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羞杀贪官     
在唐太宗时代,有长孙顺德者,人家来求他办事,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求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金銮殿里“开大会”。太宗没讲别的,只是“通报”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末了,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下面诚惶诚恐,不敢出声,唐太宗于是便提高好几个分贝,大声说: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治贪     
白谦慎 《党建文汇》2014,(12):47-47
《资治通鉴》里有一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里开会。  相似文献   

3.
汪金友 《前线》2014,(12):118-118
<正>《资治通鉴》里有一则"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里开会。人到齐了,唐太宗没讲别的,直接通报了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所有的官员都觉得很快就要宣布对长孙顺德的处罚决定了。但唐太宗话锋一转,说:"长孙顺德收受别人的绢绸,说明什么呢?说明他的家里,很缺这种东西。所以我宣布,奖励顺德将军绢绸50匹,让他背回家去。"接着,唐太宗让人搬出50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轶事     
唐太宗“二喜一惧”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建立于公元七世纪的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在位时期,被史学家赞誉为“贞观之治”,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武功文治超迈前古,文物昌盛举世瞩目。贞观之治的辉煌业绩,与唐太宗的重民思想密不可分。唐太宗不愧为中华民族史上杰...  相似文献   

6.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7.
老六月雪 《党课》2011,(4):108-112
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和吐谷浑等,使盛唐拥有了极为辽阔的版图。历经唐太宗“贞观之冶”、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  相似文献   

8.
不独私故人     
不独私故人□张世和《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罪被解职。庞相寿原是唐太宗的旧属。唐太宗出于对故旧的怜悯,想让他官复旧职。魏征知道这件事后,谏道:“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对于庞相寿...  相似文献   

9.
<正>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境内。隋文帝开皇年间修建了仁寿宫,后来唐太宗对仁寿宫进行了扩建,改名为九成宫。九成宫是唐朝皇帝的重要离宫,俗称小长安。当时九成宫哪里都很完美,唯独缺少水源,这让唐太宗“圣心怀之不忘”。后来,唐太宗一行到九成宫西寻找水源,发现一处土壤湿润,于是以龙杖疏导,竟喷涌出一股清泉。这股泉水“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故名“醴泉”。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纳谏     
唐太宗纳谏□李宝华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应是最善于纳谏的一人”,实在是不错的。最显唐太宗纳谏实绩的,首数灭突厥一事。太宗刚继位,突厥即率大兵进犯,离长安只有四十里,太宗率兵隔渭水与之对阵,最终形成“便桥之盟”,给突厥...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从年青时就开始的金戈铁马生活,使这位马上皇帝对在百步之外就能致敌人于死地的强弓钟爱有加。因为喜欢,唐太宗养成了没事就研究弓的习惯,并自诩研究得比较精通,能一眼分出弓的好坏。’  相似文献   

12.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4,(10):47-4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知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知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劝官莫贪文/姚平唐太宗执政后,对官场的腐败行为除依法从严惩处外,还常常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教育官员莫贪莫占。在这方面,有据可查的有四次。第一次是在他执政初时。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明珠十分贵重,如用它来弹雀,不是很可惜吗?人的性命比明珠还贵重,但“见金...  相似文献   

14.
千古贤后说长孙○郑风“贞观之治”使唐太宗李世民成了千古名帝,但其“内助”长孙文德皇后的贤德风范却鲜为人知。唐太宗脾气比较暴烈,容易发怒。太宗的这一弱点,长孙皇后时时给予提醒和规劝。每逢大臣直谏触怒太宗时,只要长孙皇后知道,她总是支持大臣,力陈大臣忠君...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责母     
唐太宗责母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的二代君主."贞观之治"的开创者。他生活俭朴,直言"纳谏",任用贤才,秉公守法,被称为一代明君。李世民执法守法.身先士卒,他经常检查执法情况,还让执法官员督察自己。有一次,他的外甥赵诚,深夜在酒店酗酒闹事.杀死了酒店主王二...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自律给我们的启示唐太宗创业时,有个名叫党仁弘的大将,跟随太宗南征北战,屡立大功,很受太宗器重。太宗当上皇帝后,即让党仁弘到广州当了都督。党自恃是太宗的亲信,上任后便贪赃枉法,搜刮民膏,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勾当。党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敢把他怎么样。...  相似文献   

17.
唐贞观年间,吏治清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贪赃枉法者打击比较有力。有个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到京城长安,因沿途索取驿站几百麦糠,被唐太宗得知,令他“亲负麦糠示众”,加以严惩。 唐太宗一向认为,“主支,必丧其国;臣贪,必亡其身”。他曾以蜀王为例,引鉴秦惠王出兵蜀国,不识路径,令人凿石牛五头,置金于牛屁之后,蜀王以为石牛可以生金,遂使丁壮搬牛入蜀,结果蜀道泄露,蜀国终被秦国所亡。所以唐太宗提出:“以钢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古为镜知兴替”的名言。对于贪财枉法之人,唐太宗坚持廉政,肃贪反腐…  相似文献   

18.
燕秋 《前线》2014,(3):114-114
我的老家河北定兴县是燕赵大地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然而中华民族历来有修史的传统,使我得以从定兴县志中了解到——唐太宗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留下的记忆。据县志记载: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冬巡路过定兴,当地长官命令老百姓建地室蓄火种菜(相当于现在的温室大棚),来孝敬这位居功至伟的开国英主。但唐太宗不为美食所惑,厌恶此谗媚之举,当即就免其官职。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13,(4):43-43
语出自《新唐书》,为褚遂良向唐太宗的谏言。 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像太子一样,生活也极为奢侈,大臣们不敢谏言。唐太宗由于对李泰的宠爱而对其行为也极为宽容,并说“当日尧制造漆器,舜雕刻其案板,谏言者不下十人,并且没有停止,此等小事又算什么呢?”褚遂良谏言说:“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  相似文献   

20.
从唐太宗虚心纳谏说起张智永偶翻中国通史,又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著政绩。其实,他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谏议大夫魏征死后,太宗说过两句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在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