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抵押制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事制 度,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对抵 押制度做出了规定,但我国的抵押制度 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抵押物登记与抵押权 登记概念混淆 《担保法》将登记作为不动产抵押 设立的必要条件,符合民法公示与公信 原则。但又明确了登记的性质为抵押物 登记,并将登记作为抵押合同的生效要 件,这是不科学的。因为: 第一,在抵押制度中,登记作为抵押  相似文献   

2.
《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首次在我国确立了抵押权制度,但是从整体上看,抵押权制度显得杂乱简陋,法律上的空白随处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往抵押权内容愈来愈不适应社会需要,1995年6月30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发展和丰富了我国的抵押权制度。这部法规,既借鉴外来做法,又从实际出发,考虑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采用广义抵押概念,抵押标的既有不动产,也有动产。传统民法认为抵押的标的只能是不动产,许多国家的民法也确认此点,如《日本民法典》第36…  相似文献   

3.
陈斯 《广东法学》2001,(6):20-24
抵押,是物的担保方式之一,是大陆法系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依现行民法理论通说,抵押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继续保持对不动产、不动产之权利、动产的占用,而依照一定的方式将该财产作为对债权的担保。我国《民法通则》第89条第2项规定抵押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一债务人下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变卖抵押物的价款优先得到偿还:”《担保法》则在第33条规定了抵押的概念为:“本法所称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本法第三十四条所列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法上,代位权是债的保全方式之一。我国《民法通则》没有对代位权制度作出一般规定。虽然在民法通则前后的立法文件中出现过代位一词,但学者认为1999年《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正式建立了我国民法上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陈洪发  房跃 《中国司法》2003,(11):47-47
现代社会中,抵押担保是财产担保的最主要方式,有“担保之王”之称,我国《民法通则》、 《担保法》和《担保法司法解释》对抵押担保制度作了相应规定,成为我国担保法律制度的主要渊源。抵押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交易的达成、维护市  相似文献   

6.
动产抵押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动产抵押是曾一度存在于古罗马法中的重要担保制度,但滥觞于《法国民法典》的近代民法传统却对之采取了根本否定的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规定了动产抵押,但在体例安排上未臻完善,相关条文过于概括简略,从而限制了这一颇有生命力的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围绕着有关动产抵押的几个实践、理论意义较大的问题,谈点浅见。 一、动产抵押制度的产生 动产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动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动产的折价或者以拍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一项制度。该制度是对自《法国民法典》以来近代大陆法系民法传统的突破,弥补了“民法上否认不移转占有动产担保化的欠缺”  相似文献   

7.
一、股票作为抵押物的前提条件(一)股票持有人对其股票是否享有所有权是抵押股票的必要条件之一股票是一种有价财产,作为法律关系中的客体,民事诉讼中的标的物,具有可抵押性.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意见(试行)》司法解释第113条规定:“以自己不享有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的财产作抵押物的,应当认定抵押无效.”即债务人提供给债权人的股票是否能作为抵押物,主要看股票持有人对其股票是否享有所有权.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权的凭证,它的发行和取得需经一系列法定的程序,法院依据股票的这些特性来审查  相似文献   

8.
最高额抵押作为抵押担保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认为源于德国民法第1 1 90条。自德国民法首创最高额抵押制度后,各国民法纷纷仿效。法国、瑞士、意大利的民法均有条文规定最高额抵押。日本最初无最高额抵押的规定,1 971年民法修订时,在其第3 98条中增加了之2至之2 2 ,共2 1个条文,详尽规定了最高额抵押。我国于1 995年1 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 ,初步建立起我国的最高额抵押制度。2 0 0 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 1 3 3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把公平原则作为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使近多年来有关我国民法应否承认公平原则的争论在立法上有了肯定的结论。但我国民法承认公平原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公平原则具有什么功能等问题,仍然需要探讨,以期正确适用《民法通则》和深化民法理论。  相似文献   

