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面:凭此咭可享受九折优惠;正面:深圳水库山庄野味海鲜酒家……朋友相识,免不了互递一张名片。这一张的精彩之外在于背面,毋失毋忘,长年生效。不过,除总经理外,该酒家其他员工的名片背面则是空白。人与人交往,工作关系之中往往有一些“润滑剂”,该总经理在散发名片时,实际上是把“瞬时润滑”转化为“长效润滑”了。以后,不管十天八天,无论八年十年,把玩这一“小恩小惠”你不由不感叹:这份情还在!小小名片,表人心态。有人爱在名片列职位,重  相似文献   

2.
欢声笑语,觥筹交错,广州酒家金碧辉煌的红棉厅里,一个精心设计的祝寿筵席正在出现高潮。亲朋好友,儿孙小辈,每人都把一句最美好的祝愿献给刚满七十大寿,正在拈须微笑的古稀老人。就在这时,酒家的经理和招待员捧上来了一个用红绸蒙盖着的神秘的盒子。打开一看,金光闪闪,原来是一尊慈眉善目的老寿星!这个戏剧性的插曲,顿时使整个红棉厅“爆棚”了。经理笑容满面地说:“这是我们酒家为贵宾贺寿特备的寿礼。”……当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准备操办自己的终身大事时,他们的眼光也往往投向广州酒家。因为有不少“先行者”告诉他们,在新婚喜宴的高潮中,经理和小姐也会捧上一只用红绸蒙盖着的吉祥之物。打开  相似文献   

3.
“温总经理,请问你们的合资人是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华侨坐在轮倚上,望着眼前这个精干的中年人。“没有!”温祈福爽朗地笑了:“我们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是独立自主的国营企业。”这位老人是印尼华侨,多年在海外经商。他听说邓小平南巡后,祖国更加改革开放,远涉重洋回到久别的家乡观光。特意来到当年享誉省港的广州酒家,饱尝正宗粤菜。这天,广州酒家正在营业,人流熙熙攘攘。老华侨坐在轮椅上,让家人缓缓推进酒家。他用怀旧的目光打量四周,只见红棉依旧门庭已非,更加富丽堂皇了。服务员热情周到地送来香巾名茶;一碟碟精美的菜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相似文献   

4.
一间小小的基层酒家居然惊动了社会、惊动了市长,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去年十二月五日羊城晚报头版传出了新光花园酒家濒临停业之际发出的“呼救”。次日,又登出了市卫生防疫站负责人表态支持揭露防疫者张俊民“疫情”严重的文章,撤销了对“新光”的停业处分。谁  相似文献   

5.
朋友,你到过香港吗?假如你留意的话,走在九龙最大的一条街上——弥敦道,快到油麻地的伦敦大酒家斜对面,你会看到大厦墙壁上四个赫然大字:林真教授。你还可以在地铁站、香港大会堂、电视里、报纸上,看到他的形象,听到他的演讲,读到他的文章。林真何许人也!有人说他是个“睇相佬”(看相算命),江湖术士,如今发达了,也来附庸风雅。其实,香港文坛素来沉寂,作家地位低微,入息有限,未见有人以作家为荣者。“万般皆下品,唯有金钱高”的香港,视作家为草芥,一向称为“写稿佬”、“爬格子动物”。  相似文献   

6.
1984年初夏,深圳蛇口。华苑酒家改建工程投标,香港陈老板向闻讯而来的各施工单位,提出了一条近乎苛刻的条件:拆掉原有建筑,将其改造为一座两层的餐厅,但是整个施工期间,酒家要在原地正常营业。这一道难题,使众多参加投标者不得不退下陈来。然而,三个月之后,一座两层的新酒家奇迹般出现了,就连那位陈老板也连连点头称是:“这种建造方法和施工效率,真比香港还香港。”创造这一奇迹的并非什么大公司和国外的大企业,而是一个原来修造水泥船的小企业——广州新兴轻型结构工程公司。原来,该公司在施工中,采用了架空底层,外围上料的办法,从上向下,先建好  相似文献   

