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蕴涵在古代东亚朝贡体系中的国际秩序理念,是华夏伦理性政治秩序的自然扩展,主要不是靠武力维系,而是依靠华夏"礼仪",即政体组织形态、儒家理念、法律体系的吸引力,形成非强制性的"天下秩序".华夷观念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既贬低其他民族又有较强包容性.能否像过去那样提供文明的标准并且被周边国家认同,则是中国能否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就没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的那种唯一绝对的神,所以中国古代没有统一的宗教,西方学者往往把儒家学说当成是中国的宗教,但儒家思想并不是宗教,因为它没有迷信和非理性色彩,它只是一种有关道德的理论体系。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精神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和作用并不亚于宗教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从此意义上可以说儒家思想具有宗教的性质。这种影响在法律领域也是如此,文章主要从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影响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3.
和谐世界理念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世界是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理念和外交实践构想。它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主张的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原则与和合为精神的文化价值体系作基础,弘扬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与致中和等价值观、方法论。取西方文化之长,补中国传统文化之短,将自己的文明传授出去,让文化成果得到共享。和谐世界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普世意义。  相似文献   

4.
立法正义观与当代之求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义与立法正义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传统理论中,正义的主要含义有理性、权力、秩序与平等;在现代社会中,正义的核心问题是公平,但它同时应当是平等与自由、公正与效率、文明与进步的有机结合。正义观念的不断发展,并不意味着正义完全是相对的、形式的或可有可无的。正义对立法有重要意义,立法也应以正义为目的,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立法正义观是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立法正义观有自己的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正义观的集中表现。通过修宪立法确立该正义原则对当代中国实现法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天下主义到和谐世界:中国外交哲学选择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下主义立论重点不完全切合当前中国外交的现实需要。在文化本原上,天下主义始于《易》,成于老庄,行于春秋,汉儒的天下主义只是在制度和形式上一统了天下。近代中国天下主义与西方民族主义相遇是败在社会文明形态落后上,而不是中华文化特质上。现代中华思想已由多种元素构成。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正快速走向现代化、多元化、复合化。诸如现代性和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给现代国际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一定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中国在基本完成塑造现代政治民族的任务后,反过头来重新认识和肯定自己固有的文化,向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复归,将缩小中国与国际社会在政治上的差异,促进中国与现行国际体系主导国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加强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核心精神——仁与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仁爱和包容的核心理念下为人们设想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王道社会。这种社会制度理念,成为了过去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追求的意识形态。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危险。元清两代虽然是少数民族入主华夏,但是在统治治理过程中,依旧遵循的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华夏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物宇宙观"、敬天保民"的顺应方法论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令现代西方学者惊叹不已。中国人取用于天的传统农业是最环保的经济模式、朴素节俭的生活理念是低炭消费的思想根源,被国际社会普遍崇尚。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后工业社会人类最理想的必然选择,是挽救地球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外交评论》2015,(6):10-56
2015年9月14日,作为庆祝外交学院建校六十周年的一项主要学术活动,"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会议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隆重举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全球治理酝酿改革,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挑战,国际秩序的构建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对话,探究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及其动力机制,分析中国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构建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更好地建设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上午的高端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王赓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受邀做了主旨演讲。王赓武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对比了东西方秩序,他认为其中一些有生命力的体系比如东方秩序,一直延续至今。布赞教授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国际秩序进入了转型期。美国正逐渐失去其超级大国地位,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未来世界将向权力分布相对均衡、"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方向发展,超级大国将不复存在,一些大国和地区强国将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将变得更加区域化,而代替超级大国的,正是区域力量。基欧汉教授从"竞争的多边主义"出发,在阐释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均势变动的条件下,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不仅是力量上的,而且从方式上来看,中国也会运用新的或者替代的多边主义来挑战或者改变既有的主导的多边制度。"尽管几位学者文化背景、代表学派各不相同,但他们一种基本的共识是,武力与战争不应是国际体系变革的选项,和平与合作是当代国际秩序建设的唯一途径。下午,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院系的领导和学者,围绕当今国际秩序转型与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就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展开了热烈探讨。征得几位国外学者的授权并经他们审阅,本刊汇集主旨演讲并译为中文,同时以会议发言为基调,约请部分中方与会者参加笔谈,共同成就这组"国际秩序的构建"的主题讨论。诚如一篇活动报道所言,这一主题讨论可谓"开启了我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界学科带头人与世界顶级学者的对话与交流。在新形势下,这种对话和交流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讨论的筹划和顺利推出,得到了外交学院领导、参加院庆活动组织安排的相关机构以及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热忱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盛事华章,谨记慎思;纵横天下,着意宏远。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特色表征,也是中国与外对话的桥梁。实现儒家文明的对外传播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树立国家形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全球化"的视域下,儒家文明在对外传播的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如中外学者对儒家文明的错误认知、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存在的内在性差异、儒家文明对外传播中的翻译障碍、文化帝国主义的长期威胁等。今后,要在批判中继承,积极宣传彰扬儒家文明的个性与优势,实现儒家文明对外传播正规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美国一国独大的现存国际秩序下 ,不做挑战者也不做追随者应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原则。它的着力点是努力培育和营造国际关系的制度建设。这既包括在现有多边国际机制中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正当性 ,在大国间健全联系机制 ,也包括努力培育新的安全机制及相互协助。中国周边外交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相切点。中国外交应在培育区域安全机制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与周边国家实现经济依存和安全信任。  相似文献   

11.
