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与对外宣传、公共外交和价值观外交不同,它是以一国政府为主体,在思想、教育、文化等领域,基于主体的平等性、方式的对等性和相互性、内容的相对真实性、目标的长远性,对他国开展的持续性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和思想沟通,以渐进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推广等目的的活动。人文外交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概念,强调包容与和谐以及以人为本,人文外交尚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文化外交可分为思想外交、文明外交和文艺外交三个层次,其中思想外交效力最强,是文化外交的核心。近代世界历史表明西方在全球政治中的霸权地位离不开西方思想的扩张和征服,各种反抗努力的失败更显示了思想外交的强大力量。中国应该吸取历史经验,通过参与和推动思想和价值观的国际讨论、整合制度资源、集中力量服务思想外交、大力开展学术外交等方式加强文化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外交评论》2017,(4):1-31
文化一直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会对一国的外交目标、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直接影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外交民族特色也存在差异。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多具备了体现自身文化传统的战略空间与条件,中国外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构建和完善外交话语体系的任务。在崛起过程中,人们通常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的诸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导致很多误解和误读。而本文认为,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对中国的道路观、国家观、秩序观、交往观和价值观进行系统梳理,诠释它们与中国外交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关联,是完善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也是把中国知识拓展为世界知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胡文涛 《外交评论》2007,82(3):50-58
文化外交是促进国家间、人民间相互理解与信任,构建和提升本国国际形象与软实力的一种有效外交形式。相互性、长期性和诚实性,构成文化外交的主要属性。文化外交源于文化关系而“高”过之;突出双向交流与相互沟通,而异于公共外交那种单向信息输出和强行价值灌输的特征。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在不断升温,但其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实际地位的确定仍需不断深化。对文化外交的解读,旨在警惕文化外交冷战模式的再现,尽力使之回归本质,为推动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用,为建构一个和谐的世界而用。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成为影响国家外交的核心因素。以文化为内容和手段的文化外交以其柔性特质从外交舞台的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充分运用文化外交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用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新形象,开启自信、务实文化外交新范式,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在国际上掀起一股外交"中国风",开启了中国外交新时代,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的效果如何,是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产生话语权力,是目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选取“韬光养晦”、“和平发展”、“和谐世界”这三个比拟性的战略性外交话语为分析对象,探讨战略性外交话语的建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开始影响国际议题设置,进入国际新闻、学术、官方议题.国际社会部分认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概念,也基本认同其目标,但是对于它们是否可以实现存有疑虑,认同度较低.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话语的官方解读不足,受众意识不强以及对外媒体发展相对滞后.其核心症结在于目前的战略性外交话语更多的是一种政策宣示,缺乏理论论证与可操作的路线图,并不具备成为“战略”的基本要素.战略性外交话语的建构需要来自学界的理论支撑.中国学者亟须加强对战略性外交话语的理论论证,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透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政治、经济、军事相比,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隐性。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软力量纽带,对国家外交决策和外交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又是引发国际冲突的根源之一。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外交中的作用,发掘其特有的潜能,使其更好地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7.
