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国内外学界和舆论界对"中国模式"的关注持续升温.然而,大多数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模式时往往会回避对中国的政治模式研究,事实上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无疑也是存在的."中国模式"的成功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有着某种联系,中国政治也必然带有传统的特色,中国文明的一些基本因素决定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也就不可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而去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因此建立在传统文明基础之上的政治模式也是不可复制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科学心理学引入中国已愈百年,但百年来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依然处在"心理学在中国"的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所谓"中国心理学",即意味着拥有自己的心理学体系,这是当下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紧迫需求。中国心理学何时出现难以判定,但是,蕴藏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中国传统心理学使中国心理学的建立具备了最大可能。通过"以西释中"和"以中释西"的心理学诠释,中国心理学必然能藉由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创造性转化而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张天潘 《江淮法治》2014,(10):38-39
正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几乎无所不在,成为改变中国的重要因素,像一台力量巨大的驱动器,推动着中国走向现代,与世界融为一体,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中国1994年的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如今,20年过去了,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几乎无所不在,成为改变中国的重要因素,像一台力量巨大的驱动器,推动着中国走向现代,与世界融为一体,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尽管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  相似文献   

5.
大案速览     
《法人》2015,(1):10-11
南北车大合并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停牌月余之后,有关双方合并的事情终于迎来了重大的实质性进展。据2014年12月1日媒体报道,接近国务院国资委的人士称,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方案的第一稿已完成,上报国务院。按照方案初稿决定,中国南车增发收购中国北车资产,而中国北车则将退市处理。合并完成后,中国南车将更名为"中国轨道交通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通过法治来实现。"法治中国"既是中国梦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坚持中国法治道路、弘扬中国法治精神、凝聚中国法治力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邓正来 《法学研究》2006,(5):99-110
在中国进入世界结构以后,中国法律哲学在重新定义中国和审视中国问题的时候必须建构起一种关系性视角。在关系性视角下,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结构具有了双重性,与此紧密相关,世界结构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强制。在这种双重强制下,中国的问题就成为了共时性的问题。这种双重强制的世界结构构成了中国法律哲学基本使命的历史性条件,它要求中国法律哲学经由关系性视角和共时性视角的建构去重新定义中国,同时建构起主体性的中国,并据此建构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结构及布局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法则,以及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特点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传达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与中国文化交织互融,回应近代中国文化危机,不断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更是以此为指导,不断引领和整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对自己所选择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的紧密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中国道路,从世界视野中吸取能量。道路自信,就是信中国,信自己。中国道路正在创造新的社会文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曾加  郭彬 《政治与法律》2008,(2):149-155
中国检察制度对证人的保护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中国的民族性格.然而,西方建构主义文化理论和法治现代化理论主导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影响了中国检察制度对证人保护的具体规定.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应该思考关于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关注中国自身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保留,突破二元文化论和西方法治霸权.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外法学学术交流的更加频繁和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更加紧迫,讨论转型中国的法学和中国法学的转型问题的思潮日益突出。转型中国的法学旨在明确中国法学所处的国情环境和社会背景,即处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中国法学的转型强调中国法学学术研究在范式、结构、方法等方面的转型与调整,解决何  相似文献   

13.
萧何 《法庭内外》2010,(12):1-1
北京市高级法院表示中国司法主权不客干涉 10月2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言人表示,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中国正在服刑的罪犯刘晓波,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粗暴干涉,中国是法治国家,司法主权不容干涉,法治尊严必须维护,任何人触犯了中国法律,都必须依法受到惩处。中国司法机关将严格依照中国法律和中国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对刘晓波执行刑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标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特点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马克思主义化,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和具体化。除此之外,还包括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法学的中国化既不同于法学的近代化,也不同于法学的本土化,它是西方法学和中国法学的双向互动融合过程,强调中国法学对西方法学的审视,对本国国史民情的客观评价,促使中国法学的内生发展,形成具有本国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法学中国化本身就是对经历了100多年的法学建设的反思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中国法学的真正品格。本组笔谈比较深入地梳理了中国近代以来基础法学和应用法学诸领域的中国化过程,并谨慎地认为,法学中国化的进程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法学的中国化既不同于法学的近代化,也不同于法学的本土化,它是西方法学和中国法学的双向互动融合过程,强调中国法学对西方法学的审视,对本国国史民情的客观评价,促使中国法学的内生发展,形成具有本国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法学中国化本身就是对经历了100多年的法学建设的反思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中国法学的真正品格.本组笔谈比较深入地梳理了中国近代以来基础法学和应用法学诸领域的中国化过程,并谨慎地认为,法学中国化的进程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法学的中国化既不同于法学的近代化,也不同于法学的本土化,它是西方法学和中国法学的双向互动融合过程,强调中国法学对西方法学的审视,对本国国史民情的客观评价,促使中国法学的内生发展,形成具有本国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法学中国化本身就是对经历了100多年的法学建设的反思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中国法学的真正品格.本组笔谈比较深入地梳理了中国近代以来基础法学和应用法学诸领域的中国化过程,并谨慎地认为,法学中国化的进程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丘岗  许鲁洲 《法制与社会》2010,(17):275-27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现代化始终是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走向胜利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光辉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把握这些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曹燕妮 《法制与社会》2012,(23):158-159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并行发展的双进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变革,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起着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通过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现实可能,并且在双向选择和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构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土壤,也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族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