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伶利 《前沿》2012,(19):19-20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培养就业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际出发,从基地功能和特点的角度对创业者孵化基地的建设进行有益探索.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实现创业促进发展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李俊兰 《前沿》2010,(10):20-22
创新文化是一种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是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环境和氛围,它是一个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发展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我们要更加努力地进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政府创新是社会创新的表率,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有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即建设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质量政府、效益政府、专业政府、透明政府和廉洁政府。  相似文献   

4.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央提出到2020年左右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央在强调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之后,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王翔 《群众》2006,(2):12-13
张家港作为唯一的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两个率先”中必须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再造创新型文明城市。与时俱进,创新城市精神。不断赋予张家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创新创优、超越自我”作为新时期加快发展的新理念,全面推进创新型文明城市建设。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他十数次地讲到企业创新,并对企业家寄予厚望:“我国广大企业家应该增强民族自信,树立世界眼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是主体。而企业家又是企业的“头雁”和“头羊”。俗话说,羊群领路靠头羊,大雁无首难成行。企业要肩负起自主创新主体的责任,挑起创新型国家的栋梁,企业家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岛港虽是国家百年老…  相似文献   

7.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国家未来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大连要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是完成这项工程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8.
周丽英 《北京观察》2006,(10):32-35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今年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又被列为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议题。九三学社是以科技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科教兴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九三学社北京市委长期关注的参政议政议课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于今年7月28日召开“科技创新主题议政会”,邀请了25位工作于科研一线的社员就“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发挥中央在京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作用,为首都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做贡献”,“对于培养和激励创新型人才的意…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逐步进入了一个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创新体系相关机构的作用,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创新的时代。作为一个位居东方的后发国家,在发展中崛起,呼唤创新精神、呼唤创新文化。胡锦涛强调: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必须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培育创新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文化动力,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迫切要求。同样,建设创新型城市,也是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面临国际国内如此激烈的竞争,不创新就只有后退,不创新就会面临淘汰。  相似文献   

11.
《浙江人事》2008,(5):7-11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省委、省政府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了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企业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创业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自主创新,人才先行。“十五”期间,我市人才人事工作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从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探索新思想、实践新方法,给各类人才特别是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想干事的机会,能干事的平台,干成事的回报”。  相似文献   

13.
杭颖 《群众》2008,(7):62-63,6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昆山以“两个率先”为共同理想,以“三学”为标杆参照,大力实施“三自”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氛同更趋浓厚,创新基地加快形成,创新功能不断增强,创新成果充分涌现,创新环境日益完善。为了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给昆山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认真研究、归纳、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曾庆红副主席在杭州考察时强调:“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人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科技人才是关键。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设计者、实践者和组织者,是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联合创新的主体。但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我国科技人才开发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普通科技人才的职业教育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高等教育还有诸多缺陷。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就必须办好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人才资源提供基础,加大国家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贯彻科技人才“以用为本”的方针,建设和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其中包括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法律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一、创新型省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创新型省份的基本特征,是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不断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一些技术、产业领域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说,建设创新型省份要与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相衔接,充分考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六个更加”的要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达到定量标准。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多个创新型国家,其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相似文献   

17.
陈鸣华 《群众》2023,(18):43-44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关键变量。近年来,如皋市坚持“创新强市”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水平创新型县市建设为引领,孜孜以求、久久为功,先后入选江苏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县(市)、“科创江苏”试点县(市)、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12位,使科技创新成为如皋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导下,提出实施创新型城市规划建设这一理念,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应该在“继承和沿袭”的基础上,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用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打破旧有的条框束缚,取得新的突破,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成为中国政府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创新体系思想演进路径,进而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实践经验,最后对中国政府建设创新体系给出了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中国应该从加大投入、完善法律、储备人才、引导创新等四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三农”的深层次重大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我们特别约请了“三农”领域的经济学家,为我们解读新农村建设及其相关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