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庆东 《理论学刊》2003,(5):150-152
情爱意识与道德理性的纠合 ,形成了 2 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的突出特色。但是由于多种伦理话语的并存与互动 ,道德理性无论是在价值论还是目的论上 ,又呈现出多重的指向和内涵 ,这不仅体现了作家个人的主体意识 ,也对 2 0世纪婚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东丽 《理论学刊》2007,2(10):119-123
随着艺术上的不断自我超越,迟子建的小说愈来愈呈现出饱满的艺术张力。苦难与温暖,朴素与唯美,再现与表现,构成她小说重要的张力关系。张力叙事使迟子建的小说拥有了厚重感和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湘潮》2007,(9)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所撰写的一部关于民间风俗的专著。其所记录的故事,广采民间传说、遗闻轶事,内容驳杂,基本上采用小说的叙事描写、虚构夸张,故事情节生动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在其故事的内容上,叙述描写的手法上都含有一些"小说"的因素,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小说的影子。本文从西方叙事理论的角度来讨论《风俗通义》故事中所含有的"小说"因素,并探讨了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后期,海峡两岸相继形成了现代派文学创作热潮,而二者对于人的关注和思考却存在着明显差异:前者侧重表现现实性较强的现代人的某种异化和悲怆感,不乏对美好人性人情的展示;后者则侧重抽象化地表现人性中残忍、丑陋、冷漠、窥视欲等负面因素.另外,台湾与大陆都有对传统小说叙事艺术手法的超越,较多注重叙事延展的内在逻辑、对横向移植与纵向继承关系的适度处理,是台湾现代派整体艺术成就较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宁肯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成名于网络只是一个偶然,他对于艺术的孜孜探求和丰沛的生活体验是其作品光芒四射的真正原因。宁肯的小说既有厚实的生活基础,也有艺术哲思的精神深度;有通俗侦探小说叙事的悬念与曲折,也有现代心理小说的细密和繁复。宁肯的艺术探求启示我们思考现代小说的艺术走向。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视野中的"科玄论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丽 《理论学刊》2004,4(8):31-34
“科玄论战”是 2 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 ,这不但因为它上承 19世纪末叶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 ,下启此后中国哲学的三大思潮而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 ,而且因为其凸显了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价值之间的二律背反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重新审视这场论争的内容和意义 ,对于把握现代哲学的走向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帅震 《理论学刊》2006,(4):106-107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台湾文坛,许多军中作家感受到“反共文学”的虚无,他们将目光投向大陆原乡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奇,从乡土社会的风俗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寻找精神资源,在小说中构筑了一个带有寓言色彩的原乡神话,借以容纳他们的乡愁意识,并最终成为这一派小说家精神返乡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3,(Z2):260-261
<正>富有乡土与民族意蕴的叙事策略是贾平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它与贾平凹小说的人物形象一样,也是其创作心理的外化。一、神秘叙事神秘主义起源于先民的巫术和神话,是人类原始的宗教哲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因子"。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宗教、巫术和各种超验现象,有着不可验证、荒诞、非现实的特征,呈现出较强的"非理性色彩"。就其思想本质而言,它是关于宇宙本质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坚信世界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朱志敏教授所著《中国共产党与 2 0世纪中国文化》(新近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一书是一部有学术分量的著作。作为中共历史学界的青年专家 ,朱志敏教授在 2 0世纪 90年代初就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 ,最近亦有重要论文发表 1。作者在多年思考的基础上将 2 0世纪中国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实践两个尚待开垦的领域联系起来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谈了 2 0世纪中国的文化环境及其面临的问题和人们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问题提出的主张及其实践的影响。该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创新 ,无论是叙事视角、观点还是史料运用都有新…  相似文献   

10.
杨华祥 《学习月刊》2010,(14):25-26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学的八大巨匠之一.他把人的世界划分为价值的世界和科学的世界,价值的世界包括宗教、道德和艺术。他强调要在艺术中贯彻道德精神,在《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学精神》两书中,他站在儒道两家文艺伦理的基础上.阐发了中国艺术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并以此来批判西方近现代艺术,高扬东方文化的道德理性和艺术理性。  相似文献   

11.
牛运清 《理论学刊》2004,1(1):97-10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演变。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由“现代性”向“世界性”过渡与演变的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多受“政治”与“革命”的制约,21世纪的文学则多与“经济”相纠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总格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以新的民族性和时代风采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2.
房福贤 《理论学刊》2005,(9):108-112
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战后的抗日文学才是真正的抗日文学。前30年的抗日文学虽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整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抗日文学不仅完成了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创了中国抗日文学的新时代。变化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走出了以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单一立场的国家化叙事模式,也走出了战后30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立场的集体言说方式,开始了立足于民间视野和个人话语基础之上的抗日历史的文学重构与叙述。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在革命与建设中的文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毛泽东是新文化的缔造者,他的文化思想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的文化实践活动,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先进文化轮廓。江泽民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根据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使二十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既避免了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文化的全盘西化,又找到了体现中国文化典型特点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王群  刘悦坦 《理论学刊》2005,15(7):111-113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最有争议的文化名人之一。我们认为,郭沫若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毕竟不是作为道德家而确立的,从早期新诗创作到40年代的历史剧,互渗的思维方式和热衷于仪式的表现始终贯穿于郭沫若的精神结构之中。这既赋予了郭沫若“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灵感,也导致了他创造力的最终枯竭。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郭沫若的创作,有助于我们对郭沫若形成新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5.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特别是通过对20世纪社会主义从一路凯歌胜利前进到遭受挫折节节败退的曲折发展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深刻反思,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既不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已渐趋成熟,也不是处在迈向社会主义的最后一道门槛上,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漫长和艰辛的长征途中。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长过程中应该有若干个发展阶段或周期,前一个周期是后一个周期在历史经验、发展模式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积累,后一个周期是在前一个周期发展基础上的更高的台阶,是站在更高的制高点上的、更为成熟的体系周期。今天,中国人民正在探索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任何社会主义都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较低平台走向新的更高制高点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辉煌一时的山西票号在向现代银行过渡中曾出现过两次机遇,但都没能把握住。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票号错失变迁机遇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根源在于:第一次合组银行失败———初级行动团体的缺失。由于其内部制度导致了决策层创新能力的逐步弱化,阻滞了初级行动团体的形成;第二次合组银行失败———次级行动团体缺失。由于组织内部各利益主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导致合组计划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20世纪的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科学理论到革命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辉煌。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标志着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实事求是地说,在全球化背景下,苏联模式不仅没有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且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局部失败。中国主动加入全球化进程,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把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全球化趋向相吻合。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模式不仅要以全球化为背景,从中国国情出发,而且模式的定型是一个摸索和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学对情爱问题的关注是与文学自身的特质分不开的。新时期之初,小说中的情爱叙事融汇在宏大叙事之中,虽引起广泛反响,但基本是在非文学意义上,人们只是借小说来讨论爱情价值观。“情爱”和“叙事”一旦结合,就不只是直观的社会人生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课题,优秀的情爱叙事小说往往能够超越具体的时代伦理命题,而指向一种更普泛的人类精神现象。采用多种文学研究方法对当代小说中的情爱叙事进行多维度的透析,有助于我们领略情爱叙事的多重文学境味。  相似文献   

20.
独具特色的山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山东文化资源众多、底蕴丰厚,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为山东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壮大文化自身实力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明确一个目标、处理两大关系、推进三个计划、实施四大战略、整合五项资源、提升六大品牌,下力气做好山东文化走出去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