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真情暖人心     
编辑同志: 我是平罗县头闸镇东永惠村四队的村民,名叫施彩云,今年十六岁。早几年,母亲同父亲离婚后改嫁,父亲领着我们姐弟三人艰难度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我小学一毕业就回家帮父亲干农活,还要照顾妹妹和的弟弟。不幸的是,去年父亲又患病离开了我们。这对于我们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真是晴天霹雳,雪上加霜。就在这时,村支书施学虎、村委会主任王永学来到我家,在众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们安葬了父亲。后来,头闸镇党委书记刘虎和县上的包村干部、编委办主任张体河得知我家的不幸遭遇后,也来到  相似文献   

2.
《北京支部生活》2006,(5):66-66
我和爱人是四川人,2002年,我们来到北京打工。因为他怀疑我对他的感情,经常对我打骂,最严重的一次他打伤我胳膊,在医院缝了六针,我提出离婚,他也同意。可听说在哪里登记结婚还要到哪里去离婚,我们回家一次开销比较大,我们能在北京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吗?  相似文献   

3.
《北京支部生活》2009,(9):22-24
我叫王金海,是房山区张坊镇张坊村卫生室的医生。 我和父亲两辈行医,对比我俩的行医生涯,我有这样一种感悟:国家医疗事业壮大了,政府更加重视我们农村医疗卫生了,农村百姓富了,有病能看也看得起了,农民的医疗保障从无到有,比过去不知强了多少倍。  相似文献   

4.
万方中 《廉政瞭望》2014,(10):57-57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毕业后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5.
离婚的理由     
我母亲和父亲离婚后,她再没有改嫁,把后半生的34年全都倾注到了我的身上,在我面前再也没有提过关于父亲的事儿。 我的记忆中,父母离婚只是一件事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彩礼是新疆哈萨克族的民族习俗。当前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法院在离婚案件彩礼退还的执法尺度差别大,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农牧区的社会稳定。规范彩礼的执法尺度,应正确区分彩礼的性质,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与全面把握司法解释的内涵相结合;坚持公平原则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二审法院监督、指导职能作用。审判实际中应注意,选择切合彩礼案件特点的审理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和全面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7.
男青年李某与女青年马某系同村村民,2003年经媒人介绍两人订下婚约。在订婚时李某给马某送见面礼400元、订婚礼1000元。在举行结婚仪式前,李某又送给马某彩礼2万元。2004年春节。他们按当地习俗举行了结婚仪式,可不久马某便离家出走了.故李某与马某没有领取结婚证。2007年在外打工的马某与他人登记结婚。李某的母亲过世多年,父亲又长年卧病在床。为了结婚四处举债,至今还未还清。马某的行为让李某原本就很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李某要求马某返还全部彩礼。但马某不同意。请问:马某应当返还李某送的彩礼吗?  相似文献   

8.
父亲还债     
玉凯 《党课》2006,(8):78-80
我和父亲是在晚上八点到达县城的,刚走出站台,父亲就说:“你哥来接咱们了。”我张望了半天,也没有看见哥哥,我说:“哥哥在哪儿啊?”“那不是吗?”父亲用手指了指前面。我又仔细地瞄了半天,才发现原来不远处冲我们挥手的那个人就是哥哥。  相似文献   

9.
拍案惊奇     
《廉政瞭望》2014,(4):40-41
正●湿钞票当彩礼在河北南部的邢台、邯郸农村等地,出现了"找媳妇难"的现象,甚至有过18个专业媒人同说一门亲事的怪事。而女方要求的彩礼也花样百出,如要3斤100元的人民币,大概有10万元,有的男方凑不够,就将钱浸湿凑数。  相似文献   

10.
正在倡导宣传优良家风的氛围中,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在我家营造的家风虽不可言,但可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积淀,我逐渐明白父亲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我的父亲,从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爷爷学木工活儿。成年后,父亲不甘心贫穷落后,到外地做生意,结果生意失败亏损。回家后,父亲又捡起了扔下多年的木工活儿。为了还债,父亲做了将近100个大理石茶  相似文献   

