独立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大部分学者把它当作是生产关系概念在不成熟时期的代名词。究其根源,是没有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交往观的实践内涵。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理论的创建者,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可以表现出其对交往理论的步步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对"交往"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发现了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价值作用,并最终形成交往理论。对于交往普遍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整准确的理解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唯物史观,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它使得科学的自然观与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使得“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11页)这是社会历史观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由此,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第一次成为可能。唯物史观的创立,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对宗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晚年在论述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回顾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中,阐明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经济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能动地反映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引导人民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与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同于以往各种学派对法治问题的抽象解释和超阶级认识,而是以唯物史观为逻辑起点,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批判和扬弃资本主义法治诸多思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出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在这个历史嬗变过程中,经典作家就法的本质、内容、形式以及统治阶级意志与法的关系等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大量阐述,总结和梳理这些内容,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重要一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探讨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将自由置于唯物史观基础上,唯物史观是区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其他自由观的根本标志;自由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自由与平等、自由与必然、自由与法治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重要范畴,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8.
赵继伟 《学习论坛》2005,21(12):10-12
恩格斯晚年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科学地解释经济因素、上层建筑诸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提出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新贡献,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最伟大的功绩是他同马克思一起,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特別是晚年,恩格斯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就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和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建设性意见,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被后人誉为“社会主义之父”。如何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是个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现在,人们一说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常常只足想到:那是对生产力发展到了极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是一个建立在社会大生产基础上实行单一的  相似文献   

20.
张建云 《求实》2016,(2):34-39
劳动、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核心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中进行过科学阐释。从理论源头梳理劳动、实践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揭示其本质内涵和特性,辨析似是而非的问题,将这两个概念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无疑对人们以劳动、实践范畴为基础探讨理论问题、深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