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在女书中以"我们"的身份言说并存在,藉此放逐父权制.书写与被书写同样危险,我们没有聋,可是我们却哑了.文本意图受到了女书本身表述的破坏,女性在使用女书时掺入男性异质,削弱了女书自身构建的权威,在与男性争夺话语权时显得力不从心.放逐最终遭到放逐.颠覆父权制必须动用男性话语的概念,在其文本内寻找颠覆模式.女书的终结是消除二元对立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两性对话进入了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魏红 《思想战线》2001,27(4):54-5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写"城市文化"为代表的"前先锋派"青年作家群,如刘索拉、徐星等,以强烈的叛逆精神,从生存方式的批判角度,挑战权威,消解正统,其作品刻意表现平庸、荒诞、滑稽,以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焦虑与迷惘的情绪.其文本叙事广泛采用反讽与黑色幽默的表达技法,在揶揄调侃中达到对传统叙事话语的颠覆和消解.  相似文献   

4.
女书:我们的终结,抑或我们的开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在女书中以“我们”的身份言说并存在,藉此放逐父权制。书写与被书写同样危险,我们没有聋,可是我们却哑了。文本意图受到了女书本身表述的破坏,女性在使用女书时掺入男性异质,削弱了女书自身构建的权威,在与男性争夺话语权时显得力不从心。放逐最终遭到放逐。颠覆父权制必须动用男性话语的概念,在其文本内寻找颠覆模式。女书的终结是消除二元对立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两性对话进入了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劳动光荣"话语的建构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就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从属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主题。在动员农村妇女参加劳动、确立农村妇女劳动者身份时,代表国家意志发声的知识精英、农民、学者等不同群体共同建构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光荣"的劳动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忽略男女两性差异及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劳动光荣"价值观的建构对农村妇女解放程度的提高又是不彻底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光荣"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王雪飞 《人民论坛》2012,(20):164-165
技术、语言及媒介成为新时代大众传播的关键因素,这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更增加了难度和不可控性,使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面临重大的挑战。网络不仅是一个社交传播平台,也正在成为一个推动中国社会更开放、更透明的有效工具,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中国传统的资讯传播方式与权力格局,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方式必须有所改变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7.
严昭柱 《人民论坛》2012,(12):71-72
谁能拥有国际话语权,最终要看谁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能够正确回答当今的世界性时代课题、有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主张在当今中国照搬西方的话语体系,或者主张颠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以"新儒教"作为"国教"等等是根本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与舆论之间存在着阶级话语与全民话语、系统理论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灌输式话语与参与式话语的话语关联,与这三个维度共同的话语关联之处即社会共同利益的契合,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舆论之间是内在而不是外在的话语关联。在社会舆论时代,我们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实现了意识形态对舆论的话语主导,保持了二者的内在话语关联。随着网络舆论时代到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舆论的原有话语关联发生了变化,造成阶级话语难以统领全民话语、系统理论话语被显性化网络情绪所"稀释"、灌输式话语遭遇参与式话语网络抗争等话语危机。对此,我们需要透过网络情绪把握社会现实以实现系统理论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的有效链接,需要依据网络舆情具体地把握共同利益、设置主导性议题影响全民话语,需要积极引导公众表达、讨论以化解参与式话语对灌输式话语的网络抗争。  相似文献   

9.
<正>"话语"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话语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壮大起来的,话语的每一次在场都确证着人的在场。中国这个"巨人",沿着"中国道路"阔步前行,然而与之相匹配的"中国话语"要么"语力"不足,要么干脆"无话可说",陷入"失语危机"。中  相似文献   

10.
孙民 《理论月刊》2012,(10):180-184
"领导权"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的重要理论,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新葛兰西主义"代表拉克劳、墨菲从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出发,充分吸收现象学、后结构主义、后分析哲学的学术资源,建构了他们的"新领导权"理论,主要是指"话语领导权"。因此,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在"新葛兰西主义"代表拉克劳、墨菲那里发生了"后现代转向"。无疑,拉克劳、墨菲的解构与建构是统一在一起的,在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解构的同时,建构了他们的"新领导权"理论。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化建构中的女性媒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菁 《求索》2005,(10):125-127
女性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它在成为文化一部分的同时,还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即女性文化,这种文化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嘲笑和贬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新时期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风采,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13.
在以欲望的迅速膨胀为标志的"消费时代"里如何重构"诗意与欲望"的关系?就要从童话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形式切入,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童话这种面向童年世界的幻想文本是如何以一种"孩子的单纯和某种神圣的东西"为审美的维度来实现对欲望的相对控制和穿越,并力图分析出这种对欲望相对审美化的幻想叙事在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话语建构的单一传媒世界已呈现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其中话语的主体表达功能及命题表达功能中的角度是"事件获取与发布聚集"的影响因素,主体表达功能中的情感是"人际情感互动与释放"的影响因素,主体表达功能中的认识是"新闻价值捍卫与监督"的影响因素。三重特征构成了全媒体时代制约下电视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电视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将以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意识觉醒多义性的双重承担参与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正确把握"宣传"与"新闻"关系的角度,引入"话语"的概念,分析了党报由"宣传话语"进一步向"新闻话语"优化的路径,即:一是"灌输话语"优化为"传播话语",二是"概念话语"优化为"事实话语",三是"官样话语"优化为"公共话语",四是"唯上话语"优化为"亲民话语"。  相似文献   

16.
侯长振 《前沿》2006,(8):233-235
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成为作家并影响最大的是赵树理.他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无论从新文学发生以来就始终在探索的大众化课题来看,还是从解放区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关联来看,赵树理的出现都是重要的文学史现象.而对赵树理作为"方向"的考察和对其"问题小说"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延安文艺"的规范,以及该规范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庭调解实践中调解法官的中立、公正身份和角色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庭审合一"制度下法庭调解的法官扮演着调解员、裁判员和"和事佬"等多重身份,造成法庭调解实践中机构角色与话语角色的冲突和转换,在"法理"与"情理"天平中摇摆,甚至偏离法庭调解既定的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职责。基于话语角色转换视角,结合真实法庭调解语料,分析法庭调解话语互动调解法官的话语角色是如何随着具体的调解交际语境和调解进程变化而转换,认为作为重要的调解策略之一,调解法官话语角色策略性转换需要坚持司法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功能下实现最佳调解话语博弈,避免处于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私密话语主要体现在各种情感类节目当中,这种情感类节目更多的是一种"曝光隐私"的过程.当大量倾诉者通过媒体"自曝隐私"时,这种过程极易造成对他人一定的法律侵害.这种侵害既包括媒体对当事人的侵权行为,也包括倾诉者对其他当事人的侵权行为,这些侵权行为与媒体在情感报道中法律意识淡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窗"在方位上不仅具有东西南北的朝向,而且在形态上具有敞开与闭合之分。唐诗中的窗多以开敞的形态存在,"开窗"成为一个固定的诗学话语,与"闭门"形成了鲜明对照。"开窗"蕴涵了中国文人一种特殊的观物方式,诗人们凭借窗这个审美支点艺术地、诗意地、哲理地观照自然万物。同时,"开窗"又蕴含了唐人特殊的隐逸心理,一方面与现实世界诗意相通,是诗人对闲适追求的渴望,一方面与精神世界相通,是诗人消解内心矛盾获得精神自由的媒介。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近百年间形成了传统的官民话语体系,并在构建官民信任关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转型期影响,官民关系的"话语事故"时有发生,滋生出人们对这一体系的怀疑和信念的动摇。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由"话语事故"引发的官民话语信任危机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探讨新形势下传统官民话语体系的改进提供了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