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司法权威在一个社会的强弱程度是追求法治国家法治程度的坐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公正的基础,是司法权威追逐的首要目标。我国长期以来将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隔裂,片面强调司法权威,忽略了司法公信力的建构。司法公信力的弱化趋势将损害法律权威,不利于社会法律意识的巩固和提高。同时应警惕"街头公正"异化而催生法律虚无主义的回潮和泛滥,冲击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的建设。因此,我国应加快司法改革以建构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罗俊刚 《传承》2012,(10):38-40
对权威问题的研究是政治学的一个重点领域。权威是人们在意志方面对某种威望或者起支配作用的力量的一种服从关系。传统的权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权威与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权威有不同的分类。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辱母杀人案"一审判决书公布的法律事实及判决结果引发公众强烈质疑,暴露出了当前公众法律信任与司法权威之间存在的严重断裂现象。公众判意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复杂交织、当下司法无法胜任适格的权力信源角色是形成信任断裂的内在原因。司法要回应公众质疑、赢得公众信任,重接与维续司法权威和公众法律信任的正向联系,需纾解公众判意中的非理性因素、努力构建与公众的"重叠共识",同时要提供具备技术理性与经验理性的司法产品以提振智识权威;公众则要对司法形成理性的法律信任。  相似文献   

4.
阎玫 《青年论坛》2006,2(5):8-10
随着时代的变化,党的权威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德才兼备,并躬行实践,以提高党的领导权威,提高对于维持社会基本秩序、巩固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篇文章通过权与威的关系、如何加强权威和加强权威的意义论述了党的领导权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孙聚高 《理论月刊》2001,3(3):33-34
树立和维护法律至上权威,是贯穿于法治化过程的一根主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极大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6.
政府权威是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权力性因素逐步减少,导致政府的权力性权威明显弱化。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加强政府权威。政府权威由政府权力性权威和非权力性权威构成,在其权力性权威弱化的情况下加强政府权威,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大力强化政府的非权力性权威。  相似文献   

7.
《求索》2021,(5):119-128
  相似文献   

8.
司法权威的和谐理念就是指如何保证和维护司法内部在行驶国家权力时能够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相互促进的和谐机制并保证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产生公平公正效果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它强调的是司法权配置的合理性,司法运行过程的协调性和司法行为结果的公正性,是系统性和权威性在司法中的要求和体现。文章从司法权配置的和谐、司法过程的和谐和司法结果的和谐来论述了如何在和谐理念下树立司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法律是否享有至上权成,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一个基本尺度。因此,努力树立起法律的至上权威,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应予实现的目标。在建设法律权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借鉴西方法治理念,在立法当中体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接受法律的至上权威观念。  相似文献   

10.
张亮 《前沿》2010,(8):20-23
对于法律权威来源问题,需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加以考察。在西方文明进程中,宗教神学理念和独立的人类理性都曾被当做法律权威的主要来源。而就中国社会历史演进过程来看,伦理道德和专制君权是中国传统法律权威主要来源。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法律权威的来源愈来愈趋于多元化。可以认为,要想在历史和社会变迁中把握法律权威的来源,必须从主体性、时间维度和多元性三个角度对法律权威来源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法律权威是一个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性、机制性概念。法律的至上权威是现代法治的根本性原则。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及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要求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并坚持法律权威。法律权威可以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内生机制与宪制、政治与监督保障的外促机制生成。坚持和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坚持法律至重、法律至上、法律至威和法律至信。  相似文献   

12.
临近2011年春节,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的辜胜阻依然十分忙碌。除去日常工作外,这位经济学专家还经常受邀参加形式各异的经济学研讨会、论坛,就"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及转型发展、扩大内需、城镇化进程等热点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就在记者采访之前,他刚出席完一个学术论坛,并作了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时期最难的攻坚战的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13.
甄惠 《前沿》2005,(12):146-148
苏格拉底在自己的生命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坦然选择了死亡,以自己的生命维护了法律的权威。个人与国家之间具有一种类似于契约的关系,因此个人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我们要遵守善法,对于恶法,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进,但首先必须遵守它,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的权威得以树立,才能使国家得以安定。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治安秩序依赖于警察权威,而现代警察的权威植根于警察的执法过程中。愈益严重的袭警事件之所以受到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普遍关注,就是因为其严重地弱化了警察的执法权威。实现警务法治化不能通过弱化警察执法权力和治安控制职能来实现,更不能以牺牲警察合法权益来换取。法条原则规定与司法实践操作的背离,更使得袭警违法犯罪行为与立法保护之间凸显法律真空。警务活动缺乏足够立法保障、对于袭警行为惩戒不足、袭警违法犯罪成本过低,已成为违法犯罪行为人缺乏法律敬畏、肆意侵犯警察合法权益难以推卸的主要原因。不能简单用警察权弱化或警察权强化来评判设立袭警罪的必要性,最合理的解释是限权与扩权并重,使得警察权的赋予与使用更加规范。当前应当制定覆盖警察执法各个环节的严密警察法律规范体系,为警察权力的滥用筑起牢固的篱笆,为警察正当的执法行为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季金华在《河北法学》2008年第11期撰文认为,司法权威与权利文化是互动关系。司法权威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基础中,权利文化的内核决定了司法权威的价值取向,并给司法权威成长提供了观念性动力,因之,扩张和保障权利构成了司法审查权威的文化基石,而司法权威的树立也促进了主流法律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17.
许娟 《湖北社会科学》2006,3(2):144-146
法律权威是基于法律的合正义性、法律的合理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获得社会主体信服并一体遵行的至上性体现,法律的实质良善性是法律权威形成的伦理基础,法律的工具性是法律权威形成的效力根据,法律的社会性是法律权威形成的事实根据。根据法律权威的运行状态和形成机理,说明法律权威形成的内在根据是法律的合正义性、法律的合理性、法律的规律性;法律权威的外在根据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强制力。  相似文献   

18.
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法治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司法公正对公民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一个法治国家里,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取决于公民对法律的拥护、认同和归依等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0,(6):93-93
卞建林在《法学论坛》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司法权威,是司法的外在强制力与人们内在服从的统一,它对于实现司法的公正和高效、彰显司法功能、发挥司法效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司法权威在我国面临着严重缺失的状况,原因主要在于民众尚法理念、司法主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10,(8):39-39
方工在《检察日报》2010年7月22日上载文《司法高度权威是法治先进国家的常态》认为,司法权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司法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服从,说话有效。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没有司法权威,法律就没有权威和效力,也就没有法治。当司法不对法律负责,而放弃公正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