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动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它对资源的利用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变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反馈流程,低开采、高利用…  相似文献   

2.
汤连荣 《实践》2006,(1):33-3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的路子,那么农业能否发展循环经济呢?这一点应该是非常肯定的。农业不但能够发展循环经济,而且依托畜牧养殖业发展起来的农业循环经济,更应该是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孙文营 《探索》2007,44(2):184-187
循环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生产工具革新为基础,以唯物史观来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标志着人类正在迈向新的生产时代。社会生产时代与社会经济形态是紧密联系的,生产时代的深化必然推动新经济形态的产生。以唯物史观来预测循环经济发展未来,其前景必将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从观念上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从政策上解决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现有的环境条件,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最好的产品,它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论政府在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通过对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两大职能(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分析,探讨政府职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具体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开发的价值产业链条和管理的产业价值链,也遵循着循环经济理论.人力资源开发和循环经济有契合之处.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要与社会经济结构协调发展,要营造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构成单元,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企业,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也必须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科学界定。本文通过分析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企业的多重目标、多重利益的和谐统一关系,构建了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六条措施,对解决资源短缺和实现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以资源立市的攀枝花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攀枝花市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攀枝花市的工业布局分散、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环境质量很不乐观,今年还被列为全国十大环境污染城市之一,对污染的有效控制和集中治理难度较大。因此,对我市来…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人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特征上的相似性。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要实现低碳经济形态,存在着诸多发展模式,其中走循环经济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通过循环经济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大气污染,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工业化“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税收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具有优化资源配置、鼓励与限制产业发展等功能。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税收在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根据我国利用自然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急需研究制定一套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完善主体税种,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鼓励鉴于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新…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应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尽快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循环经济是一种产业生态化模式,是产业生态化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产业形态,要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传统产业集群向生态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一种“三赢”经济:它可以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从而解决环境问题;也可以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拉长生产链,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并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全球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观念、法制、体制、技术、管理上进行创新,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特征上的相似性.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要实现低碳经济形态,存在着诸多发展模式,其中走循环经济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通过循环经济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大气污染,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习月刊》2010,(8):113-11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涵养税源、建设新兴财源的战略方向。做强循环经济,对于做大财政“蛋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当前青山区乃至全省、全国循环经济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力度不够、问题尚多.明晰目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找出症结所在.对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额敏县“十一五”规划的总要求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目前,额敏县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与行政措施不足。技术资金欠缺,工作体制不顺。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和谐额敏,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大普法、执法与监管力度,用制度规范、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发展模式 ,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对系统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一、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1 ] (P2 3 ) 对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温家…  相似文献   

20.
在省九次党代会上,王珉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当前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发展循环经济,继续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微观的生产方式、中观的产业结构及宏观的体制政策三个层面寻求创新,走符合循环经济范式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