11.
去年九月初,左臂已装了假肢的表弟,从豫北农村来我家。他拍拍我的两个“天坛牌”书柜,高兴地告诉我,他现在有图书馆了,书柜也是这个牌子,有五个,图书近三千册呢!我看着表弟得意的样子和他那挥动不很自如的假肢,似乎一下子理解了表弟在书柜上讲究品牌的心情和原因。表弟是我在老家时最亲密的朋友。我俩一块儿长大,一块儿上学。我俩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爱书。姑父在外地当工人,每次回家带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小人书。我俩一有空儿就趴在地上看个没完。八十年代初,我入伍到了部队,和表弟的联系便越来越少了。一九九零年冬季,我突然接到…  相似文献   

12.
正入党抗日1921年2月23日,我出生在北京市延庆县北张庄村,原名叫周德先。我家人口多,本来生活还能勉强过得下去,但遭遇荒年,爷爷、伯父和奶奶相继去世。九岁那年,长年闹病的母亲又离开了我,从此我们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常年出去跑买卖,家里也就只剩我一人。后来父亲两次被冤枉入狱,为救父亲家里花了多少我也算不出来,只知道家里仅有的六亩好地卖了,还借了高利贷。从此,我家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13.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14.
在父亲的朋友里,使我们深感亲切和熟悉的人中,就有陶行知伯伯。抗战时期,陶行知伯伯经常出入我家,常与父亲长时间商讨问题。我家住处与父亲办公的区署紧相连(父亲卢子英时任北碚三峡实验区区长,后改为北碚管理局又继任局长),为避免反动派猜忌,陶伯伯不由区署大门而是通过我家厨房后门进出。每次他来我家,都要和母亲、外婆寒暄几句。见到我们兄妹时,总是大声叫出名字,问这问那。有时他会从衣袋里摸出几颗花生、胡豆给我们,令我们十分高兴;他甚至顺手把我高高举起转圈子,逗得我很开心。我们非常爱他,总盼望这位没有长辈架子的陶伯伯来,盼着那从口袋里面摸出的“见面礼”。陶伯伯戴一副黑框眼镜,常穿一身黑色中山装或长袍,手中拿把大蒲扇。他住在北温泉边的小泉,父亲曾带我们去过。他生活俭朴,家里除了大量的书外,只有桌椅和床几件简单的家具。据说他平时最常吃的就是胡豆下饭。他很少在家,经常为育才办学等事业在外奔走。陶伯伯在我家出入随便,常与我们同桌吃饭,他总是津津有味地吃着外婆做的家常便饭,还不停地说:“好吃,好吃!”。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讲:“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至今我还铭记在心。陶伯伯刚来北碚时,为避免反动派的骚扰,父亲请他住到北碚公园的清凉亭...  相似文献   

15.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时间:一位女教授听说我的父亲49岁时就离开人世.很出乎她的预料,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她悲伤得就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情绪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心理距离——一股来自女性的温暖与关怀,掠过我的心底:尽管她比我大将近20岁.又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一生最爱你     
我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3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父亲当时就发现钱少了,让我们跪在墙边,手里拿着一根竹  相似文献   

17.
父亲和朵拉     
倪西赟 《党课》2012,(24):79-81
朵拉是我们家的一匹马。 那年,我家那头老牛再也拉不动车了。一个清晨,父亲去集市买牛。晌午的时候,父亲哼着小曲,手里却牵着一匹马回来了。  相似文献   

18.
两代情——记周恩来对我家两代人的亲切关怀○阎明复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回想周总理几十年间对我父亲阎宝航和对我们全家两代人关怀备至的情谊,真是感慨万端。如今,我们的双亲早已谢世,我们也大都两鬓斑白,年逾古稀;但总理的教诲...  相似文献   

19.
遗产风波     
连谏 《廉政瞭望》2012,(7):65-65
父亲去世后,遗嘱里把财产分割得很公平:房子和房子内的一切给我,因为已离婚的我没有房子,带着孩子不方便;和房子等价的存款留给了妹妹。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电话     
何燕 《党课》2009,(6):106-107
一直以来,我虽然对父亲很是惧怕,但自认为对父亲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直到昨天,一个朋友让我写篇关于父亲的稿子,说在父亲节前交,我愣了好一会儿,问:“哪天是父亲节?”朋友惊叫:“你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