儒家生态观是古代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交往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以"仁民爱物"为核心,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儒家生态观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可以为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启示。要继承儒家思想中生态观的智慧,立足现实,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2.
民本主义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商到清末而不绝。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着法治、人权和民主的文明浪潮,很多人又将民本主义作为重要的政治思想提了出来,以应对现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有些学者认为民本主义是胜过西方民主的良药,有的学者在倡导以新的民本主义为基底的民权学说。民本主义并非是一个好东西,不能将其过度拔高为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睦邻外交古已有之、于今为盛,构成了广义国际关系史中的一大独特景观。中国历代长期与自觉地坚持睦邻外交,既有以儒家为主、传统王道战略文化的主观原因,也有国家利益与实力对比的客观原因。只有将强调主观因素的建构主义与强调客观因素的现实主义相结合,才能比较充分地解释中国睦邻外交从古至今绵延不绝、与时偕行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亚青 《外交评论》2008,27(1):9-17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外交实践、解决中国外交重大问题的理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来源,以时代观、秩序现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基本定位为重要前提.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刻,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已经是中国外交迫切需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法社会学把法看作一种社会现象,是以社会为依托、为环境的,认为对法律的理解和探究不能脱离社会。在影响法律发展的社会诸要素之中,文化的作用在学者们的眼里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是法的社会基础。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现代文化走的是一条以自身文化为本体,兼容其它各种文化之优长的发展道路。进行现代化政府的人事法制建设必须在中国现代化文化语境下,吸取中国自有的尚道德、从严法和重人事管理的文明成果,吸取西方的民主精神、责任至上和程序正义等文明成果,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化政府人事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外交评论》2016,(3):100-132
两汉时期是为传统中国战略文化与外交理论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随着秦汉的统一,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和征伐匈奴之后,天下主义成为思考对外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汉王朝宣布自身成为天下的共主,用天下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外交决策。对于如何构建天下秩序,存在着不同的战略构想。和亲派认为通过道德感化、物质收买等和平手段就可以实现天下一统,征伐派则认为天下秩序的建立只能依靠武力征服。但两者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天下主义的战略缔造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理论上的王者无外宣称与事实上有限的控制范围之间存在持续的紧张,需要加以合理的平衡。最终在东汉时期,以班固为代表的儒者总结历代对外战略的得失利弊,导入了"不臣夷狄"等新理论,构建了较为成熟系统的羁縻战略。羁縻战略在不动摇天下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同时,又为现实的政策调整留下了充分的灵活空间。汉儒的天下秩序理论奠定了中华帝国外交传统的基调,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先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王道"是春秋战国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不仅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先秦诸子各家共通之话语以及经世的根本道理。先秦诸子各家关于"王道"的种种主张及其智慧,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应然"之政治生活的理性判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也不乏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五大发展理念中主要蕴涵了儒家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格局,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解",作为中西方有着重要代表意义的两大理论,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问题上有不谋而合之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对比分析儒家和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思想问题上的协同性,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朝贡—册封"秩序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形态,是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这种秩序衍生出古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规范和制度,构筑起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性国际关系体系。一方面,作为区域内压倒性大国的中国无意打破现状,向"天朝"之外做体制性经营,从而维持了东亚地区国家间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朝贡—册封"秩序的扩散,为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固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代东亚区域意识兴起、区域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相应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20.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两种国际秩序思想:一种是强调国际体系格局霸权结构化或单极结构化的霸权秩序思想;另一种是强调国际体系格局均衡稳定化的均势形世界秩序思想。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与西方的国际秩序思想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分野。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所蕴含的批判逻辑、建构逻辑和发展逻辑反映着新时代国际新秩序建立的理性价值向度和新文明范式,对于反对以新的法西斯主义方式改变战后秩序以及以新的霸权主义促成单极世界的企图,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无疑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