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恩来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还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开拓者,对军队政治工作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论述了政治工作的使命,倡导军队政治工作要结合实际,注重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主张要做好群众工作,阐明了加强纪律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瓦解敌军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政治工作人员优良作风的养成,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军政治工作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讨论五个问题首先,作者指出了在一个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公共行政部门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需要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其次,作者指出了旨在提高效率的行政现代化方面的四大趋势;第三,论述了指导与实施改革的具体策略,并对激进改革模式作出了评价;第四,论述政治领导对行政改革的作用和影响,重点论述了分权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最后,论述了高级行政管理者在改革中的作用和影响,指出了培训的巨大作用和意义。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发展的问题归结于人,认为在一个变化和发展的时代,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历史思想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其巨著《西方的没落》中表达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政治是一种可能性”。这一基本思想传达出了丰富的政治内涵:政治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未完成、待完成和需要不断去完成的过程。在这个不断生成塑造的过程中,政治也可能把自己成就为文明,也可能把自己堕落为野蛮;也可能不断进步与前进,也可能一直停滞或倒退。这些不同的可能性均来源于人对它的定位与经营。定位和经营政治,当然属于实践活动,但却更需要理论上的引导和规训,由是产生政治学。  相似文献   

4.
谈判是解决政治分歧的重要方式,也是在特定条件下获得政治利益的最佳手段。毛泽东在其一生政治生涯中经历了众多谈判,其谈判原则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抓住时机,及时开启和推进谈判;针锋相对,讨价还价;适当的和有原则的让步;“不要迷信纸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政治关系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政治关系的协调是我国政治协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关系的协调属于政治协调的范畴。一般说来,政治协调有两种基本的涵义:一是指采取政治的方式和手段对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进行协调。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可以采取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协调。用政治的手段和方式来进行的协调,就是政治协调。因此,这种政治协调是就协调的手段和方式而言。二是指对政治体领域的各种矛盾、磨擦和冲突的协调。这种协调的对象是政治关系;协调的手段和方式既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非政治的;协调的主体既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非政治的;协调的主体既可以是政治实体也可以是非政治实体。因此,这种政治协调是从协调对象的意义来说的。少数民族政治关系的协调正是第二种涵义的政治协调,即对少数民族政治关系中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进行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孔、孟儒家学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迂腐的。本文针对这一观点,着重论述了孔、孟儒家学派政治哲学中的权变思想,指出他们的言论中闪耀着政治智慧之光,这是政治思维中辩证法的反映。孔、孟儒家学派的政治权变思想,主要反映在下述几方面,如他们认为,杰出政治家(即“大人”)应当是“识时务、通权变”的;在政治选择上,应当是“有义存焉,无可无不可”(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为政者“有所不为方可有为”,以及在逆境中,高明的政治家应当是大智若愚的,等等。当然,就是在权变思想中,也反映出了儒家学派政治观上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愈来愈多地涉及人的精神世界的意义追寻和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凸显出对精神家园建构的重要作用。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家园的内在关联、建构的内容和路径等方面都有研究和论述,其启示有:应以超越性需求为指引,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对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应在审视和解决多重矛盾的过程中构建精神家园;应依托和整合多种学科资源,以大教育的宏大视野建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哲学理论问题。正是由于接触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才推动马克思恩格斯转向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创立了唯物史观。也正是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说明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阐述了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纠纷是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利益冲突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决定并支配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利益的社会基础和本质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科学地说明利益范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扬雄是西汉末年的官员以及著名学者,著有《逐贫赋》、《谏不受单于朝书》、《太玄》、《法言》等作品,其中《太玄》和《法言》集中反映了扬雄的治国政治思想。本文以这两本书为例,分析扬雄的治国政治思想。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论述:扬雄治国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扬雄治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扬雄治国政治思想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坚持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  相似文献   

1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变迁。在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的流通货币,但由于明朝社会内部的变动,特别是明朝在对外贸中长期保持顺差,在明朝中后期通过私人海上贸易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为白银的大量流通奠定了基础。白银货币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逐渐完成,而明朝的白银货币化猛烈刺激了中国的白银需求,进一步拉动了海外私人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的双向互动,见证了明朝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并且成为了明朝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使得明朝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初步架构,在世界贸易的整体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日益向极端的君主制方向发展,监察制度也更为严密与完备,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高度发展时期。通过对明代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制度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监察制度的作用、优点、弊端。明代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制度对现今中国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广西土司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本文在地方社会发展的脉络下细致地考察明初广西两江地区土司制度建立、发展的过程,揭示地方土司如何利用国家制度实现自身在地方社会的利益,并影口向地方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就刑法体系而言,《大明律》较《唐律》并非“轻其轻罪,重其重罪”,且明初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也不是由于其无视正常法制或像沈家本所说的“威竭而不振”,而是缘于“明刑弼教”引出的君权的膨胀。由此带来的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的扩张和恶化。权力的滥用将本来就制定的不科学的重典引向恶化,导致了重刑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从唐朝到明朝,服母丧的规格不断提高,到明朝时达到与父亲同样的规格,这说明"母亲"的地位在日益提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同时,"女子"的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这一矛盾现象表明,"母亲"虽然也是"女子",但"母亲"这一概念却在逐渐与"女子"的概念相隔离,也即"母亲"这一概念在逐步异化于"女子"的概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宗法制度日益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母亲"地位的日益上升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男子统治权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逐步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历史地看,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被西欧社会发展迅速拉开距离,实是明皇朝276年统治所造成的.两败俱伤的中国社会政治治理模式,使得明皇朝成为历朝历代最腐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最严重的封建皇朝.明皇朝的覆没,以及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如流星般地消逝,表明中国社会政治治理模式碎裂.中国走向现代化,必然要转换社会政治治理模式.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三个世纪,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国终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社会转型.历史表明: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自我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关公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民间传颂的英雄人物到全知全能的神明,关公信仰在内涵上不断演变。关公显圣司法故事集中出现于明代,从而将司法职能赋予这样一个已经具有多重职能的神明,由明入清,司法职能又迅速从关公信仰中消退。从法文化角度解读这一变化,有助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了解明清之际的关公信仰,同时也能借由文化层面的更迭更好地透视法律及其运行状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代来华的西方人对妈祖文化有所认知。最早把妈祖文化的信息和图像带回西方的是明代后期来华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为全面地以近代文化眼光认知妈祖信仰的是清代后期来华的英美传教士。这两次西方人对妈祖文化的认知,由于其时代背景不同、进入中国文化考察的深度不同、来华西方人文化认知的手段和目的不同,其前后认知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至康熙二十年(1681)]的青花瓷艺术没有因御窑停烧和战乱而衰败,相反,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展现了独特的时代特征和风貌.陶瓷学界称这个时期为中国瓷器发展的转变期.由于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解放,御窑与民窑的融合和互动,以及科技的发展,使瓷器在构图风格、造型技法、纹饰绘画、审美观念等方面都有极可贵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仰在明清之际由商帮移植进武夷山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其信仰群体与信仰形态均发生了嬗变。当下妈祖信仰在武夷山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