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俄罗斯教育在人才培养体制上的改革,是俄罗斯教育超越70年苏联时期的封闭状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示,这既反映了俄罗斯教育的开放气魄,同时也展示了俄罗斯在文化上的对外吸纳力量。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逐渐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俄罗斯的证券市场经历了重大的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但从总体上看,俄罗斯证券市场会逐步完善,并且在近几年内也将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一个小小亮点。  相似文献   

3.
近来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得到逐步提升.通过回顾马克与日元的国际化之路,总结了两种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最后得出对应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启示,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张隽 《当代韩国》2008,(2):25-29
从韩国与前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韩国同俄罗斯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韩国对俄罗斯经贸发展的速度之快、涉及领域之广使得韩国逐渐成为中国对俄经贸发展的劲敌。深入研究分析韩国对俄经贸策略,不但有利于提升哈尔滨对俄经贸的竞争力,还可以适当借鉴韩国对外经贸策略应用于哈尔滨对外经贸领域当中,促进哈尔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国中小企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政府通过制定特殊的财税金融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实施青年志愿者计划、组建中小企业出口集团、改革公共部门及颁发出口奖励等政策措施,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使法国中小企业在国际经济中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法国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国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汉学家的"老子-智者"套话是在文化误读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塑造的中国君王-智者形象中隐含着俄罗斯人的哲学家-国王理想;他们赞扬孔子的为政方略时隐含着影射当下政治文本的"春秋笔法";俄罗斯作家们塑造了具有仰慕或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向的中国智者形象.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中国智者形象是一种"社会总体想象物",它的建构与当时俄罗斯的价值重建、新欧亚主义被激活和俄罗斯缺乏远古精神文化资源有关.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演变及其对政治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独立以后,虽然在政治上建立了超级总统制,而且从形式上确立了总统是俄罗斯政治决策的绝对支配者,但是,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其利益集团力量强大,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在独立初期,俄罗斯政治决策实际上是权力与"知识产权"的"契约式"决策;随着知识精英在政治权术的博弈中纷纷落马或蜕变,以及寡头利益集团的兴起,"俘获式"政治决策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契约式"决策,并引发了俄罗斯云波诡谲的政坛危机;普京执政后,在打击兴风作浪的寡头的同时,也有意培育并有效控制着俄罗斯新的利益集团,从而使国家机构的正常决策职能得以恢复,为俄罗斯的复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在转型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经历了诸如物价飞升、通货膨胀,国有资产在私有化过程中严重流失,投资受阻、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经济金融领域面临危机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的状况。俄罗斯近期尤其是普京执政后对现有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社会经济领域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改革,鉴于东欧和俄罗斯在转型中的经验教训,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要健全监管机制,防止为盲目追求效率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转变政府职能,从行政改革方面对经济发展进行有力的配合。优化产业结构以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整体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地区和城乡的差距给予政策上的关注。开放外汇市场进程中稳中求进,防止金融动荡引发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研究》2021,(1):112-136
在北极自然条件变化给俄罗斯北方航道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俄罗斯为了实现北极开发和航运的技术独立,提升航道管控效能、服务商业航运,同时试图排斥外国军舰进入北方航道,因此对北方航道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内容包括推行"进口替代"政策以突出悬挂本国国旗船舶的专属地位,引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以提高航道运营效率,并对外国军舰使用该航道实施严厉管控。然而,能源运输控制措施导致企业运输活动受限,纷纷寻求政策例外支持;航道管理机构间权责不清,航道商业运营效果不显著;对外国军舰使用北方航道的规定与实践不一致。总之,俄罗斯北方航道管理制度调整的实际效果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在北方航道发展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诸多挑战的时代,开放国际合作心态,或许是俄罗斯有效纾解此一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制定与中俄关系的发展是中俄两国政界、学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普京政府奉行一种积极、独立、全方位、实用的对外政策。作为一种新型的,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的战略协作关系,《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目前的中俄关系处于300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作为一个强势的油气生产大国,既有意愿也有一定的能力对当前世界石油体系的游戏规则提出挑战。但是经过近年来油价波动、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变故的冲击,俄罗斯挑战能力的局限性充分暴露出来,挑战以全面收缩而暂告一段落。俄罗斯挑战乏力的根源在于自身权力的缺陷和外部因素的结构性制约。俄罗斯能否彻底改变石油体系的权力结构和规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安东  强晓云 《俄罗斯研究》2004,(3):15-18,40
今年8-9月间,在俄罗斯接连发生了多起恐怖事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使全世界为之震动,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些恐怖事件发生的原因、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俄罗斯乃至世界打击恐怖主义的措施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14.
