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翊 《台声》2002,(1):10-12
2001年12月2日中午,台湾朋友来电话告诉林海音先生辞世的消息。其时我正在西山附近探望友人,闻讯后顿觉心情凄然。53年前,林海音先生一家返回台湾前曾特意前来西山观赏红叶,在此徘徊流连,离情无限。此时的西山,红叶飘零化泥,对岸的林海音,竟也乘鹤西去,使人不禁泪水潸然。连日来,我接到全国许多媒体的电话,问询有关林海音先生的情况。概因我与向建国小姐是林海音先生生前最后接触的大陆记者吧。其实,有关我们与林先生的会面及相关情景,我们都作过详细的报道,但是我完全理解媒体朋友的一再追问,因为大陆读者是如此喜…  相似文献   

2.
《统一论坛》2013,(3):76
2013年5月24日,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在南昌市接待了台湾"一国两制"研究协会理事长蔡武璋先生等一行20人。江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蔡晓明会见访问团,介绍了近年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希望双方加强交流协作,共同推动祖国和平发展。蔡武璋表示,"一国两制"是两岸未来最好的结合方法",一国两制"会让大陆和台湾更美  相似文献   

3.
3月12日,台商林秋烘先生就承包189亩果园进行黄花梨生产经营事宜与宁波慈溪周巷镇湖塘村正式签订承包合同,宁波市台办、慈溪市有关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这标志着冷台农业合作又取得了新进展,也意味着林先生在宁波系列投资第一步取得了成功。林先生是台中县山城农民权益促进会理事长,从事农产品种植、经营和肥料加工。他在台湾农业界具有一定影响而且非常热心于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并为此作出了一定贡献。林先生与台湾~些农业界的朋友一直想在大陆投资包括农产品种植经营、肥料及包装物生产等一系列农业项目,经国务院台办介绍多次来浙江省…  相似文献   

4.
杨云宝 《创造》2010,(1):94-97
<正>台湾对于大陆人来说,既亲切又陌生。近60年来,由于两岸隔绝,人民互不往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祖国宝岛台湾的认识仅局限于地理和历史教科书的知识。2009年11月26日,笔者有幸作为"第十届大陆图书展"的一员,踏上了魂牵梦绕的宝岛台湾的土地,几天时间,行走于宝岛,台湾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状况,在脑海里形成了极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刘爱理 《黄埔》2007,(5):53-53
我们这群老家伙,出生在祖国大陆,那里还有些亲朋好友健在,更有我们怀念的锦绣河山。开放探亲以来,去过大陆的不只是在那里有亲人的我们,更多土生土长的台湾商人、政客、寻根又好奇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往大陆跑。商人去找商机,政客去拉关系,老百姓去游山玩水,去看跟自己有血缘、有文脉的祖国山河,去寻找祖先踏过的足迹啊!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郑重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这对我们进一步坚定信心,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必要准备70年来,特别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年来,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坚持  相似文献   

7.
周明 《北京观察》2004,(4):60-61
我有幸从2000年起,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连续三年三次到过祖国宝岛台湾.更有幸的是,第一次去台湾时,2000年6月7日我拜访了国民党元老、时已101岁的世纪老人陈立夫先生.据说,我是大陆最后一位见过陈立夫先生的人.对于那次会见,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同昨日,尤其是他关于呼吁祖国统一,提出国共联手打击台独的主张言犹在耳,令我难忘!  相似文献   

8.
《台声》2004,(10):50-51
大陆台商对祖国建立新认同 过去,台商对大陆的认同主要基于台商祖先“源”于大陆引发的寻根情结,现在随着台商与大陆融合程度的提升,台商开始建立起基于自身经历对祖国新的认同。自从1989年国务院公布给予台商优惠新措施、台商投资大陆始成规模之后,15年来,台商又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文化艺术界,国画家李登胜先生享有诗、书、画三绝盛誉。多年来,他全力以赴,致力于以书画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书画交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成绩卓著,有目共睹。海峡两岸众多新闻媒体和各界上层人士,对李登胜先生牺牲个人、无私奉献的崇高人品和艺晶,深表佩服。 率团赴大陆开展书画交流的先行者 当台湾当局刚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大门之后不久,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李登胜先生,对根在大陆的书画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大陆,早已按捺不住他那颗梦绕魂牵的渴望之心。1989年,他率先带领台湾书画交流团赴桂林作文化交流,受到大陆同行的热烈欢迎。1991年隆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5,(23)
##正##这是一个个值得感动的寻访故事。故事里,延续着亘古不变的家乡情结。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故乡是心底永远的家。十多年寻根梦,几多希望几多失望。游子的情怀,就应在一句简单的话上:我们的根在这里。一杯故乡茶香淳入心"如果我不来寻根,下一代就不知道根在哪里。"现年60多岁、身为台湾一家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曾正义先生,从1995年开始就时刻把寻根挂在心上,走到哪里,只要是  相似文献   