10.
《民法总则》结合《民法通则》实施30多年的经验,根据我国当代的社会实际,对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权利和民事权利客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以及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制度的基本规则,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民法总则》改革民法基本规则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积极响应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民法基本规则提出的变革要求,二是适应社会观念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财富由普遍贫穷变为较为富裕的现实需求,三是民事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为改革民法基本规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和强大的理论队伍,四是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为改革民法基本规则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的公布,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主导方面是平等  相似文献   

12.
吴述林 《江淮法治》2010,(5):56-57,27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了显失公平制度,该制度渊源于德国民法典、前苏联民法中的暴利行为规定和台湾地区“民法”中的显失公平制度。我国学界对于显失公平的认定标准、性质长期存在争论,现有立法也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3.
《民法总则》的制定过程可以从政治决定与政治推动、立法进程、学者和公众参与三方面进行阐述。《民法总则》在承继《民法通则》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又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其规定具备体系性与合理性。《民法通则》以来的中国民事立法,曾受到德国民法和前苏俄民法的影响,但是探索和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道路。《民法总则》的制定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民事权利的保护,提升了公民的人身权地位,实现了维护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与财产权平等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充分体现了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的时代特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是随着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法》(以下简称《管理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作了专门规定。从民商立法的完善要求看.我国关于抵押制度的法律规定离此距离甚远。虽然《民法通则》确立了抵押制度,但仅占一条之下的一项;《条例》、《管理法》及各地有关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的地方性法规虽然也规定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但也只有概括性规定,操作性较差,给审判工…  相似文献   

15.
质押合一的成因与质押分离的必要性张秀全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及房地产法律、法规中有关抵押的法律规定,我国现行抵押制度一方面十分简陋、庞杂和混乱,另一方面包含了传统质权的内容,采取了质押全一的立法体...  相似文献   

16.
弘扬民法的平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民法通则》的颁布使中国民事立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平等是民法调整对象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民法的首要原则与根本信念。平等使民法具备独特的调整对象,是《民法通则》对调整对象的突破性贡献。民法中的主体平等与宪法中的平等具有不同的含义与地位,但它们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契约制度成为二者的纽带。平等原则也决定了民法独特的调整方法:确定民事权利义务的方式;对交易安全的完善保障;对人身权的独特保护方式;商法中的平等交易原则的体现与功能。平等原则的树立是中国民法走向未来的起点,它对中国未来民事立法和法律适用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抵押权制度是民法理论中一项古老的制度,动产抵押制度则是抵押权制度中一项新型的制度。它是经济现代化的产物,特别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基于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纷纷在民法典之外创设动产抵押的特别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为动产抵押在我国的实行提供了法律根据。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动产抵押的有关规定,如何规范这一新的法律关系。本文拟作一探讨。一、各国有关动产抵押的立法例古罗马法以来的传统民法大多将抵押权与质权采取分立制,分别规定在民法的物权编中,这种作法体现了抵押权与质权的两方面差别: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论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龙超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为基础,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最高法院民通意见》)等相关司法解释为补充而构筑起来的抵押制度在中国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和日新月...  相似文献   

19.
被掏空的《民法通则》 “民法总则立法工作的切人点应放到整个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民法总则是民法典制定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2016年2月17日,在媒体见面会上,孙宪忠开场便强调了制定民法总则的必要性. “很多人认为已经有《民法通则》,为什么还要制定民法总则?”孙宪忠解释道,“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在现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民法通则》承担着核心、基础、统率的作用.然而,《民法通则》156个条文在现实生活中能被应用的只有十几个条文,剩下的内容已经被其他法律所替代.因而,《民法通则》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来,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和编纂工作就从未停止过。2002年12月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则把这一进程推向高潮,特别是其中的物权编,把原《民法通则》中关于“所有权及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的规定加以丰富、完善,为我国的所有权制度描绘了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