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译者对原语文化的重写和操纵,集中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对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考察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从而拓展翻译研究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翻译应遵循何种标准才称之为佳译,各种论点可谓甚嚣尘上。而译者的文化身份无疑成为阻碍译作构建文本效果等值性的关键因素,其中文化偏见或隔阂更是为民族间的交流蒙上了阴影。本文从译者的民族文化身份着手分析文化差异与隔阂对诗歌构成因素的误读,进而阐述其国际化文化身份在诗歌译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中从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入手,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语言可译性限度和文化可译性限度.通过阐述语言可译性限度与文化可译性限度产生的原因和一系列的分析、比较,说明了语言的可译性限度比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对译者有更大的制约作用,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更具操作性、更易于译者突破.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英语典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翻译做了初步探讨和分析.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套用或借用以及意译的方法翻译英语典故,但在翻译前,译者必须了解英语典故的历史文化渊源,切不可望文生义,自己杜撰,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在恰当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附着在原语上的文化信息恰如其分地传递给译语读者,使原语和译语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相当.  相似文献   

5.
文化简化主义与语义的欺骗性对等是西方译者英译中华典籍时常犯的错误之一,其特征是译文与原文表面上语言意义一致,但实质上文化意义却大相径庭。就《孙子兵法》的英译而言,译者的选择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心理,其又通过译者英译的文化表现体现出来。译者如缺乏文化逻辑意识,以自己的心理框架取代现实的语境,就会以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取代源语文化之文化惯约。欲避免文化简化主义的发生,译者须加强自我自反性,厘清蕴含在文化表现系统中的文化逻辑,通过自反的方法达到差异比较与沟通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一直是具有争议的翻译研究学派之一,在其起源阶段,女性的话语权一直是被迫翻译成处于主导地位的父权话语之下。随着翻译的逐渐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使我们注意到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身份、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妇女运动不仅将性别意识带入到翻译研究中,而且对人们在社会刻板印象,语言形式,语言与政治翻译,译者的身份等方面的观念转变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化负载词是旅游资料翻译中的难点,文中以《昭通旅游导游词》为例,探讨了景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并分析了翻译方法及其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译者在采取翻译策略时要考虑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照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大多源于对异域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能以异域语言阅读文学原著者甚少,读译作者居多。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说,译者是文化交际的使者,无论其角色在历史上是如何变迁。其作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角色却是亘古不变的。在翻译中,译者的素养、能力。对原作者的深刻认同和理解以及对原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决定着译者是否能胜任跨文化使者这一角色,决定着文学作品在异域文化中的生命力。优秀的译者对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9.
戏剧翻译中译者要重视宗教文化因素的处理,翻译中的宗教文化缺失会造成目的语观众对于戏剧译作的理解与欣赏上的空白,偏差。文章旨在探讨戏剧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因素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翻译动机对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翻译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语言的共性而发展的;归化翻译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语言的个性而发展的。众多因素影响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而译者的翻译动机是关键因素。译者的目的如果是为了保持原语文化的风格,实现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会采用异化策略;译者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取悦于目的与读者,保持目的语的文化风格,则会采用归化策略。异化与归化各有利弊,应辩证地运用。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准确性、审美要素的补偿和意象的处理三方面对几篇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文进行比读,品评中西译者的译文特点,认为:对于中国古典散文的翻译,中国译者比西方译者更有优势。我们不应只强调译者的英语能力,还应强调译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能力,对原文美学要素的识别能力以及情感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电影片名翻译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既受到原语文本的约束又被赋予一定的创造性。由于各民族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应该正确把握译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以求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文化适应作为译者翻译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不仅为片名翻译的动态性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规范化起到了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美国的齐默尔曼案因涉及种族问题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不少中文媒体将齐默尔曼的身份译为"协警"。这一翻译存在误译,其原因在于一是新闻翻译时间仓促;二是译者对美国警察制度缺乏了解;三是对译语一词多义现象处理疏忽。齐默尔曼身份的正确译法是社区守望协调员或邻里守望协调员。为避免在类似的翻译中发生误义,译者应当以严格的职业操守要求自己,充分了解目标语国家与源语国家存在的制度差异,并慎重处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深入探讨藏区民众在宗教身份、经济身份、文化身份和族裔身份等新维度上的内部重构,在社会一般性发展的语境中客观审视藏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在内部多元维度上的嬗变与重建。藏区民众宗教身份的弱化、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膨胀、少数族裔弱势身份的刻板化体现了藏区民众身份解构的重要特征。藏区民众身份认同的再建需要通过宗教身份与世俗身份的平衡、文化身份与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融合以及摆脱弱势标签,塑造平等身份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谚语有其特殊的存在意义。不同民族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孕育出了极具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质的谚语形式,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因此,做好少数民族谚语译介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以此为据,结合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现实条件和主要路径,少数民族谚语对外传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海外汉学家译入、中外同行合作、作者与译者合作、作者自译和中国译者逆译五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6.
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表达了加拿大人对国家身份的文化想象和诉求。小说表达了反文化殖民的思想以及通过艺术想象容纳和接收本土性的愿望。作者认为民族身份的构建应当深入到民族内部,从文化上结合本土元素,构建加拿大的神话和文化。通过解读小说中加拿大民族身份和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可以阐释阿特伍德作为一名作家对文化和社会的广泛关怀。  相似文献   

17.
虽然聚居区与散居区的穆斯林群体都出现了极端化现象且影响日渐扩大,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模式。中东穆斯林群体因外国军事存在和西方文化冲击而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威胁感知,部分穆斯林在对自我身份、他者身份和解决方案的建构中完成了身份认同的极端化转变;欧洲穆斯林群体则因处于两种身份和文化的长期割裂状态而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部分穆斯林在质疑身份和重新确认身份的过程中,因受制于持续被剥夺的现实和极端主义思想的煽动,形成了对极端身份的自我认同。只有全面客观认识穆斯林聚居区和散居区极端化模式的差异,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去极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景区资料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翻译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过阐述。本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几大主要翻译理论视角下旅游资料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相关探讨,接着分析现实环境里译者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体现的同时也应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论文认为译者主体性也更多地受到其他受动因素的影响,是有一定的底线和限制。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将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置于“资源稀缺-自由竞争-社会变迁”的宏观视角下进行解读,认为资源具有稀缺性且在地域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是导致流动人口出现身份认同困境和“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作者利用国家计生委2010年全国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访谈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变动、技术变迁、文化嬗变和制度演化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是否就业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不大,相对收入和社会地位则是其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技术变迁和文化嬗变则将流动人口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之中,并常常造成自我身份的迷失,而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形塑着流动人口的认知和体验,决定其身份认同的轨迹和进程.  相似文献   

20.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还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文化目的和翻译策略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