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群 《传承》2006,(6):26-2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旗帜,站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的最前列,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付出了难以计数的牺牲,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证明了自己是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一、近年来全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基本情况 市委、政府始终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通过坚持不懈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巴彦淖尔各族人民的心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市上下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市新华区是一个多民族城区。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构建和谐新华的重要内容,夯实一个基础,坚持两个注重,突出三个抓手,努力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了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在普洱市宁洱城西“普洱民族团结园”苍翠的松柏间,有一所亭亭华盖的亭子,里面安放着一块石碑,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碑高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基座为双手拱托造型,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  相似文献   

5.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一切.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民族团结始终是构建和谐新疆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照顾民族特点、坚持民族平等、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维护好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基础;坚持并实施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好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新疆的基本保障;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好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新疆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民权县有少数民族人口4.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在河南省县份中位居第一。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观念,紧紧抓住民族团结工作不放松。目前,全县呈现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景象。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委统战部、区民族宗教局多措并举维护民族团结和谐。一是开展少数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汉族村大联谊活动,13对少数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汉族村签订以“共同繁荣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协议书,相邻村干部定期互访,共商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卯稳国 《今日民族》2005,(10):16-17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之宝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腹地,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历史上是西南“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东部藏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转站,是云南进出西藏的咽喉。迪庆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和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共29个乡镇,其中有3个民族乡。全州总人口353518人,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95416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3.56%,藏族和傈僳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33.12%和29.22%,是全省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40多年来…  相似文献   

9.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历来都是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基层党委、政府最重大的政治任务。通过深入贯彻、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新疆和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福海县委、政府创造性地提出“民族团结建设”这一创新理念,着力构建以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为保障、  相似文献   

10.
伊金霍洛(汉意为“圣主的苑囿”)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7个镇138个行政村,现有总人口16.6万人,少数民族约1.29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7.62%;蒙古族约1.18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7.24%,满族、回族、土家族、壮族、彝族、苗族、朝鲜族、达斡尔族、藏族、锡伯族等17个少数民族,共616人,占全旗总人口的0.37%,是典型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至关重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2.
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划分以族群认同为基础 ,族群认同又以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语言、宗教信仰及习俗文化等因素为基础 ;族群边界的扩延与缩小 ,取决于族群文化张力大小所导致的族群关系的变动。换言之 ,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指引下,模范地践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大发展与大繁荣,开创了各民族空前团结的局面.总结广西民族团结发展的60年历程,对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实现广西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以及保障南疆地域安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政堂 《桂海论丛》2007,23(3):23-25
党的制度是规范和制约党组织、党员的行为,协调和引导党内关系的一系列规程和行动准则。因此,只有制度和谐了。党内各种关系的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根本的保障。当前,要促进党的制度和谐,就要在制度建设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在全面推进中突出机制体制这一重点。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党员的制度意识。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表现为政治平等阶段、经济发展阶段、文化和谐阶段。认识这些特征对于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是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现象。但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 ,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却是非常混乱与不规范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对民族、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定义理解与认识不清而导致的。而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三个概念 ,将不能准确确定和反映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性质与特征 ,进而会影响到对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旨正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首先辨析这几个概念的含义 ,然后再结合中国民族史中的相关事例 ,来探讨民族关系研究中用语的规范使用问题 ,并以冀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陈国新 《思想战线》2006,32(2):73-78
胡锦涛关于“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只有巩固和发展这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 ,民族语言的调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乃是就这 2 0年来的民族语言调查进行总结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贯彻落实“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的要求,需要我们弘扬和谐哲学,消除“斗争哲学”的影响。弘扬和谐哲学,不是否认矛盾、无视矛盾,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矛盾。具体而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重在和解;第二,重在以人为本;第三,重在实事求是;第四,重在内心修养;第五,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杨 《思想战线》2005,31(1):21-25
人类学意义上的"交往",不仅指人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和自我认同,而且也指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群体交往或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往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交往通常表现为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适,族群关系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趋于紧张或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