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说起十二生肖,中国人再也熟悉不过,关于十二生肖的传闻更比比皆是,比如这两则趣味盎然的谜语—— 一是说清乾隆时期,乾隆帝考问大臣和珅:“可知每年这世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和珅不解,惶惑。乾隆大笑:“死十二个——十二属相之人每种都可能有亡者:生一个——凡是同年生人,都只能共用一个属相。”  相似文献   

2.
说起十二生肖,中国人再也熟悉不过,关于十二生肖的传闻更比比皆是,比如这两则趣味盎然的谜语—— 一是说清乾隆时期,乾隆帝考问大臣和珅:“可知每年这世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和珅不解,惶惑。乾隆大笑:“死十二个——十二属相之人每种都可能有亡者:生一个——凡是同年生人,都只能共用一个属相。”  相似文献   

3.
和珅这个名字,虽不能说是家喻户晓,但人们对他也不会陌生。特别是随着一部部反映乾隆朝君臣故事的电视剧,诸如《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及《乾隆王朝》的热播,和珅的贪、横、骄、奢及抄家、赐死的下场给人们留下了更深的印象。但电视剧毕竟是艺术作品,难免有“戏说”与艺术加工的成分,许多情节及事件都与史无证,甚至有些还是添枝加叶,以讹传讹,有将和珅丑化、漫画之嫌。那么,历史上的和珅的“庐山真面目”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4.
张鸣 《廉政瞭望》2014,(17):53-53
世人皆知,和珅是清朝第一号大贪官。人们甚至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当然,如果算上晚清,和珅是不是第一贪,还不好说。别人不讲,单一个盛宣怀,就比和珅有钱。一个既做大官,又做掌管国有企业官商的人,和珅怎么比?  相似文献   

5.
乾隆与和珅关系之试说育葵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随着《清官谣》的最后一遍响过便打住了。有的人竞这样问道:“刘罗锅之后还看什么?”道出了被刘罗锅激起了一阵兴奋之后的某些失落。评论界却热闹起来,介绍刘墉和和的文章屡见报端,大意都是说《宰》剧并非历史,当属“戏...  相似文献   

6.
正世人皆知,和珅是清朝第一号大贪官。人们甚至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当然,如果算上晚清,和珅是不是第一贪,还不好说。别人不讲,单一个盛宣怀,就比和珅有钱。一个既做大官,又做掌管国有企业官商的人,和珅怎么比?和珅被逮,是命里注定的。从来做皇帝的,老子的宠臣,多半是儿子的仇敌。老子越是牛,宠臣越是受宠,这份敌意就越重。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然而,把孝道挂在嘴上的皇帝们,几乎个个对上一代的宠臣怀有不共戴天的恶感。只要老子一蹬腿,就迫不及待地一改为父之道,把父亲信任的人干掉。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一柄玉如意,镶着金边,嵌有钻石,造型十分优美,还有乾隆亲笔写的诗文,非常珍贵,乃无价之宝。这柄玉如意是和珅献给乾隆的,酷爱文物的乾隆很高兴,对和珅说:"卿之如意令朕大为如意。"不过,和珅送给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一柄如意,却遭到冷遇,甚至后来成为他的罪名之一。和珅得知嘉庆被立为太子的"高度机密"后,就悄悄给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为止的记录来看,和珅是中国第一贪,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和大人曾经主持过制定一则反贪“和一条”,这“和一条”叫做议罪银,也叫罚银,又称白行议罪银。其主要内容是:凡大员触了法律法规,犯了渎职、违例、包庇、侵贪等不法事情,那么,你自己看着办,你的事情有多大,你就出多大价。自己犯了错误,自己认识到位,自己处理到位,自行议罪银,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9.
警惕“和珅”之辈博文史载,清乾隆皇帝的宠臣,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贪污大王"和,"少有才具",但其肮脏的一生却做过50多种重要官职,下边不断弹劾其贪赃枉法,乾隆皇帝不但不查办他,反授以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刑三部,集财、政、兵大权于一身。他靠的是...  相似文献   

10.
正"和珅!你阴阳两面、欺下瞒上,无视法纪,残害百姓,贪侵国财.....今天,我们要把你捉拿归案!"近日内江市东兴区"爱廉说·高屋韵"廉洁文化艺术节在双才镇高屋村文化广场上演,在别具一格的川剧唱腔中,贪官"和珅"面对自己铁证如山的罪状,耷拉着脑袋,瘫软在地上。川剧《捉拿和珅》这一"打虎拍蝇"的举动,迎得老百姓一阵阵叫好。据悉,此次"爱廉说·高屋韵"廉洁文化艺  相似文献   

