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突破点。因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剧,以往隐含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且尖锐化,并集中表现、反映在基层。在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下,基层政府面对一系列棘手的社会管理难题。无论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
“组织民主”是针对“国家民主”而言的,指企业、事业团体等组织内部的民主。众所周知,科学与民主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客观条件,企业民主是经济发展的主观条件,二者结合才可能使经济快速发展,日本的经济发展,毋宁说更多地依赖于其特有的组织民主。企业实现民主的基本条件是排除垄断。只要垄断存在,就会防碍企业实现组织民主。对于企业来说,最基本的民主便是自由地买卖或处置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在流动中实现最佳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进步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呈分散化趋势,且所…  相似文献   

3.
成功不能坐等,需要表现。 不论什么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注重适当表现自己。重在表现的意义在于:表现是体现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唯一途径,通过工作表现,才能反映态度、体现才干,才能创造政绩。适当表现,就是要适度,不要过分。过分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把握分寸,就是要注意场合、时机,适时而发,又适可而止,适当得体。主动表现,就是...  相似文献   

4.
丁晔 《当代韩国》2011,(4):37-47
一般认为,工人阶级在一个社会中是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群体,在民主化过程中,工人阶级应当发挥关键乃至领导者的角色。但本文认为,韩国的经验并未证明这一.最。相反,在韩国的民主化过程中,工人阶级表现得比较稳定。不论是1987年之前的“不充分民主”阶段,还是之后的“形式民主”的实质化阶段,韩国的工人阶级都始终表现为社会中的稳定力量,而不是积极参与民主运动并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的力量。这主要是由于国家通过控制意识形态、工会和立法以及限制工人阶级的体制外同盟对工人运动加以控制,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经济、政治以及配套的社会措施对其加以疏导,同时也伴随着工人阶级自身所作的适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是地理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各地区的诸多参数差别巨大,体现在人口、地理、制度等方面。不仅如此,在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和特点以及遭受外部冲击时所呈现的脆弱性等方面,各地区表现也有所不同。2022年,俄乌冲突严重影响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研究俄罗斯的地区多样性,关注各地区对外贸关系的依赖程度区别,并分析2022年以来的西方制裁对俄罗斯部分地区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2022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行业报告以及地区层面的文献展开。同时,由于2022年2月以来的俄罗斯外贸数据的统计尚未结束,官方所说的“平行进口”数据也未体现在官方数据中,现有的数据不足以支撑预测性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与中国企业积极谋求向海外扩张的背景下,首届中法跨文化管理国际高峰论坛于2010年9月24日到26日在上海松江召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报告、主题会场等方式,就民族文化多样性对经济运行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导致企业管理中文化冲突的主因,企业管理普遍模式与地方传统的对接,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文化与管理创新,跨文化管理的研究趋势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了重要共识,并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提高跨文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出了各种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2007年以来,广西百色市委在全市推行了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农事村办”工作。其主要做法是:一是突出“村办”特色。构建五级服务网络。同时,以节约农民办事成本、方便管理服务为原则,采取一站管多村、一站辐射多村等模式,科学合理设置服务站点。二是根据“农事”需要,扎实开展“六大服务”。“农事村办”找到了巩固党在农...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马洪致词尊敬的金先生,尊敬的金荣国先生,尊敬的金桂洙先生,尊敬的郑钟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中韩建交已有五年了。今天,来自中韩两国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回顾建交五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历程,展望两国关系发展的未来前景,表现出两国...  相似文献   

9.
企业联盟与韩国的奇迹方行明在最近几十年来取得重大经济成就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的表现可称之为奇迹。在过去的30年中,韩国一直保持将近9%的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60美元增至近一万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促成韩国经济腾飞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企业联盟的...  相似文献   

10.
1995年柬埔寨政局变化及发展趋势罗庆1995年,柬埔寨国内政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各政党间及政党内斗争激烈,出现了团结阵线分裂、施里武亲王被软禁等事件,引起来周边国家及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政局变化的主要表现(一)人民党领袖洪森加紧排挤团结阵线领导人,...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2001年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了近十年中的第三次衰退,表现有六个方面:一是个人消费、设备投资、住宅投资等民间需求下降;二是政府的公共投资仍在减少;三是世界经济不景气和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出口萎缩;四是失业率创历史纪录;五是通货紧缩趋势加快;六是股票市场疲软。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不乐观,GDP增长率由2000年的2.2%下降至2001年的-0.4%;失业率由2000年的4.72%上升到2001年的5.0%;;消费品物价上涨率2001年为0.7%;日经指数2002年1月2日收市报10542.6点,比2000年12月31日下降了33.9%。日本经济面临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东南亚经济高度一体化,新加坡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它的货币已贬值15%,它的股票市场损失了35%。然而,这个东南亚的小小岛国,在危机中表现出强大的承受力,把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8年的新年献辞中以...  相似文献   

