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个人是不可分离的.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常常有两人并称的例子.比如太平天国的洪杨(洪秀全、杨秀清),戊戌维新运动的康梁(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时期的孙黄(孙中山、黄兴),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等.  相似文献   

2.
孟红 《党史文苑》2022,(2):4-10
北京市西城区有一片闻名遐迩、风光秀丽、景色怡人的园林,林中有一亭,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采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诗意而命名"陶然亭".陶然亭是中国近代风云际会的地方,林则徐、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3.
"清王朝腐朽透顶,必须彻底推翻。只有实行维新,组织民国新政府,实现共和,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我中华民族才能崛起,中国才有出路。欲达此目的,惟有以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政府。我辈应立即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来任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相似文献   

4.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作者湘潭人杨度写这首诗时留学日本,和他一起在日本的中国人中,有赞成保皇的康有为,有赞成君宪的梁启超,  相似文献   

5.
学术评价活动是伴随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而发生的一种制度变迁.中国近现代对学者和学术成果进行评价的活动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本文考察认为,清末关于学校学科分类和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从"中体西用"到"中外立教本有相同之理"的演变,及相应的教员聘任中表现出来的扬外抑中倾向,可作为百年来学术评价之滥觞.而1923的科玄论战则是学术评价科学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识形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静 《理论学刊》2004,1(7):29-30
一、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使中国人易于接受共产主义理想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孕育了一个理想社会的形态,即“大同”社会,它不仅是社会理想,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乌托邦精神的支柱。康有为写了《大同书》,系统地阐释了古代“大同”学说,使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具有了近代意义。可以说,康有为试图把中国文化的“大同”乌托邦精神融会到中国近代社  相似文献   

7.
韩华 《理论学刊》2005,2(8):107-110
康有为的孔教思想是在近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日趋衰落相伴而生的,对当时及后来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均有着实际的影响。王国维曾指出:“其有蒙西洋学说之影响,而改造古代之学说,于吾国思想界上占一时之势者,则有南海□□□(按康有为)之《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1](P37)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康氏之孔教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以期引发对近代思想演变的深入思考。一、康有为重建儒学的努力与孔教思想的来源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指出:“盖中土素无国教,孔子亦本无教名,表章六经,所以传历史,自著《孝…  相似文献   

8.
蒋海霞 《世纪桥》2010,(9):50-51
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由于人们看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的不同,总会出现一些评判各异乃至相去甚远的结论。康有为,这位曾一度叱咤风云的维新领袖就是如此。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近代史上的康有为,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常有两人并称的情况,如太平天国的"洪杨"(洪秀全、杨秀清),戊戌变法的"康梁"(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的"孙黄"(孙中山、黄兴)。两个人中,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另一个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两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依存,共同把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激进与保守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1858-1927)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矛盾统一体。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界,康有为的人生明显地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在戊戌变法之前,面对近代中国岌岌可危的局势,康有为充分显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激情,这种激情在百日维新中达到顶峰。然而,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流亡国外,其后半生却始终在改良的漩涡里沉浮,与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相比,显得保守顽固而与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作为中国人,毛泽东所"遗传"的中国文化底色,无疑构成了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期待视野"或曰"前见"。毛泽东最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青年毛泽东为自己确立的治学方法是:"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显然借鉴了康有为的治学经验,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既是一个时空概念,也是一个观念概念,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逻辑和机制接受"近代"概念是中国宪制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中国宪制思想的发生是由进化主义导引的,康有为、严复、胡适的宪制思想是其典型代表;正是由于进化主义,宪制被中国的思想者看作是推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途径和工具,具有工具理性特征,这完全不同于西方宪制思想的契约主义发生原理。  相似文献   

13.
邱丹丹 《世纪桥》2014,(12):75-76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维新变法的主要领袖,"尊孔保教"是其二人用以对抗旧派的思想武器。但与梁有为对"尊孔保教"的从一而终不同,梁启超在对待孔子的观念上,经历了从"尊孔保教"到"尊孔不必保教"的变化。本文从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学术师承和对其的学术突破两个角度,讨论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孔子观,以便更好地理解梁氏政治思想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当事人。由康有为的弟子麦仲华、女儿康同薇经“累年搜集抄存”,并于清宣统三年五月刊印的《戊戌奏稿》(下称《奏稿》),几十年来一直都是研究戊戌变法史的最重要资料之一。但是,  相似文献   

15.
"五四"一词涵盖了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的历史内容,它对中国现代政治和文化发展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发生的众多思想文化问题争论,都可以从"五四"思想资源中找到源头,"五四"成了评价政治与文化问题的强势坐标.几十年来的"五四"评价,应时代权势之变化而有过不同的取向,而最重要的评价取向,则莫过于两次:一次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即"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另一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即"五四"运动6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6.
何启、胡礼垣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个特色鲜明、系统完备的社会改革方案,而民权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其政治改良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何启、胡礼垣民权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西方的天赋人权思想则是何、胡二氏民权思想来源的主渠道.康有为曾自视为近代中国首倡民权思想的第一人,事实上,何启、胡礼垣才是中国民权思想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哲学家中,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接近,因而呈现出诸多相同性。在这个前提下尚须看到,两人的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如果说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相同性体现了戊戌启蒙思想初级阶段的鲜明特征的话,那么,两人思想的不同性则显示了迥然相异的学术意趣和致思方向。将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异同关系置于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之下予以审视,便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哲学史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1952-1957年中国的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同期中国完成了合作化,随后中国的农业陷入空前的危机.林毅夫以一个博弈论模型来解释中国的这场危机,认为1958年后国家剥夺农民退出合作社的"退出权"是中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最初的成功之后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这一解释提出质疑,指出林的理论难以成立的两个理由,并对中国的合作组织的效率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1,(3):35-35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为什么会应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而产生?这是由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历史重任需要一个新型的政党来承担。中国的民主革命开始于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都对中国民主革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这两次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常有两人并称的情况,如太平天国的洪杨(洪秀全、杨秀清),戊戌变法的康梁(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的孙黄(孙中山、黄兴)。两个人中,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另一个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两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依存,共同把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内,虽然没有"毛周"这样并称的提法,但两人间的关系正是这样。毛泽东当然起着主导作用。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至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