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金山 《理论学刊》2006,(10):95-97
孟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皆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与流变,两者都从孔子仁爱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与之有着一脉相通的继承关系;同时三者又存在着彼此的差异并体现出各自的特征,这种差异和特征概言之便是孔子重“泛”、孟子主“亲”、墨子贵“兼”。孔孟仁爱思想不可笼统地视为等差之爱。在一定程度上,与孟子比较,墨子的兼爱更接近孔子仁爱的本旨。  相似文献   

2.
文史知识     
正出类拔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指同类丛聚。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有若曾说过,凡是同类的都可以相比较,如麒麟同走兽比,凤凰同飞鸟比,前者都远远超过了后者。圣人和其他人也是同类,但圣人已远远超出、高过其他人了。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和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就是孔子提倡的。我拜谒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相似文献   

4.
三孔子去世才一百年,圣脉陡然奔腾为波澜壮阔的大江。在距离曲阜仅20公里处的邹地,孟子诞生了。他踏着齐鲁大地向着苍天发问:离开圣人的年代并不遥远,距离圣人的家乡也如此之近,谁是他的继承人呢?这位继往开来的哲人向着世人宣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来了,这位孔子的火尽薪传之人,带着一个文人的骨气,带着一个大丈夫的豪气.也带着热腾腾的爱民之心和那颗巍然宏富、沸腾着民本思想的大脑。  相似文献   

5.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6.
徐小跃 《唯实》2014,(1):81-84
<正>中华文明,或者说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而能成为此历史文化之中心者当推至圣先师孔子,关于这一点前辈学者多有论述。钱穆《孔子传》序言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5000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  相似文献   

7.
《大戴礼记·用兵》是专门记述孔子军事思想的文献,因曾有学者对其可靠性提出质疑,从而使该篇文献的学术价值受到了严重忽视。实际上,《用兵》篇是传流有自的可靠文献资料,它本属于《孔子三朝记》的内容,后经戴德辑录而编入《大戴礼记》。《用兵》篇是对孔子有关战争得失的经验总结,他将战争区分为"圣人之用兵"和"贪者之用兵",进而形成了他的"禁残止暴"思想。  相似文献   

8.
侯艳芳 《学习月刊》2011,(16):45-46
信奉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不是荀子的独创,而是继承前人思想观念的结果。当然,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继承的是孔子与孟子两位大儒关于天概念的思想。一、人之命在天孔子主张"畏天命",君王的统治要"则天",即施"仁",所以他提出了围绕"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主要内容:"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孟子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生产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阐释的国家之一。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管子等为代表的思想先哲,对生产伦理问题进行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探讨。北宋李靓、南宋朱熹对生产伦理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章太炎、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炽、王韬等,对中国传统生产伦理进行了反思与扬弃,尤其是将"重本抑末"或"强本抑末"转变为"本末并重",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与发展工商业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锦慧  原文竹 《党建》2020,(2):55-56
书橱里珍藏着一套《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每当闻着淡淡的墨香抚之读之,便恍若时空悠然穿越倒转,群峰般耸立的历史文化名人跃然字里行间。他们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有李白、杜甫、岑参、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文天祥;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有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一套丛书造就了一座烁古耀今的文化大观园,怎不令人惊奇、惊喜、惊叹!  相似文献   

11.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我国历史上,从古代的孔子、墨子、孟子.一直到近代以来的洪秀全、康有为等,对社会和渚都有过不少描述在西方,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博立叶、欧文,也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懂憬。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体系,礼法并用、德治为本构成其主要特征,并形成了一整套治国方略。在孔子那里,治国的最高理想就是圣人的"太上"之治,即"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法作为社会秩序的最后防线,是礼教等社会规范不能发挥作用情况下的最后治理手段。理解孔子的治国思想,我们需要注意德、礼、法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们与当时的分封制度紧密相连,都主张君臣民的界限不可逾越,而且包含着特定的习俗内容。  相似文献   

14.
成就理想的圣人人格,达致理想的圣人境界,一直是孔子及后世儒学的不懈追求。作为儒学发展新阶段的宋明理学,自也如此。理学的思想体系,大体上是由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观三部分构成的。其中的本体论与工夫论所探究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成圣的先天根据与后天途径问题,而理学家们所主张的成圣根据、途径之差异,又是与其对圣人境界的不同认识联系在一起的。理学家们思想之不同,在逻辑上首先表现为其对圣人境界理解之不同,然后才有本体论与工夫论之分歧。由其圣人境界观之不同,我们也就不难看出理学家们各自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5.
潘平格人生哲学的宗旨是"求仁",他对孔子的"仁"作了新解,由"泛爱众"推广到了爱天地万物。提出了"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即是仁"、致知格物、笃志力行为主要内容的"求仁"学说,是当时独树一帜的经世实学思想。他认为人们只有而且应当通过在人伦日用中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自己这种"求仁"的本性,从而创造出人人饱暖、家家团聚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他对宋明理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格物"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物"是身家国天下,"格"是功及百姓,"格物"是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事。因此,他提出了"笃志力行"的道德实践论。在他看来,不仅孔子、孟子,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这种圣凡等价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关于人的等级价值观的否定。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06,(10)
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我国历史上,从古代的孔子、墨子、孟子,一直到近代以来的洪秀全、康有为等,对社会和谐都有过不少描述。在西方,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也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憧憬。马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仅诚信而论,我们的先辈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谆谆教导。思想家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子曰":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一代圣人孔夫子说":民无信不立。"如此  相似文献   

18.
《论语》和《孟子》最真实地记载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孔子和孟子的认识论是朴素的反映论。他们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学习获得的,是人们的认知器官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心理的反映。一、学而知之孔子和孟子是主张“生而知之”,还是主张“学而知之”,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大难题,而多数老学者认为孔孟是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者,笔者以往也持这种观点,现在却不敢再苟同了。1.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相似文献   

19.
2006年4月初,参加“作家写邹城”采风团期间,邹城市文物旅游局局长邵泽水先生的简练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这样概括邹城的:“孔子在这里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在这里诞生并写下千古文章,孟母在这里断机教子,匡衡在这里凿壁偷光。这里是孟子故里、修学之都,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虽然它因离曲阜太近而曾经遭到不应有的冷落,但由于它有着在全国叫响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在全国数得着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其难掩的光辉已经并正在让世人知晓并向往着。想想那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谁还会忘记这座城市?还  相似文献   

20.
正在《孟子·公孙丑》中,孟子有一个"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历史论断,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又解释了这个论断的含义:由上古圣王尧舜到商汤之间相隔500年,由商汤到周文王兴起又是五百余年,这之后500年便到了孔子的时代,所以每过大约500年必有圣君的兴起。孟子的这个说法揭示出商周易代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节点,而这种剧烈的时代变革,又与周文王推演《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最早的"监狱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