文化外交在国际外交战略中的双重效应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叶宏 《理论前沿》2009,(13):28-29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下,文化外交在一国实现其国际战略目标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与传统的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政治外交相比更具柔性化的特色。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文化外交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正负双重效应。因而,对文化外交的双重效应进行辩证地分析,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文化外交的认识,同时也能为我们探索如何应对文化外交双重效应的有效路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对外人文交流已经成为文化和政治领域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本文尝试对人文交流的内涵和外延、在国际关系中的意义进行初步梳理和探讨。文化外交与人文交流的关系较为密切,且易于混淆,然而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外交属于政治进程,而人文交流属于社会进程,其参与者可以遍及社会各个层面,大体可分为知识界和大众两个群体。文化外交是服务于一国对外政策的单向活动,而人文交流是目标长远的双向进程。人文交流有自身的独立属性,唯有把它看作长期的、综合性的社会进程,方能把握其在国际关系中的意义。从长远来看,人文交流通过致密而复杂的社会交往网络,有助于促进国民间的了解,减少国家间的错误知觉,为国家间关系托底,成为国家间良性互动的象征和助力,增加促进国家间关系积极发展的权威性声音,塑造国家的人文形象。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敏 《外交评论》2006,78(1):36-43
适应后冷战结时期经济全球化在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领域的影响和反映,中国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政策的主张和行动,勾勒出后冷战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轮廓和内容。包括对内巩固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对外参与和利用国际多边机制,推动文化保护、交流与合作;并在国际上主张文化多样性,开展文化外交。文化外交正丰富和充实着中国的总体外交,赋予中国外交更多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 公共外交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其价值逐步为世界所认同,是增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公共外交近年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的作用将日渐重要.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文化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智 《外交评论》2003,(1):83-87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外交成为外交的一种新型方式。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国际传播角度,结合外交实践,探讨文化外交的内涵、外延及其地位作用。该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对外交概念的理解,强化外交活动的自觉,加速全方位、立体型外交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外交的进步性绝不是自封的,而是社会性的。中国外交的进步性、化解中国威胁论,不能仅仅求助于和平友好的政策宣示,而必须基于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国家自主性是阐释外交政策的有效理论工具。国家自主性不仅涉及行动能力问题,而且涉及自主地位问题。国家自主性的基本类型及其自主地位性质决定着外交的性质。国家自主性包括权力主导型、制度主导型与观念主导型三大理想类型,不同类型的演进决定了一国外交进步的基本趋势,但外交的进步性还离不开合法性的认可与嵌入性的支撑。建国以来,中国国家自主性在国内经历了从权力主导型到制度主导型的演进,在外交上经历了从绝对自主性到嵌入自主性的转变。正是国家自主性的历史性演进,促进了中国外交嵌入性和观念合法性的平衡增长,推动了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同志作为新中国外交的奠基者,其外交思想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科学分析当时国内外形势而形成的,但也吸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表现在: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基本原则受到了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的影响;其外交礼仪思想吸收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因素;其外交谋略受到了传统谋略思想的启迪;其外交艺术、外交教育思想吸收了传统文化的营养。  相似文献   

14.
孔孟儒家文化精粹的"和合",是中国人构建以伦理为主导的社会秩序的认同体系和行为规范,"和合"文化与天下主义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文化要旨。从外交政策的文化视角,通览中国两千多年的对外关系史,"和合"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是中国对外战略思想的主脉络。"和合"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归泳涛 《外交评论》2012,29(6):127-140
进入21世纪,动漫不仅成为日本产业振兴政策的重点领域,而且成为日本政府推行大众文化外交的重要工具。促成这一政策动向的除了日本动漫本身的魅力外,还有近年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兴起,以及日本在国家形象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当前,日本外务省正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动漫等大众文化外交的战略规划和统筹。同时,日本国内也存在对动漫外交的批评,认为动漫的"国策化"贬低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容易助长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6.
邢悦  ;李智珩 《外交评论》2014,(6):125-139
21世纪以来,"韩流"在中国的风行不只是一个文化现象,韩国政府是"韩流"背后的主要推手。随着中国在世界和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日益增强,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华公共外交。而"韩流"是韩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主要资源。韩国政府通过制定和推广"韩流"的文化战略,设立专门推广"韩流"的政府机构,以政府主导、政府指导企业和政府引导民间三种方式来实施对华"韩流"公共外交,并取得了显著效果。"韩流"公共外交的成功除了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韩国政府与企业、民间的密切合作之外,韩中两国稳定的政治关系、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韩流"在推广过程中注重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以及大众的参与,也是促使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行为体可以用共同文化观念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的运用,并必然对国际体系和东亚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文化认同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建构主义用来解释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对于将双方关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向前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对于中国而言,对东盟国家开展积极有效的文化外交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机构,其宗旨是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本文以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和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星谈"暑期班为案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语言教学、文化传播、中国形象的提升和孔子学院的声誉四个方面考察了孔子学院公共外交职能的实现效果。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外交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重大变化:在战略地位上,实现了从依附性到独立性的转变;在外交理念上,完成了从意识形态性到超越意识形态性的转变;在交流形式上,实现了从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