7.
答案     
阮红松 《工会博览》2013,(35):40-40
头儿不知从哪弄来一个很坏脑细胞的题目,对他分管的党办、工会、人事三个部门的员工进行考核。“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在路边焦急地等车。第一个是患了重病的妇人,第二个是你的梦中情人,第三个是你的上司。你的车只能容纳一位乘客,你选择谁?”头儿说,大家以部门为单位回答问题,也可以部门间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8.
人们也许不会这样苛求想去广州酒家的人肯定不少。广州是我们国家开放、改革的一个窗口,服务行业被称作“窗口行业”,而广州酒家,这个窗口中的窗口最令人瞩目!令人瞩目的是两句话。“食在广州第一家”!会“食”的广州人都这样说。作为佐证之一,这个以经营正宗粤菜著称的广州酒家,近年来推出由108款名贵菜点组成的“满汉全  相似文献   

9.
1993年6月15日这天,对广州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历史性的。广州新光花园酒家状告广州市政府的行政诉讼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开庭……新光花园酒家怎么啦?广州第一例状告市政府的这宗行政诉讼案件,成了街谈巷议中的热门话题。猜测,疑惑,指责,不解……座落在流花湖公园湖心的新光花园酒家西湖分店(以下简称“新光”)从问世那天起,就是市民们议论纷纷的一个焦点了。那时候,“奔驰”、“宝马”、“凌志”、“皇冠”等豪华小汽车频频光顾“新光”停车场,一排排,一行行,光彩照人。“新光”的豪华厅房内,夜夜  相似文献   

10.
星期日,时值正午。东北饺子王酒家宾客盈门,2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最后还不得不把饭桌摆到门外应接慕名而来的食客。更令酒家经理、年仅29岁的东北大汉李殿友眉开眼笑的是,除了那亲切的乡音,七成以  相似文献   

11.
上帝会罗汉     
中国人的烹饪世界闻名,中国人为美点佳肴起名字的本领更是令外国人叹为观止。 1987年的一天,一位洋记者来到广州最有名的一家酒家赴宴.酒足饭饱之际,这位粗通汉语的洋记者被菜单上一个美妙的名字吸引住了。记者推敲再三,玩味再三,不由得拍案叫绝,终于悟出一番大道理来,喜孜孜地走了。不久,香港某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到这位洋记者在这酒家悟出的一番高论: 记音认为,今日的广州人的观念确实是大胆的开放的,他们对世界的新看法甚至表现在广州菜的名称  相似文献   

12.
入夜,街灯闪烁下水珠飞溅,你是否发现——广州,深夜2时,一辆风尘仆仆的"的士'驶入文德路,车刹住,立即有两个人迎上前去: "老板,来了。" 司机跳下车,脸上满是倦意,马上一张竹倚递过来,一杯茶,两支烟,沾满风尘的汽车已是程明瓦亮。于是,在一片"多谢"拜拜"  相似文献   

13.
都市里,人真多。上班族一个个匆匆忙忙抢时间,车与人,人与车,也就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或许你碰他,抑或他碰你。碰到对方脾气好,多说几声对不起,就没事了,若对方自以为是公子绅士千金贵人,最多也只是遭几声谩骂、看几个白眼,只要你不出声应对。一次,我骑车把老大一个男人撞翻在地,我害怕极了,连道歉也发颤,那人一句“没关系”就消除了我的顾虑,让我感激涕零。不过,那天我就没这么幸运了。当我下班时,迎面飞来一辆摩托车,为了超车,却向我右手边紧逼。危急之际,我下意识地把车往路面  相似文献   