11.
郑坚 《台声》2008,(1):1-1
1983年春,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乡亲,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一周年之际,创办了《台声》杂志,以抒发台湾人民的心声。25年来,《台声》从祖国首都北京,向岛内外、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发出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其主旋律是:台湾人民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道,积极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世居台湾的老人林洋港先生在与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共进晚餐时,激动地说:“记得10岁时,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台湾的老百姓被迫打着灯笼上街庆贺。我的父辈对我说,你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祖先在大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向往着大陆。”经过几十年的期盼与等待,林洋港先生终于踏上了这块他曾朝思暮想的故土。为了却多年的心愿,林先生要到卫辉去拜谒林氏的始祖比干。他带着太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及他组建的“中华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策进会”一行22人,乘车前往有“天下第一庙”之称的殷太师比干庙。五月的河南,气温总是飘忽不定,…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有这样一位河南籍诗人:他不仅是诗坛一旗手,更主要的是,他情系大陆故里,以浸润着浓浓思乡情与拳拳爱国心的作品与行动,在海峡两岸搭建了一座连接台湾与大陆的彩桥,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就是台湾《葡萄园》诗社创始人,现名誉社长、台湾诗歌艺术学会名誉理事长、世界华人诗人协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文晓村先生。 文晓村, 1928年出生于偃师农家, 1944年弃学加入抗日游击队。不久,该游击队被收编入共产党所领导的部队系列。 1948年文晓村入王新亭司令员率领的“八纵”任司令…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13)
<正>6月18日,大雨下个不停,但丝毫不影响石狮市永宁镇沙美村卢氏宗亲的心情,他们满怀期待,因为又有台湾卢氏宗亲即将到来——台湾台南市南沙宫卢章明、卢翊宾父子一同来到沙美村寻根谒祖。此行台南卢氏宗亲的"寻根"源自台湾知名学者、沙美乡贤卢用章教授的精心"牵线"。卢章明告诉记者,原来并不知道"沙美"在大陆的哪个地方,自己只靠父亲口传得知家族故事,而通过在台湾户政事务所能查到的最早记录仅为沙美16世的迁台高祖父卢比炒和出生于"明治元年"的曾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09,(10):39-41
采访台湾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采访时间敲定数次,都因公事繁忙而一推再推。如今随着两岸经贸交流渐入佳境,以资深“企管”背景身担台湾外贸协会董事长的王志刚笑称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大陆各省市,推荐台湾精品,为两岸企业界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贸协”在大陆选择了50个二线城市进行消费指数调查。让王志刚尤其心动的,是大陆的内需计划。由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王志刚看到了更大商机。“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机。大陆方面的扩大内需计划,我们可以来参与。所以.两岸经贸合作前途真的无限、无限、无限!采访中王志刚用了3个“无限”,给两岸经贸合作前景定调。  相似文献   

16.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17.
崔琦 《台声》2002,(10):36-37
应台湾电台和台北曲艺团的邀请,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及赵炎、刘伟、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崔琦组成的“大陆相声名家访问团”于2002年8月6日至23日在祖国宝岛台湾进行了为期17天的访问、交流和演出活动,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8月6日下午7时许,马季一行安抵台北桃园机场,两家主办单位法人代表周天瑞董事长(台北曲艺团郭志杰团长前往北京迎迓与大陆艺术家同机抵达)、马季先生在台湾惟一弟子李国修及台湾相声迷、马季追星族等70多人,打着“热烈欢迎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及大陆相声名家访问团”的横幅,簇拥在接机…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大陆已经明确扩大内需以及加速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为此,许多台湾厂商瞄准这一巨大商机,积极拓展大陆市场。随着2013年的到来,许多台湾"名优特"商品在大陆各个展会纷纷亮相,为宣传产品和拓展大陆市场开足马力。而在大陆诸多展会中,"台湾商品博览会"倍受台湾厂商的青睐,成为许多台湾"名优特"商品厂商参加展会  相似文献   

19.
司俊婷 《台声》2005,(11):79-79
耳闻椒江有一位“行善心善”的王公富先生为时已久,但是直至前些日子才有幸拜访他。王公富先生,1925年9月10日出生于中国台湾。虽然今年王先生已经是80高龄,身体状况也已欠佳,但不管是在病床上,亦或是在疾病治疗中,他总不忘叮嘱身边的人“快开学了,替我把学费给那些孩子们送去啊!”“中秋了,你们不要忘记代我去看看敬老院我那些兄弟姐妹们……”。王公富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好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怀着强烈的思念祖国和热爱祖国的情思,王公富先生于90年代初回到大陆,来到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辗转于台湾和大陆之间,为众多台商来大陆投…  相似文献   

20.
正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面。关于台湾问题,根据邓小平提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未用"解放"一词,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标志着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实现重大转变。大环境如斯,台湾当局为形势所迫,于1987年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打破海峡两岸同胞的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