11.
在反腐败的斗争中,发现有些人自制能力不强,不知不觉地被"弄臣"一类的人物拉下水的屡见不鲜,这是不能不引以为戒的。 "弄臣"何许人也?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人都知道。一次乾隆皇帝问和珅:"你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和珅随口回答:"我既不是奸臣也不是忠臣,我只是个‘弄臣’。每天只是让皇帝吃好喝好玩好,顺着您的意思,让您高兴。"一段表白话说得实在,非常恰当地解释了"弄臣"的特点,这就是和珅的诡诈之处。他深知自称忠臣乾隆帝不相信,说奸  相似文献   

12.
说“官痕”     
为官一任,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自觉还是不自觉,总要留下你的痕迹——或英名或恶名,或伟业或劣迹,凭任后人评说。刘墉、和珅同为清乾隆年间朝廷重臣,但留下的历史"痕迹"却大相径庭。刘墉,一代名相,千古流芳,和珅,一代贪官,遗臭万年。为什么?关键是在位时的自我表现。刘墉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的恩怨与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民请命,虽多次含冤受屈,却不改初衷。而和珅奴颜婢膝,奸诈虚伪,揽权纳贿,虽屡遭刘墉揭露,却凭仗皇上宠信,顽固不改。二人一忠一奸,一清一浊,在老百姓那杆"心秤"中,忠奸分明,清浊昭然。正如电视剧《刘罗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 和珅在说服纪晓岚与其合谋 时说:我是贪,但我把皇上待奉得舒舒服服,皇上喜欢我,宠我。你清廉,但皇上不宠你。怎么说你忠我奸? 忠者忠诚、效忠,尽心尽力是也。贪与廉相对,忠与奸互应。贪者未必就不忠,忠者未必就廉。和珅的这一忠奸论,真可谓绝妙之极。忠与不忠不是看你为人处世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勤政廉正,而是主子是否高兴满意,受宠则忠,欠宠则奸,对于传主而言无可非议,但对国事民事则相差甚远了。自古贪官无一不是对其主子献媚有加,从早到晚无一不在研读主子的喜、怒、哀、乐,惯于察言观…  相似文献   

14.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巨贪,人们常提到和珅.这是清宫戏的副产品,成就了演员王刚,也让观众知道了和珅的嘴脸.唐代巨贪元载的知名度虽然不如和坤,但其贪鄙程度却不逊分毫.  相似文献   

15.
狡猾的和珅     
狡猾的和珅李庚辰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乾隆皇帝曾问和是忠臣?还是奸臣?和随机应变,称自己既不是什么忠臣,也不是什么奸臣,充其量只不过算个一臣。乾隆问他什么意思?和答道:忠臣难免一死;奸臣难逃一死。他说自己不想死,所以既不想当忠臣,也不想当奸臣...  相似文献   

16.
读《和珅传》想到的史平日间,翻阅杂志,看到有文章谈和。晚上,看电视剧,又见到故事里讲和。这具200年前的尸骨成为热门话题,当与今日社会现实有关.于是,急忙找出《清史稿·和列传》读了一遍。和乃乾隆皇帝的宠臣,从一名侍卫升到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执政20多...  相似文献   

17.
一个王朝最大的病,就是吏治腐败。而这样的病,到了一定时候,一定会大规模发作。乾隆时期号称盛世,但是,在其后半段,吏治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皇帝无条件信任权臣和珅,一个大贪官下面,不仅有千千万万的小贪官,而且结成一个网络,上下一气,营私舞弊,无所不用其极,夤缘逢迎,欺上瞒下。清朝的官僚体系,到了乾隆末年,已经进入加速腐朽期。乾隆死后,和珅倒台,暴露的一个湖南卖官大案,就是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8.
青文 《党风建设》2002,(11):27-27
《亚洲华尔街日报》选出1000年来世界最富的50人。在人选的50人中,有6个是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太监刘瑾、清代商人伍秉鉴和20世纪40年代的宋子文。  相似文献   

19.
乾隆四十七年春,钱沣(字东注,云南昆明人。1781年考选江南道监察御史)上疏弹劾山东巡抚国泰与布政使于易简:“吏治废驰,贪婪无厌,各州县库皆亏缺。”此疏直接触及到了当朝的权臣,立即震惊朝野。于是,乾隆谕令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工部右侍郎诺穆亲驰驿前往涿州、德州至江苏省一带按查,并指令钱沣一同前往。  相似文献   

20.
大贪官和珅嘉庆四年身陷缧绁,在即将被处死前留下了一首绝命诗:夜色月如水,嗟尔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暗室难换算,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辜负九重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