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开放地区的中学生在开放、改革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其在人际交往意识上、交往行为上有许多新的特点.笔者试图从对广州、西安和杭州三个城市中学生所做的调查(共对9间中学的中学生1895人发放问卷,有效回收问卷为1889份,有效回收率为99.68%),探讨开放地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新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网上交往 ,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尤其在青少年中间迅速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由于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时期 ,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都还有限 ,因此正确认识并掌握网上人际交往的技法和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学校园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中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导致这些中学生社会化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中学生社会化的两个方面:中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中学生暴力群体的社会化两个角度,结合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中学校园暴力事件进行分析,以求找出中学校园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第八课《尊重他人,尊敬师长》的教育目标中,有一条要教育学生懂得文明交往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学会文明交往。这一点十分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每个人天天都要遇到的,也是不可回避的事情。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扩大、活动能力的增强,与外界的交往也会日益增多,各种社会关系对每个中学生的成长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文明交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有原则、有方法、有技术。遵循…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京市中学生追踪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及其变化,并对性别差异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在高中到大学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范围扩大,高中同学是好朋友的主要来源,同辈群体始终是青年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男女生在交往内容上存在差异,异性交往和网络交往呈现开放性和扩大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人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青年社会化,是指这个社会化的个体是青年,他们受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生产、生活方式、法律、道德等教化,同时能动地进行内化,调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和个性,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青年期是由未成年人转变为成年人的转型期,是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文章通过调查发现:聊天交友是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活动;网络在中学生中将成为新的具有号召力的社会化媒介;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信息获得、秩序行为、道德观念和文化反哺等方面;中学生受网络影响主要是缘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化的问题,属于“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这一层面,涉及“道德——心理——伦理”的发展领域,最终形成学生正确的交往品德与技巧。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报》曾以“中学生也过情人节?”为题,报道了情人节前夕新疆某市的礼品店里一些中学生购买礼品送给异性朋友,超市里刻有“Love”字型的巧克力格外受到学生的青睐,“网吧”爆满,一些中学生通过网络给异性朋友发电子贺卡。这则报道警示人们,中学生异性交往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那么,中学生异性之间是否需要交往?应怎样交往呢? 一、中学生异性之间需要正常交往 古人云:“人生不能无群。”人要享受正常的社会生活,只有在社会群体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获得。而社会群体是由男性和女性构…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社会,这种开放性增加了青年个体的交往频率和交往层面,使其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青年要在社会中确立自身的地位,进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并通过其人际交往活动为为自身的发展铺平道路,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的交往之道,使自己处于良好的人际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人际关系 经济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人际关系是青年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与他人的关系。青年人际关系质量的优劣,对于人生态度的确定,对于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进一步开放,青年人际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观念在不断更新,内容在不断  相似文献   

12.
青年期,常常被视为是一个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年面临着完成阶段社会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任务。而青年社会化的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社会为青年一代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条件以及提供科学的教化,而且有赖于青年主体能动地接受社会文化传递,而青年一代的社会参与,是其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参与在青年发展中的意义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对青年个体和群体发展的影响之中。  相似文献   

13.
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与社会主导文化一致的价值取向●选取与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相符合的角色定位●建造和谐、融通的社会人际环境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社会化实质上是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二者相互促动辨证统一的过程。这种内化是根据自身的素养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来完成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社会化过程虽然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每个人的自身状况和主观努力的差异以及对社会化的认识和实践的不同,社会化进程的速度和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别的。社会化进程顺利的青年,自然能够及早地树立起奋斗志向、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和角色,并在履行社会的角色中…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与交往能力培育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成才成长和日后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调研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网络交往负面影响及缺乏交往技能的教育与训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自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身修养、情感控制、欣赏他人、参加交往实践等方面进行努力,学校则要发挥引导、协调与鼓励等作用,积极提供学生交往能力培育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人际交往是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进行的联系和接触,从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交往”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即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从狭义上讲即是信息交流。 在对军校青年学员的社会人际交往关系进行调查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人际交往,不仅是军校青年学员传播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而且在这种交往中,由于人们相互之间互为主、客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往受一定社会规范的制约与指导,礼仪就是指导人们交往的规范之一,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选择职业的人生关口,在此过程中,求职礼仪成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交往的主要规范。  相似文献   

17.
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乃至整个中学教育效果的前提之一。因此,了解学生的心理并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师的必备功课之一。高中生个体心理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社会性。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则是在青年期完成的。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好像在人生的旅途中,豁然开朗地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说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心理的发展就越来越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  相似文献   

18.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的 ,即社会化与个性化 ,人的全面发展是这两者的和谐统一。从人降生在这个世界到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的实现有赖于个体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教育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素质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 ,它把人当成社会化的主体 ,使人在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从抽象的理论研究真正走向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化 ,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是社会学与教育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开始了对大众生活的渗透与改变。时代为"90后"大学生打上了"移动互联"的烙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从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等多方面建构着新的"微"生活方式。包括手机在内的网络新媒体社会责任已然应当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议题,我们需要肯定新媒介在对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应当时刻警惕生活方式变化中的负面效应。政府、移动互联网企业、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均因新媒体的特质而成为社会责任的主体和利益相关者,以求共同营造适宜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良好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人际关系是个体以社会角色和有个性个体双重身份的统一体——人际角色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发展,并建立起来的,受主体个性心理特征调节的直接关系,即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人是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体,所以,人际关系也相应地受到主体自然(人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特征)、客观自然和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力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