14.
“钞票雨”之谜你不妨数数走过你身边的广州人,从1数到200,那么,其中也许就有一位是任职于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的了。你当然不希望看到这些人在踩了你的后脚跟时连一声“对不起”也不会说。好在,你碰到的这200个中的一个是讲“友爱”的,尤其是在公共汽车上。你也许就在解放路的东升医院站等候公共汽车。下雨了,你看见一群忘记带雨具的盲人医生在不远处的骑楼底下正急得指手划脚,这时,一辆5路车缓缓靠了过去,司乘人员撑起雨伞,把盲人医生一个个搀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上千万人的大都市,有多少酒家、饭店、小吃店?按只能使用一次的严格规定,每天要消费多少万双卫生筷?这个问题,除了生产卫生筷的公司、企业外,恐怕很少人去认真想过。区区几分钱的卫生筷子,只能使用一次,就算是成千上万吧,又有什么用呢? 然而,有那么一个日本人,却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卫生筷虽然一双只值几分,然而它却是木制的,木材在当今世界上又何等金贵! 于是,这个日本人想出了一个绝招:成立一个卫生筷回收公司,专门回收各大酒家、饭店、小吃店使用过  相似文献   

16.
有两件“涉盲”事件,都被我看到了. 一件是一起不大的交通事故. 一辆带着人的轻型摩托车,与后面一辆黑色轿车同向前行.就在两车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尽力躲闪轿车的摩托车驾驶员声音不大但显然是慌张地叫道:“完了,完了,撞上了.”随后的一瞬间,我已经看见没有打开右转向灯的轿车向右转弯别向摩托车,“嘭!”地一声,摩托车一车两人全部被撞倒在我的前方.因为两车车速都不快,没有造成人员的过分伤害.摩托车驾驶员从地上爬起来,顾不得护膝已被撕开,身体是否受伤,大声质问已经停车的轿车司机:“你是怎么开的车!方向灯都不打!”可没想到,下车后的汽车司机回答:“什么我怎么开的车!你怎么开的车!”待轿车司机发现骑摩托的人穿着警察制服,便手指警察臂章说:“交通队的啊?我这车是全保险,没事!”弄的警察反而一时语塞.  相似文献   

17.
娄敏  姚剑锋 《工会博览》2023,(27):36-38
<正>“小伙子,坐你的车感觉就是不一样,每次都是主动起身把我迎上车,就跟飞机上的服务一个标准。”“呦,我这刚上医院开的药,七零八碎占着手,没想到你这车上连塑料袋、湿纸巾都替我们准备好了,小伙子你想得也忒细致了。”……在北京的323路公交车上,这样的赞叹声音总是不绝于耳。面对乘客的称赞,驾驶员崔志勇总会笑着回应:“您满意就好,欢迎您下次还坐我的车。”  相似文献   

18.
元和 《法制博览》2010,(6):27-27
友人访印归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印度人的脾气格外好,就拿公共交通来讲,车子磕磕碰碰的事情随处可见,却几乎见不到谁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更不用说大打出手了。他们大大咧咧地各自走开,仿佛在说:瞧你,老兄,你今天刮蹭了我的车,说不准明天我就会刮蹭别人的车哩。  相似文献   

19.
神秘导弹从航展2号展馆北门走进去,巨大的P-12导弹发射车就会迎面撞入眼帘,紧接着你就需要仰起脖子了,因为发射车后部的两枚导弹顶天立地,整流罩几乎要触到天花板了。一副雄视六合的桀骜模样。  相似文献   

20.
不瞒你说,我学自行车是用“公家车”学会的。顾名思义,“公家车”由“公家”为公务人员购置,当然了,修理自行车的费用也都由“公家”全权报销。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还舍不得买“私家车”来享用,父亲只好一边让受挫的良心去默默“斗私批修”,一边让胯下的宝贝“公家车”随同宝贝儿子在地面拼命摔跟斗。那时候在马路上辨认“公家车”很容易:无须细看那特殊颜色的车牌,你只要根据它的破烂程度便明白“公家”是何模样。 1982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8个年头,直到那时我才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广州人兜里有点余钱,从而接二连三地购进“私家(自行)车”,我相信是在踏进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之而发生的,是“公家(自行)车”的悄悄隐退。接着,“公家车二世”——首长们用于公务的小轿车又登上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