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1949年至1957年春: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建国初期,我们党确立了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并为贯彻实施这个政策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方法。总体看,1949年至1957年春,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积极性最高涨的时期之一,知识分子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繁荣发展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后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度出现违反知识分子政策的过“左”行为,严重影响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王恒 《世纪桥》2007,(11):46-47
从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经过了正确与错误的反复,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曲折之路。该期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57-1960年的错位时期,1961-1962年的调整时期;1962-1966年的再错位时期。  相似文献   

3.
张迪  赵丽梅 《世纪桥》2000,(1):14-15
在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党曾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本文拟就建国后十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以利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1.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工作的展开,党对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建国之初,陈毅同志在上海、彭真同志在北京、陶铸同志在广东,为团结知识分子作了大量的工作;敬爱的周总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49-1966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曲折发展的基本历程分五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重点对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之所以出现正确与错误两种趋向交替发展的原因进行了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我国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客观评述总结了这一期间我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最后,指出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1949年至1966年,中共上海市委根据中共中央总体部署,结合解放初期上海建设的实际形势,采取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系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党员干部进行以政策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和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为顺利完成解放初期上海的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保证,也为今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贡献。科学定论知识分子的属性;尊重知识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人才合理使用、合理流动的机制;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和劳动成果,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与生活水平,竭诚为知识分子服务。这些理论和政策。对引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引领社会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为新世纪我国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确制定和实行知识分子政策,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1949年互1956年,我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基本正确.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思想.但是,这一科学认识在1957年却发生了逆转,知识分子被划入资产阶级的行列.本文主要想对这一政策变化的原因做一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贡献,科学定论知识分子的属性;尊重知识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人才合理使用、合理流动的机制;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和劳动成果,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与生活水平,竭诚为知识分子服务。这些理论和政策,对引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引领社会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为新世纪我国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确制定和实行知识分子政策,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1949年互1956年,我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基本正确。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思想。但是,这一科学认识在1957年却发生了逆转,知识分子被划入资产阶级的行列。本文主要想对这一政策变化的原因做一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夕 《党的文献》2007,(5):63-67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加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中国共产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逐步深化了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同少数民族进行了更多的接触,对中国民族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民族理论和政策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制定了保障宗教人士享受一定的政治、文化权利及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并积极进行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既争取了宗教人士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又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外国势力借宗教干涉或分裂中国的图谋。这一时期中共更加重视同时争取宗教上下层人士的政策并付诸实践,注重保障宗教人士的民生问题;而国民党则更注重争取宗教上层来求宗教地区的稳,加之在宗教政策的实践中有一些歧视宗教信仰的行为,这些因素对国民党的宗教政策及实践成效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在 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 ,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抗战文化则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印证。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文化方针政策 ,主要有民主的文化人政策 ,团结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政策 ,适合军队特点的部队文艺政策等。抗战文化政策体现出时代性、民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初,毛泽东对台湾问题就作了深入思考.确立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是他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决心与信念的必然.此间毛泽东对和平统一,就有所考虑有所安排.朝鲜停战后,台湾问题再次凸现.在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紧密配合下,中国对沿海蒋占岛屿的有限军事行动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是巨大的.5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和平解决台湾的方针,是从容应对国内外形势重大变化的结果.1958年,金门炮战后,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了台湾问题,对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重要原则."一纲四目"成为了"一国两制"理论逻辑发展的原始点.  相似文献   

15.
1956年底,以农业合作化为先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中国历史迈入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从总体上说,我们党对残存的个体私营经济是继续执行改造的政策,本文拟就此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完善“民生”的内涵、目标、动力、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从“生存型民生”到“发展型民生”再到“和谐型民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日臻完善。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揭示民生建设的一般规律,使之转化为推动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资源,开拓民生建设的新空间和新境界,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的形成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形成。它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共对民主党派的“八字方针”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和确立 ,是多党合作制发展的重要标志。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在理论上、政策上和制度上 ,使多党合作制趋于成熟 ,标志着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8.
<黄河边的中国>写的是"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是现代中国转型时的一个面相.作者通过土地承包制下的中国小农如何走向现代化,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处理与农民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进而对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所持方法论立场与实际分析似乎存在脱节.  相似文献   

19.
运用工程控制基础理论,可以建立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模型的政治学含义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安全提供了路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是建立在一个民主化、制度化水平较高的执政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这样的系统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创新能力、政治资源整合能力、制度供给能力和结构调整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时期鼓励新富农经济发展的政策,是长期土地斗争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晶.它既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在农村政策方面的具体化,也使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善.其中体现出的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出发,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思想,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