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孟亚生 《学习月刊》2011,(21):49-51
近段时间以来,古城南京一件简单的离婚案成了众多市民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了社会各方对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下简称"解释三")的广泛讨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激烈,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房子再次触动人们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  相似文献   

2.
正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发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了这场讨论的重大意义。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3.
从《乔家大院》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的那一天起,对该剧褒贬不一的争议就不绝于耳。争论归争论,《乔家大院》的收视率名列全国同一时段节目之首已是铁的事实,其收视率甚至超过前一段时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亮剑》1.3个百分点。我以为,在炒作之风日盛的今天,与其关起门来争论《乔家大院》的好坏,还不如来思考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让《乔家大院》走出国门如何?在全球商业化背景下,《乔家大院》着力表现“诚信”这一“中华商魂”注定会有全球市场。这一部反映“义商”乔致庸传奇一生和晋商文化的厚重戏,具有了历史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8,(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是关于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相似文献   

5.
经典语录     
<正>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韩非子·主道》)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淮南子·兵略训》)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大学·经上》)  相似文献   

6.
经典语录     
正无其实而喜其名利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战国策·齐策四》)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南宋·陈旉《陈氏农书·财力之宜》)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姜子牙《六韬·文韬》)  相似文献   

7.
一、党史学学科矛盾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初期,就已经开始有了党史研究和论著,如1924年陈公博写的《共产主义在中国》,1926年蔡和森写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7年瞿秋白写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1930年李立三写的《党史报告》、1931年华岗写的《中国大革命史》等等。但是这些研究工作,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研究主体来看,在党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两汉易学的传承,学界看法历有歧异,其中一派断然否定两汉易学之间的传承天系,认为西汉易学至东汉已经失传,代表人物为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尚先生在研究《焦氏易林》的基础上,曾系统地阐述了其关于两汉易学的传承观。 《焦氏易林》自古被人们视为占筮之书,先儒为之注者不多。即便“昔人为之注者,只释其故事、地名、人名及草木禽兽虫鱼之名,无释及卦象者”(《焦氏易诂》)。自尚秉和先生《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及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以这个理论为基础,马克思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剥削关系。正因为如此,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以来,在两方经济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修正者之间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大的争论主要有三次:一是20世纪初爆发于希法亭和庞巴维克之间的争论,这是马克思逝世以后,从学术角度展开的第一回合的大争论,中心问题是《资本论》第二卷的价格理论是否与第一卷的价值理论存在逻辑上的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我们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者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到底是社会主义好呢还是资本主义好?其实,这个问题的基本答案是早就有了的。一部近现代史说明,在世界帝国主义包围  相似文献   

11.
读了《再论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①(以下简称《再论》),对该文作者和某同志(《再论》所称《经济》一文的作者)的争论,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再论》提出要“平心静气地实事求是地开展讨论”,我很赞成。因此,我们还是从有文字根据的争论着手。以下集中三个方面对《再论》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再论》认为,他与某同志的争论,“主要在于,是不是可以把非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把“社…  相似文献   

12.
书林漫步     
《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马立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01978年至2008年,神话般的三十年。把这本《交锋三十年》翻开,一行一行读过去,顿生沧海桑田之感。  相似文献   

13.
收放与疏堵     
《当代贵州》2012,(12):65
你不研究反面的东西,就驳不倒它。《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93页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  相似文献   

14.
李文阁在第5期的《求是》上撰文指出:改进文风,不光要解决怎么写、怎么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写什么、说什么的问题。大家关心的事不说,大家不感兴趣的事翻来覆去地说;人们议论、争论的问题不讲,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讲起来没完,自然不会受欢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现在,  相似文献   

15.
《党建》2013,(7):57-5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问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相似文献   

16.
饶文波 《先锋队》2013,(11):12-12
《淮南子.说山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相似文献   

17.
《论语》和《孟子》最真实地记载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孔子和孟子的认识论是朴素的反映论。他们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学习获得的,是人们的认知器官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心理的反映。一、学而知之孔子和孟子是主张“生而知之”,还是主张“学而知之”,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大难题,而多数老学者认为孔孟是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者,笔者以往也持这种观点,现在却不敢再苟同了。1.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相似文献   

18.
史料表明,中华民族早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易经》的“益卦”中有这样的话“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就是说给民众带来利益,就像苍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万物,没有固定的方法。凡是有益的做法,都是要随时令进行,把握时机办事。在《周易》中,还非常强调变易和革新,“变通者,趣时者也”,“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成语“革故鼎新”即出于此。沿着“与时偕行”的思路,必然地提出“日新”之见:“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富…  相似文献   

19.
说“去囿”     
《吕氏春秋·去囿》篇,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故事:“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相似文献   

20.
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展半年之后,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被称为“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宣言书”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今天来看,这段话是极富预见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