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林业产权制度不断变迁和改革,并使其由过去的单一的公有制林业经营转变为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模式,今天的林业产权模式相比之前的制度,其可以更好的保障林业主体对利益的合理追求,并不断追求直接完整的经济利益。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林业产权制度变迁都是在强制性的基调下进行的,不管实在土地改革时期,还是将林业以集体林形式承包给农民,都可以看出我国林权的模糊不清,不利于我国林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现行的林权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尚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如何完善林权制度,使森林资源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是摆在我们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制度的产生并不根源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因为交易成本不能完全解释制度的产生。新制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不断产生新交易,新交易催生新制度,制度由此创新和变迁,交易成本也随之变化。制度的产生是交易本身的产物,即是在交易中协调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机制和规则,而交易成本只不过是一个与制度同一层次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制度的产生并不根源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因为交易成本不能完全解释制度的产生。新制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不断产生新交易,新交易催生新制度,制度由此创新和变迁,交易成本也随之变化。制度的产生是交易本身的产物,即是在交易中协调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机制和规则,而交易成本只不过是一个与制度同一层次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一直为学者所诟病,合作社也一度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组织.本文以产权的功能为切入口,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产权性质,并指出正是由其特殊的产权结构所决定的产权性质导致大量未清晰界定产权的共有财产存在,诱发了内部社员对合作社资源的过度使用与为外部人潜在地攫取合作社共有财产提供了可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产权结构制度安排的缺陷是产生问题根本原因.为此,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以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学的视野下 ,博弈工具论证了代表法律制度强制力的政府的出现降低了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 ,从而使产权安排得到普遍的尊重 ,但政府并不是合约交易的前提 ,而是合约交易规模经济的结果。政府的出现也是一个交易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博弈模型的继续扩展和现实运用 ,有助于对政府的类型及政府机会主义进行剖析 ,从而推导出契约论宪法观及法治的内核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璇 《法制与社会》2010,(35):281-282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民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我国农村合作制仍存在产权界定模糊、产权残缺、收益分配不合理,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农村股份合作制股权的合理设置、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股权流转机制及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制度完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的产权转移是政府以企业产权为对象进行"产权转移交易"、以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的一个过程.民间主体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交易机制,不仅获得了企业产权,同时也实现了企业扩张.在政府启动了最初的产权转移进程以后,企业获得迅速扩张的机会,企业的扩张又为更大规模的产权交易提供了可能.中国企业在20多年间发生了深刻转变,这样的制度变迁基本上是在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企业领导人、政府和企业职工的利益博弈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知识产权基本制度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法律的经济分析结果表明 ,植根于经济生活中的法律不仅应具备维系社会正义的职能 ,还应负担起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社会财富增加的使命。质言之 ,正义与效益构成了当代法律的双重价值目标。本文试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知识产权制度的创设、结构和效益等问题 ,以揭示这一法律制度的经济本质 ,从而为我们认识、评价知识产权的功能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一、产权界定与知识产权的制度选择财产法的经济目标在于最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和最大限度地扩大产出 ,即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产权的界定 ,产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某一资源可…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学的视野下,博弈工具论证了代表法律制度强制力的政府的出现降低了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从而使产权安排得到普遍的尊重,但政府并不是合约交易的前提,而是合约交易规模经济的结果。政府的出现也是一个交易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博弈模型的继续扩展和现实运用,有助于对政府的类型及政府机会主义进行剖析,从而推导出契约论宪法观及法治的内核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特征是渐进式的制度变迁,目的在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渐进式改革也带来了制度不确定性。因为制度不确定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模糊和不完整产权明显地影响了在城市化推动下对土地发展的管治。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确定性能够引发为克服无序制度进一步变迁。但是在短期,模糊和不完整的土地产权引发对土地租金仓促无序的攫取,缺乏规划控制导致大量的负面外在性,城市建成环境恶化。当有效的公共管治缺位时,自发的市场管治取而代之,明确社区内的产权结构的大型商品房门禁社区就是一种市场管治。尽管此新制度满足了新兴中产阶级对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所引起的社会贫富空间隔离成为对城市社会的一个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不但是依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选择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过程,也是实现政企分开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也就是说,明年面临将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如何指导企业改制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呢? 一、界定企业产权,实现政企分开 改革以来,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形成了一部分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动  相似文献   

12.
李海新 《河北法学》2007,25(6):120-124
在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农地关系法制化放在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地位.我国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地制度仍具备小农经济的特质.通观世界,小农经济在欧美较早得到改造,在西方社会改造小农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中,法制化成为农地制度变迁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推动力量.我国农地法制化的基本方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现行农地法规;保障农地资源与农民的安全,明确界定农地的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13.
苗延波 《法学杂志》2001,22(6):26-28
由于多年来受“一大二公”的“左”的思想指导以及产权制度不完善 ,致使国家和集体组织之间、集体组织相互间以及集体组织与个人之间的财产归属不清而发生争执。这就需要通过物权制度的完善 ,建立产权确认制度 ,改变这种产权边界不清的现象。而欲完善物权制度首先便要制定一部完整的物权法 ,在物权法中应对产权确认制度予以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李青 《法制与社会》2013,(19):92-93
我国的改革是一个中央政府主导下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增量改革的过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正是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最终由立法所确认的一项法律制度,其制度变迁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导致了其立法模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制度"锁定"及"解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历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一个缩影.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对我国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制度"锁定"及制度"解锁"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我们总结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把握民营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制都进入了转型时期,其中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行政法制度属于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变迁反映出了中国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行政法制度变迁的类型、影响因素和社会环境,并对转型期中国行政法制度的变迁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地产权制度是土地制度的核心。我国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产权界定不清、土地流转机制和权能结构不健全。本文认为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思路在于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建立规范的产权结构和土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18.
重庆"股田制"改革力图赋予农民更为完善的土地权利,但国家的紧急叫停表明了国家在农地制度上的态度,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农村的基本经济、经营制度。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缺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模糊,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赋予农民土地产权主体地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重庆“股田制”改革力图赋予农民更为完善的土地权利,但国家的紧急叫停表明了国家在农地制度上的态度,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农村的基本经济、经营制度。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缺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模糊,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赋予农民土地产权主体地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王建文 《法律科学》2009,(5):94-103
因商人制度存在严重缺陷,传统商法体系也相应地存在严重缺陷。这就需要对商人制度及商法体系进行改造。为此,就必须通过对商人制度变革历史轨迹的考察,揭示商入制度变革的内在依据,探求其变革取向,并为我国形式商法关于商主体制度的立法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商入制度是沿着以自然人为中心的商人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商人发展的。在此过程中,商人的性质与结构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基于公司商人化、企业人格化以及商人企业化这一历史变迁线索的探索,应将现代商法中的商主体直接定位于企业,并将企业本身界定为商主体。就我国形式商法而言,则应直接以企业作为商主体的替代性概念,并基于企业的特性构建商法的特殊规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