13.
陆铭  陆屹洲 《当代亚太》2023,(1):45-69+158
认识中美民众的政治观念差异是我们理解两国内政外交的重要基础,也是在大变局时代更好寻求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有关议题却尚未得到充分翔实的研究。基于两国民众价值观存在系统性差异的研究假设,文章应用中美网民2020~2021年政治态度的对称性调查数据,分析了中美两国网民在大变局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与外交态度。研究发现,中国网民表现出显著更强的集体主义和权威观念、更高的政治信任,以及对所谓“普世价值”的拒斥。此外,中美网民对对方国家的态度都较为消极,但中国网民表现出更为强大的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证实了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战略具有较为坚实的社会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为理解中美关系及制定对美政策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4.
自1965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离以来,新马两国的关系时好时坏,起伏不定。经济危机刚爆发时,新马两国尚能表现出团结一致,共度艰难的意识,但随着危机的加剧,利益冲突越来越激烈,两国在许多新老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关系不断恶化。新马两国主要在以下课题方面歧议...  相似文献   

15.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23,(18):18-21
<正>通过展示各时期承载汉字的实物,集中表现汉字的肇始源流、发展演变、内在力量与悠长意蕴,展现汉字书写、艺术与应用之美坐落于上海市奉贤区“上海之鱼”金海湖畔,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的奉贤博物馆,整体造型由三个相互连接而又相对独立的单体组成,风格独具,在周边整体环境的烘托下,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意境。奉贤博物馆始建于60年代,“文革”时期停办。1994年重建。2019年,奉贤博物馆搬迁新址并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管理主体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对社会运行进行组织、规范、调控,以促进和保持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活动。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部署以来,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对社会管理创新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日关同盟关系随之产生变化,日美在一系列双边及多边问题上暴露出明显的分歧和斗争,日美同盟之所以呈现出斗争的态势是基于日美双方不同甚至对立的利益考量,同时日美在应对共同的威胁时又表现出彼此拉近和合作的一面。未来,日美同盟仍将继续发展,影响东亚乃至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地区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8.
曾静 《法国研究》2011,(4):94-94
2011年10月31日,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携手武汉大学法语系,中国法国工商会共同举办以中法跨文化管理为主题的研讨会。这次活动为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创造会面的机会,对中法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和项目中的跨文化关系的管理方式进行交流。研讨会于31日早上8点30分在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报告厅开幕,中国驻法国前大使蔡方柏先生、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以及法国驻武汉总领事兰博先生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辞。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顺利合作使得此次研讨会聚集研究者,专家,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及大学教授,他们在研讨会中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9.
赵祺 《东南亚研究》2023,(1):23-41+154-155
理解东盟地区环境治理制度演进的因果机制,需要梳理其中结构性因素与历史性因素对制度变迁的综合作用,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东盟地区环境治理制度变迁大致经历了萌芽期(1977—1992年)、调整期(1993—1997年)和深化期(1998年至今)三个阶段,先后表现出强调国家环境主权、重视国家环境责任、打造地区环境共同体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生态主义潮流的同频共振、从环境权利到环境义务的观念转变和多元国际行为体的参与构成了制度变迁的结构性逻辑。1997年亚洲烟霾危机的爆发、1999年东盟扩员的关键节点、“东盟方式”延续与扩散的路径依赖、治理制度的弱约束性,以及东盟国家成本—收益认知差异性的历史否决点,构成了制度变迁的历史性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有助于整体性把握东盟地区环境治理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2013年,非洲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自主发展意识增强,凸显了非洲自强、自主和对非洲尊严的捍卫;安全上无奈依靠西方的趋势凸显,如何在“自主维和”与“外来干预”之间寻求平衡和最大限度地维护非洲的主权与利益已成为非洲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上通过“向东看”政策,并依靠与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的紧密经济联系,保持了稳步增长。整个撒哈拉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