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冬今春以来,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领导人先后就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制问题发表了看法。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匈牙利 1988年11月22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格罗斯在党中央全会上表示,主张和支持向多党制方向发展。这是匈党首次公开表示赞同实行多党制。今年以来,匈党又多次对多党制问题发表了看法。1月21日,匈党政治局委员、政府国务部长波日高伊在全国高等院校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多党制在匈牙利是切实可行的。他说,生活已走在我们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前期,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中央集权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重点建设,从而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它的缺点也日渐明  相似文献   

3.
苏联东欧各国始于五、六十年代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先河,尽管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里又几经沉浮,历尽坎坷,收效不一,但都为我们今天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可资借签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第一,政治体制改革要全面规划,配套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也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首先,它要求从纵向发展中研究改革的战略布署,即研究改革的前期政策,后续政策,使改革从经济运动带动下的被动实践转变为理论指  相似文献   

4.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是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苏东国家在此问题上也曾先后进行过长期探讨和实践。参考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有明显的现实意义。1、经济组织的形式。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形式与经济组织的形式是相适应的。在苏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日益高涨的民主潮流,党内民主问题逐渐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突出课题。认真研究苏联、东欧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无裨益。 (一) 党内民主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个人崇拜曾经是党内民主的主要障碍。列宁创建的苏联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列宁把民主集中制看作是民主的集中制,认为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沙皇白色恐怖的统治下,党也设法摆脱沙皇警探的追捕到国外召开党的代表会议,按照民主的原则,决策党的路线,选举党的领导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最初尝试是从50年代初开始的,南斯拉夫自1952年党的六大起率先迈出“党的非国家化”的第一步。实践表明,“党的非国家化”进程无法在斯大林的“国家党”内部首先发动,作为“国家党”的人格化代表,斯大林在其生命的自然终结之前是绝无可能的,这种“先天不足”决定了其后苏联改革的软弱性。无可否认,赫鲁晓夫勇敢打响批判斯大林的第一炮,但是这种冲击只是消除“国家党”在政治上最为有害的部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没有解决“国家党”本身这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整个结构问题。由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在的矛盾性和深刻的不彻底性,为尔后的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投下阴影,改革的命运是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7.
波兰是最早向西方借债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70年代初,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党推行“新的高速发展战略”,提出“十年内再建一个波兰”。但是资金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利用东西关系有所解冻的有利形势,大举外债,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短短几年,就兴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和交通设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增长3.7%,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9.8%,人均国民收入达3000美元。然而时过不久,本来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70年代中期以后,借  相似文献   

8.
改革,已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潮流。社会主义各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进行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国家有的就开始着手改革自己的政治体制,进入80年代,改革的势头更是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虽然各国的改革尚处于摸索  相似文献   

9.
中共对苏联三次出兵东欧国家的反应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10月和1968年8月,苏联在"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理由下,三次对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出兵干涉,引起了世界各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极大震动。作为仅次于苏共的社会主义大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先后做出了强烈而又各不相同的三次反应。苏联第一次对波兰的出兵行动,遭到中共的坚决反对而中止;第二次对匈牙利的行动,中共先是同样反对,不久又坚决要求出兵;第三次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出兵,入侵国和被入侵国都遭到了中共最为强烈的公开抨击。中共三次不同的态度,不仅是因为和苏联的关系有了从联盟到对抗的变化,而且也表现出中共在…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1989年冬和1990年春的一场政治风暴把东欧国家吹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政权完全变了样。当时,这些国家里的不少人都抱有幻想,希望在新的政治体制下他们会很快摆脱困境,生活大加改观。现在4年已经过去了,情景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二战结束后,苏联共产党面临着改革的重任,就是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轨道上来。斯大林时期苏共未能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成为这一时期苏共改革的重要标志。正如"秘密报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样,赫鲁晓夫的改革也是成败交错,走了许多弯路。勃列日涅夫又将苏  相似文献   

12.
东欧各国把私有化视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市场经济的“良药”,但是一年多来私有化的推行遇到重重困难。多数国家的私有化(小工商业和服务行业的私有化除外)目前基本上仍停留在议论和制定计划的阶段。进展较大的国家是原东德地区、匈牙利和波兰.至1991年7月底,原东德地区8000家大中型企业已有2986家被私有化。1991年年初,匈牙利实行私有化的企业占原有国有财产的7-8%,计划至年底将再实现10%。波兰原计划在一年内把7500家国营企业中的15%(1125家)私有化,但到目前为止仅出售了十几家。据分析,私有化遇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 1、资金困难。一…  相似文献   

13.
东欧六国近几年发展较快,农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1976—1980年六国年平均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1%。1981年—1985年为2.1%,1986年达5%,1976—1980六年平均粮食总量为7930吨,1981—1985年为8890万吨,1988年达1亿零20万吨。但六国的农业发展是不平衡的,改革进程不一,改革作法也不一样,主要情况分述如下:匈牙利:(一)进一步放宽农业政策,对土地实行买卖、转让和出租。为了加强合作社的生产稳定感,实现合作社土地所有权和作用权的统一。匈1987年3月制订了新的  相似文献   

14.
在苏联民族关系的发展史上,如果说列宁是民族团结的“胶合剂,”那么斯大林就是民族团结的“松化剂,”而戈尔巴乔夫则是民族团结的“解构器”。苏联民族关系状况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要实现民族的团结,既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更需要完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5.
周忠丽 《唯实》2010,(8):12-16
苏东剧变后,中东欧国家原执政党先后实现了“社会民主党化”的转型,这些党的转型既具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虽然这些东欧国家的政治转型在共同的国际国内政治气候中进行,但各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这就使得向着同一方向转型的东欧国家原执政党在转型后所取得的政治成就表现出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苏联解体已有20多年,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坊间已多有论述,并取得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喧嚣已过,可以使人们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而随着档案材料的逐步开放和学术界研究方法的转型,则为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二十年代,弗里契等人的观点风行苏联文艺理论界。他们坚信艺术分析的社会学方法的无限可能性,使艺术对经济、阶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依赖绝对化,从而对艺术和社会的联系作了简单化的解释。他们看待艺术不在乎它是否反映真实,而在乎它是否服务于某个阶级。所以,艺术的概念不是认识论概念,而是纯社会学概念。弗里契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17,(9)
苏联作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民族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留给苏联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苏联时期不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等又使苏联的民族问题更加尖锐,最终民族分裂,苏联解体。且苏联后期背离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东欧国家社会党的来源有两部分:一是原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二是历史上曾存在的老社会民主党的重新复活.这些党普遍以自由、平等、社会公正和民主作为基础价值观,主张多元化,在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上主张走一条介于现实社会主义和现实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千多年来依然激发起读者兴趣的话题,那么,可以说,关于苏联解体的思考还只是刚刚开始。苏联解体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远不只是因为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超级大国的败落竟然如此之迅速,也不只是因为这一问题事关当今国际战略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前苏联曾经有过与我们共同的经历与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