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今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其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传承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信心的重点之一在于儒学振兴与传播。海外儒学传播工作则是振兴儒学、扩大其影响力的题中之义,培养海外青年儒学传播人才则就是为了儒学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为了实现当代儒学的这两个发展,可以借鉴经济学的术语"双轮外溢驱动"理论来进行论述,从而寻找到一条契合中国当代儒学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儒学发展经历三期是儒学史的共识,但是,儒学第三期发展的进路究竟如何,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般认定的儒学第三期发展就是应接民主与科学,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内涵实际上复杂得多:从精神层面上,它要应对基督教的挑战,从制度层面上,它要承接民主与科学依托的现代性制度,从日常生活层面,它必须对多元文化局面做出回应.在明确的儒学道统...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言说方式.他们以维护传统儒学"道统"为根本目标,并相信最终可以开出"科学"和"民主"的花朵.这种现代性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考虑人的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4.
传统儒家哲学从孔子的仁学到理学家的理学,都是"一以贯之"的实践之学,在躬行践履中实现"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在传统儒学亟待转型的今天,重新考察它"一以贯之"的内在的实践特性,有益于传统儒学寻找在当代的生长点,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儒学完成在当代的转型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光东 《工会论坛》2014,(4):135-137
祭孔乐舞随着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而获得持续延续,形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封建国家借此表达对儒家思想的肯定,塑造尊崇儒家思想的形象,赢得士人的认可,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官学体系中存在祭孔乐舞,则是科举下尊崇儒学的表现,借仪式的象征性,塑造儒家思想的象征符号,进而表达国家正统文化的存在,推动社会教化,促使人们安分守己。此外,祭孔乐舞的发展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地位密切相关,是国家重视儒家思想与否的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家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完备、最精细阶段,其对宋及以后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国法律思想史来看,程朱理学循序渐进地渗透到正统法律思想中,最终受到历代官方推崇。本文试图梳理程朱理学中的礼法问题,探讨程朱理学对基本法哲学问题的解决,并以宋代正统法律思想的转型为结合点,以法律文化所依据的复杂社会背景来解析程朱理学与中国正统法律思想珠联璧合的必然性,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汲取古代法律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会通儒学”是外来宗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必然选择,是外来宗教中国化并进而适应中国社会以求发展的核心表现,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认同和接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新时期,外来宗教“会通儒学”的历史作用仍然值得认真探讨和借鉴。新时期加强外来宗教“会通儒学”研究,必须明确外来宗教“会通儒学”的现实意义和目的,找准加强“会通儒学”现象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重新认识孔子,需要重回儒学源头,从"天人合一"的原问题出发,全面理解儒学中倾听天命和敬畏自然的观念,其核心是"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金庸借助武侠小说的形式进行着一场形而上的思索 ,他通过武侠小说 ,在文化之路上独辟蹊径 ,对中国文化进行方方面面的试验和创造 :从对正统儒的否定转向对原儒的幻想 ;由于儒学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对儒的全面否定而转向佛 ;又因佛的出世逃避而将其否定 ;最终走向韦小宝式的虚无 ,不得不封笔  相似文献   

10.
孔子整理"六经"是针对春秋后期鄙弃古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风气而进行的一项抢救文化遗产的活动.这项活动包括肯定传统典籍的思想价值、修订古书的篇章字句、对古书义理重新释读等多方面内容.它是儒家理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项纯技术性、纯学术性的古籍整理工作.孔子整理"六经"确立了儒家的经学传统,它对儒学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儒学理论家和遵循儒学的实践家,大都将民本理念作为治国的一条主线.尽管在实践中,民本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这种思想本身,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个清醒的统治者,都应该懂得,一个政权的获得,首先要合民意;其巩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更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是要垮台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民众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关键作用.这便是从儒学民本或人本思想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从清代台湾科举考试中举人的地域分布变迁,可以明晰整个儒学文化的发展变化,这一变化是由清代台湾移民和其自身经济发展的变化所促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中国前进的真理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从认识论而且从方法论上,把握了理论创新的前提、灵魂、关键和方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服运动是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从表层看,它以"恢复汉服"为现实诉求,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从深层看,它以汉族文化为本位宣扬汉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汉民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从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汉服运动不是"民族意识的回归",而是"民族意识的退化",不是所谓"文化的自觉",而是"历史的倒退".汉服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现实基础和历史根源,在其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传播的扁平化、社区化和狂欢化特征无疑起到了推渡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讨论儒学的实质和核心价值,必须联系儒学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使人成其为人、如何使社会成其为人的社会的问题。“仁”与“礼”是儒学全部价值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范畴,它为解决儒学的基本问题提供了理想而可行的路径和答案。处在社会全面转型阶段,需要从传统和现代这两种文化资源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和根脉,尤其需要运用儒家的超越性思维,破解前进道路上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各种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他的圣王理想的追求,他认为领袖群伦应兼具"圣"与"王"的双重资格.<大学>以修齐治平提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孟子以心性之学开出"王政"之治,强调"内圣".荀子则侧重于"外王",提出"礼制"."仁"礼"之分,"内"外"之别,以及修齐与治平,都隐含了一个儒学自身始终无法消解的悖反走向儒学与君主专制的互限互依.它既是儒学发展的张力,又是儒学获得永久活力的的限制,使儒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无法摆脱君主专制的阴影.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明发展理论应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入生态领域,从而建立"四领域"总体框架.只有在这一"框架"中,才能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实践中,已经实现了与"四领域"理论的契合,但有必要进一步从基本理论、基本纲领的高度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绝对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学内涵.从"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来看,它着眼于社会和人的变化,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变化,可以说,人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逻辑起点;从"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来看,它蕴涵着"人民本位"、"人民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被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的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孝"、"忠恕"的仁爱精神、重义轻利思想、节俭思想、对人价值评价的重德精神、以及明"礼"守"礼"的思想,指导着中国人的行为处世方式,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