俄罗斯金融部门对俄罗斯经济增长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俄罗斯经济强劲增长的原因,探讨未来俄罗斯经济的走向一直是俄罗斯经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俄罗斯经济现状和增长原因的分析,梳理了影响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总结了俄罗斯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开放水平,认为俄罗斯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深化,将对俄罗斯经济长期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欧洲证券市场的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欧洲证券市场朝着一体化的目标经历了一系列分化组合 ,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85年欧共体委员会关于建立单一欧洲市场的白皮书”的发表、建立IDIS、EUROLIST、EUROQUOTE、NORDQUOTE、EASDAQ、EuroNM、Euronext等。这些联合或兼并的规模不一 ,有的失败了 ,有的目前仍在运行 ,有的则还处在设想阶段 ,欧洲证券市场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仍将充满艰辛。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在叙利亚乱局中的表现,近期再次成为国际热点。自2011年介入不断升级的叙利亚危机以来,俄罗斯目前已经成为主导叙政治进程的主要外部力量。在俄罗斯此次应对叙利亚危机的外交中,东正教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帝国时期,俄国就持续介入叙利亚事务。俄罗斯与叙利亚自古以来的东正教文化交往,影响着沙俄对安提阿教会和叙利亚东正教徒的情感,成为沙俄加入中东大国角逐的突破口。此次介入叙利亚危机,是历史的延续。俄罗斯东正教会领导人的公开发言、其附属机构在国际组织对叙基督徒问题的宣传以及提供人道援助,起到了公共外交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的介入和军事行动合法化,获得了俄罗斯国内外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东正教因素的上述多重影响,是俄罗斯介入此次叙利亚危机、并成功实现其外交策略和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从俄罗斯国家观念的本质化、在地化和系统化思考内政外交的联动性,可以理解俄罗斯国家观念与俄乌冲突之间多元互联的密切关系。在国家构建、国家认同和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三个层面,俄罗斯重视“文化主权”,倡导“理性保守主义”,抵御西方价值观对于俄罗斯传统的侵蚀,加强俄罗斯主流政治价值观建设,巩固俄罗斯国家认同,维护俄罗斯国家安全。俄罗斯突出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主体地位,主张由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能力、文化和传统自主决定发展道路。俄罗斯回归治理传统的同时,与西方产生认识差异和结构性矛盾,这是导致乌克兰危机难以调和并最终兵戎相见的重要原因。国家观念的形成需要国家注重治理的平衡性,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并且树立世界眼光,妥善处理国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的腐败及其后果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仅没有解决腐败问题,反而日益突出。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能感觉到俄腐败现象的存在。俄腐败的主要类型有贪污型、互惠型、勒索型。俄腐败问题给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要解决这一问题,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赵炜 《当代亚太》2015,(2):130-155,160
冷战后,俄罗斯在与西方国际体系的互动过程中,由于其利益诉求得不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对该体系产生抵触、敌意与愤怒。为了获得西方国家的关注与尊重,俄采取对内加强"俄罗斯思想",对外积极参与多边机制的战略,并借重能源与军事优势来重振大国地位。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反西方体系"行为又引发了西方的敌视与孤立,俄边缘化身份在互动中得以建构;反过来,该身份又促使俄罗斯进一步采取"反西方体系"的外交行为来消除不安、焦虑与恐惧,双方冲突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以来,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构建与巩固往往表现为三位一体的集合式路径——“去宗主国(俄罗斯)化”、“在地化”和“国际化”,其中“去宗主国化”为核心,“在地化”和“国际化”均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而“在地化”与“国际化”则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三者在同一个政治场域(或在单个国家或在国家集合)内围绕具体议题密切互动,逐步培养出新的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以历史书写为例,中亚各国在后苏联时期的族史/国史重构的主线是加大对于主体民族辉煌历史及其英雄人物的塑造的“在地化”路径;其背后则是更突出的是“去俄罗化”取向,以清除昔日统治者的历史书写的记忆;加大对于世界史和国际史的书写和教学的“国际化”导向同样是为消解“苏联人”的身份认同,进而确立中亚国家身为独立行为体的事实.以政治空间的变迁为例,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的建设以及中亚其他城市空间的变化都是各国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其内的符号变迁塑造新的身份认同的手段.新的国家价值等被嫁接到新的空间内,阐明了与旧制度的断裂关系,以保证新的政治性质和新的国家图景得以实现.在教育领域,中亚国家的话语与政策迅速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教育到趋于新教育体系的转移,国际教育的拓展成为清除旧体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它们更加注重本土资源的外部依赖所在.伊斯兰复兴和国家重生在中亚国家成为相互交织的同步进程.对它们而言,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去俄罗斯化"与"国际化"的前驱,意味着一个国家自我识别的手段,一种将自身从莫斯科获取精神解放的工具,一种剥离共产主义体系和作为外国殖民统治标志的斯拉夫文化的门径.整体而言,苏联解体后,中亚在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不再被视为由外部大国或某些集团选定的集体符号,进而被其用来主导地理世界上某些具体的地域,而是一个拥有自我动力、逻辑并在外部冲击下自主反应的、由单个国家组成的集体行为体.目前,中亚国家集体身份的塑造伴随着三种一体化进程:一是曾经共属一个单一制国家或殖民帝国的新独立国家倡议的、初始阶段即已拥有较高程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依赖的维系式一体化;二是当下俄罗斯正在推动的捆绑式一体化;三是初显轮廓、前景远不确定的以欧盟为样本的聚合式一体化.在某种意义上,维系式一体化先验地暗含着退化性;捆绑式一体化则容易引发国家/民族构建与一体化本身间的矛盾,从主权让渡的自觉性视角看可能因主导大国的强制力而包含着一定的退步性;聚合式一体化因其照顾到成员国的平等地位和强调一体化演化的自然特征而具有进步性.这三种范式彼此共存,并且频繁地相互影响,直接造就了中亚国家集体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总之,在原有的苏联身份终结之后,新独立的中亚五国通过时间(历史书写)、空间(城市和符号建设)和人(宗教与教育)的三重重构等方式,推动以"去俄罗斯化"和"在地化"及"国际化"互为表里的国家身份再造进程.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地区认同,但民族/国家认同与此构成的张力使得它们形成了碎片化的集体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