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异常活跃。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匮乏,民间借贷成为虚假诉讼案的频现领域。本文在界定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的基础上,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以便鉴别,进而指出如何防范和应对民间借贷虚假诉讼案。  相似文献   

2.
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现象频发,其主要特征包括原告为同一人的密集起诉、多为单方欺诈型虚假诉讼、多为缺席判决、时常伴有刑事犯罪行为等。绍兴市检察机关根据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特征,创新应用大数据挖掘虚假诉讼线索,破解案件发现难题,办理了一大批民间借贷虚假诉讼案件。从查办情况看,民间借贷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在受理启动、调查核实和民刑交叉等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亟需统一标准。通过健全主动监督机制,借助多种手段强化调查核实、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才能不断完善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3.
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历史非常久远,近几年,民间借贷案件经常发生,这也暴露出我国民间借贷的风险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不断降低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是引导民间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降低民间借贷风险不仅需要从法律方面考虑,还涉及到国家政策、国家行政手段及宏观的金融环境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文章主要对民间借贷风险的法律防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吕虹 《法制与社会》2011,(12):76-78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民间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闲散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信贷政策的收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以及国家允许民间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法律环境,这些都一定程度地促使了民间资金流动的活跃,也使得民间借贷活动日趋频繁。因此,因民间借贷而导致的纠纷也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并对我们基层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结合2006年至2010年杭州市滨江区法院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情况,分析案件特点,归纳审理难点,并积极探讨如何发挥法院的司法职能,做好此类案件的审理工作,减少民间借贷纠纷的发生,为民间资本的有序流通和有效利用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正[典型案例]戴某华与秦某某系夫妻,戴某华与戴某祥系同胞兄弟。2009年3月23日,戴某华向重庆市江北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秦某某离婚。离婚诉讼期间,戴某祥起诉要求秦某某、戴某华共同偿还借款148300元,并向法庭提交了从2007年12月至2009年9月戴某华向戴某祥出具的借条35张。借条载明的内容为:"今借到戴某祥现金××××元,借款人戴某华。"借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中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银行贷款门槛高,程序繁杂,致使我国民间借贷兴盛,尤其是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给社会各方面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通过整理本所最近几年代理的诉讼案件以及对这些案件的分析,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从法律层面对民间借贷中涉及高利贷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规制。  相似文献   

7.
《山东审判》2011,(6):26-29
一、当前民间借贷案件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一)案件数量逐年增多从全省法院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案件来看,2006年受理30403件,2007年受理33036件,同比上升8.66%;2008年受理45385件,同比上升37.38%;2009年受理50688件,同比上升11.68%;2010年受理59169件,同比上升16.73%;2011年1-9月份受理47495件,已达到去年受理案件数量的80.27%,同比增长5.3%。从  相似文献   

8.
存款人通过在银行开立账户、开通网银等手段隐蔽地向用资人提供资金,同时串通他人蓄意造成银行业务办理流程存在瑕疵,在账户存款被用资人使用后,隐瞒民间借贷关系事实,向法院提起要求银行返还存款、赔偿损失的恶意民事诉讼.法院以存单纠纷为由核实证据、适用法律,处理此类银行被诉案件时,银行权益维护处于不利境地.本文通过以银行被诉典型案例的审理模式为样本进行研究,提出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如何构建银行、法院、公安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的协作关系,并对已不适应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相关司法解释提出修改建议,同时建议对恶意诉讼在刑法中规定单独罪名.  相似文献   

9.
实践中民间借贷关系主体的广泛性、其权利处分的自由性以及形式的灵活性,使得民间借贷纠纷纷繁复杂,导致法院在审判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间借贷作为现在社会广泛存在的融资方式,其既有灵活、快捷、简便的优势,又容易发生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行为,引发金融风险。如何正确的鼓励和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文间阐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在审判实践中,各级法院为了提高结案效率,实现案结事了的审判目标,都纷纷建立大调解机制,然而,民事调解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表现在一些案件当事人通过诉讼调解的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侵害第三人或被诉一方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对这类问题的监督和查处难度也较大。本文从虚假诉讼的特点出发,对查处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翡 《法制与社会》2010,(1):279-279
虚假诉讼行为严重扰乱了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秩序,极大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如果得不到有效防范和惩治,对我国的法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有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维护司法的公正与权威,为了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法律秩序,保护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采取有效措施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防范和查处已迫在眉睫。本文从民事虚假诉讼行为的概念、特点、构成等方面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勇 《法制与社会》2010,(36):96-101
由于民间借贷法律规定的不健全、人们之间诚信的缺失以及生产经营性借贷的增多等原因,民间借贷纠纷越演越烈。这一方面体现在纠纷产生的数量不断上升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纠纷的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本文通过对江阴市人民法院滨江人民法庭(以下简称滨江法庭)自2006年至2008年期间审理的民间借贷案件进行调查研究,尝试得出民间借贷纠纷的成因以及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对策,以期减少民间借贷纠纷,正确审理民间借贷案件,发挥民间借贷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嘉荣 《法制与社会》2012,(21):196-200
在民间借贷中,不仅出借人有风险,借款人同样可能面临巨大风险,一旦融资决策失误或风险管理不当,融资将会成为一剂"毒药",加剧企业的困境,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本文对民间借贷的范围界定、企业间借贷的效力问题、民间借贷的利率控制标准,以及借款本息部分归还时究竟是先还本金还是先还利息、借贷行为的法律禁区等常见但又在实践中容易被模糊和忽视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本文还对民间融资的几种主要方式,即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股权与债权兼具的融资以及以买卖合同的形式融资等多种融资方案的设计和特征进行了介绍;最后,本文就核心问题即出借人和借款人的注意事项和风险管理技能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民间借贷作为非正规金融的一种,理论界对其定义也有不同,其中较为狭义的说法是民间经济中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农民是农村地区中主要活动群体,在我国农村地区中,涉及农户的民间借贷活动进行讨论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农村民间借贷的风险与防范必然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主债务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其与每个债权人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及其担保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成为当前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需要解决的首要难点问题。此类案件的处理,在审判实践中存在"刑民并行"和"先刑后民"两种模式。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选取审判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力求把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反映出来,并提出对此类案件处理的看法,以期对日后的理论研究、立法设计及司法操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虚假诉讼是法律名词,白话就是打假官司。近年来,假讨债、假离婚、假破产、假买卖等打假官司情况愈演愈烈,并演变出各种不同形态。民事诉讼当事人通过恶意串通、伪造证据、捏造事实、虚假陈述、无权代理等多种形式,利用法院审判权、执行权,将原本不存在的法律关系通过骗取法律文书的方式合法化,从而达到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的目的。虚假诉讼不仅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获取自身非法利益,也妨碍司法秩序,藐视司法权威,危害了社会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8.
虚假诉讼的频发不仅侵犯当事人的合法利益,而且浪费司法资源,损害司法公正和权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虽然在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虚假诉讼的查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线索发现渠道不畅、侦查力量薄弱、适用法律困难等问题。该文试从基层工作角度和办案实践出发,分析目前查处虚假诉讼的基本状况和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虚假诉讼的危害性较大,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成本收益失衡、法律规制缺位、审判机制存在缺陷,防范、打击虚假诉讼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司法机关要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应用现有的刑事法律对该类行为进行规制,并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20.
蔡作斌 《中国律师》2013,(11):57-58
近年来,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重大调整,导致大量的经营者由于风险意识不强,防范能力较弱,而出现资金链断裂。引发了大量的民间借贷案件。如何办理好此类案件,切实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是摆在执业律师特别是原告代理律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